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歌圩

歌圩

歌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民族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今日南国、广西民族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第二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等;歌圩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旭彬、若舟、刘雪春等。

歌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20.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447 占比:78.98%

总计:566篇

歌圩—发文趋势图

歌圩

-研究学者

  • 任旭彬
  • 若舟
  • 刘雪春
  • 唐晓妍
  • 岑学贵
  • 岑琪
  • 张灵燕
  • 李昕恬
  • 李长春
  • 潘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艳; 黄歆
    • 摘要: 广西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歌的传承发展与遍布各地的歌圩以及一批批活跃在乡村寨子的歌王密不可分。在广西歌圩发展过程中,广西民歌与其重要主体——歌王产生了伴生关系。广西民歌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地缘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歌圩既是广西民歌文化的重要传承场域,也是培养歌王的活态空间,歌王的产生是歌圩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 唐莛钰
    • 摘要: 产生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歌圩文化,蕴含着对当地社会传统生活的隐喻,它在历史的长河里演变为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信仰载体,随着族群社会的演变世代流传。时至当代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传统歌圩文化正发生着演变和重构,这种重构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利用和重组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来进行的:歌圩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族群原始的文化符号,到历史中的地域民俗信仰,再到当今政府主导下乡村振兴途径的文化产业的过程。文中例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带村镇的“歌圩节”田野个案,对比中窥探其发生的演变。最后在其现代转化问题上提出反思。
    • 岑学贵; 岑琪
    • 摘要: 网络歌圩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的歌圩而提出的新概念.网络歌圩已经成为山歌文化在当代传承与传播的新空间.通过对19个QQ及3个微信网络歌圩为时超过6年的跟踪调查得知,网络歌圩对传统实体歌圩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元素重构,拓宽了山歌传承的新空间,促进了山歌传播,提高了歌手水平,为广西山歌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平台.网络歌圩在山歌传承与传播上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作品数量多、交流时空灵活、编播迅速、活动省时省力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出现不文明"脏"山歌、水平低劣"差"山歌以及管理秩序有点"乱"等现象.应该发挥网络歌圩作用的同时,注意扬长避短.
    • 崔思喆; 石丽媛(指导)
    • 摘要: 我的家乡在广西柳州。说到柳州的风俗,歌圩算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广西是著名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这里的人个个能歌善舞。每逢三月三,男女老少都要赶歌圩,搭歌台,举办歌会。这也是属于广西地区专有的假期。三月三相传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设的节日,故也称"歌仙节"。在节日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们带上自制的"五色饭""彩蛋"欢聚在一起。
    • 任旭彬
    • 摘要: 传统歌圩中的歌仙刘三姐作为象征符号与拜岩拜庙、歌圩、抛绣球等刘三姐祭祀活动构成壮族传统歌圩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符号体系,隐喻了生命繁衍、婚姻美满、幸福平安等生殖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意义.政府主导下的新歌圩,以渗透和移植、改造和置换等方式征用传统歌圩的形式来展演壮族文化与塑造壮族身份,构建宏大的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民族团结话语并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多重文化交汇生成了多种刘三姐文本系列,塑造了形态各异、意义不同的刘三姐形象,刘三姐符号随之延伸到民俗、政治、历史、经济、审美等各个领域,实现了跨界联结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带来了多样性功能与价值的叠加,整合了区域内各个群体,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文化等为一体的象征系统.刘三姐审美话语的发生和演变既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体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也建构了壮族社会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族群认同.
    • 岑学贵; 岑琪
    • 摘要: 网络歌圩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的歌圩而提出的新概念.网络歌圩已经成为山歌文化在当代传承与传播的新空间.通过对19个QQ及3个微信网络歌圩为时超过6年的跟踪调查得知,网络歌圩对传统实体歌圩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元素重构,拓宽了山歌传承的新空间,促进了山歌传播,提高了歌手水平,为广西山歌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平台.网络歌圩在山歌传承与传播上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作品数量多、交流时空灵活、编播迅速、活动省时省力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出现不文明"脏"山歌、水平低劣"差"山歌以及管理秩序有点"乱"等现象.应该发挥网络歌圩作用的同时,注意扬长避短.
    • 韦玉林
    • 摘要: 桂西田阳的敢壮山是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的敢壮山歌圩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保存至今,歌圩中的祭祀歌更是沉淀着深厚的布洛陀文化,它蕴含着壮民族的祖先崇拜、民间故事传说、语言和生产习俗等文化。是研究壮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 何玮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和露天剧场面临冲击.对于歌圩的保护而言,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如何能去打造一个既能传承与发展歌圩原始的壮族文化,又不脱离现代社会;既能体现强烈的社会关怀,又能传达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内涵;既能尊重民族文化,又能用他们都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既能够持续意识到传统的存在,又能不断反思和重构与传统的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