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桃花坞

桃花坞

桃花坞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35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2007年年会等;桃花坞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云、姚臻、雷虎等。

桃花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36.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35 占比:63.54%

总计:842篇

桃花坞—发文趋势图

桃花坞

-研究学者

  • 丁云
  • 姚臻
  • 雷虎
  • 华黎静
  • 李剑彬
  • 李楠
  • 杜枚
  • 陶瑾
  • 侯钰琨
  • 刘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登科
    • 摘要: 清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尤其是康熙至嘉庆年间的女性题材作品,既有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又能反映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与闺乐成为视觉文化研究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主要聚焦清代苏州桃花坞女性木版年画,一方面关注明清时期从文人画仕女图到木版年画雅俗共赏的视觉线索,另一方面关注木版年画复制、摹刻、复刻、翻制、拼版等图像生产的机制,探索雅俗之间的连接点、绘画到版画的转折点和版画图像生产背后的文化意义。
    • 聂世忠
    • 摘要: 滩头木版年画为手工木板套色水印年画,与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其审美价值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祥瑞文化与礼仪说教、民俗信仰,非遗滩头年画的保护启动政府+高校+企业、年画传承人+创作人+市场人两类三方整合模式,合作推进年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滩头年画数字化中心,增强滩头年画生命力,创造新年画,在传统手艺、生存环境、本土年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保护,与时俱进行年画的宣传传播与产业开发,滩头年画的创新性保护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王虹
    • 摘要: 桃花坞年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不竭的素材来源,本文第一部分着重研究桃花年画的各种题材元素,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设计方法对印花匹料图案设计进行实例分析以探寻桃花坞年画元素在印花匹料图案中的可行性。取材传统并融入创新设计理念与时尚元素可以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匹料印花图案,旨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想法。
    • 孙逸雯
    • 摘要: 《桃花坞》是由青年作曲家、钢琴家李渊清创作的江南风格二胡曲目,以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为基本素材,融合苏州评弹音乐元素,将二胡人声性及中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从《桃花坞》创作背景入手,简要论述其曲式结构、节奏特征及对评弹音乐的借鉴,阐释江南风格二胡曲《桃花坞》的演奏技巧,包括揉弦、滑音与装饰音,以供参考。
    • 倪敏
    • 摘要: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承载着烟雨江南的文化习俗,是千年姑苏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时代更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桃花坞木版年画面临艺人断代、后继乏人以及缺乏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下,以尊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为前提,彰显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民俗魅力与文化内涵,探寻新时代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 吴梦瑶; 胡艺轩
    • 摘要: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映照当时中国的社会境况。文章从明末清初、清中期、晚清三个时期入手,阐述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此期间的历史发展演变。通过对每个时期桃花坞年画特征的梳理,发现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传承与保护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新时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成功经验,利用现代设计艺术,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生存方式。
    • 马介莉
    • 摘要: 该文在图像学视野下分析苏州传统和合艺术图式的内在结构与中华和合思想的紧密联系,思考和合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及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图像学场域形态理论与潘诺夫斯基三层次理论为基础,剖析桃花坞木刻年画中和合艺术图式的题材内容、构成形式和文化内涵,探讨其文化内涵与地域文化发展的联系与演变,分析得出苏州和合艺术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核心价值。桃花坞和合艺术图式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而且是地域和合文化的展示载体,不仅反映了对苏州民风民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揭示了中国传统图式的艺术价值及其与地域文化生成发展的紧密联系。
    • 许馨悦
    • 摘要: 苏州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化相得益彰的城市,老街是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的活化石和教科书,讲述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不论是现代风格与古宅兼容的平江路,还是保留水街质朴气息的山塘街、桃花坞,皆各有特色。我园紧随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融古今结合的苏式文化于园本课程之中,充分挖掘苏州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开发翰林老街游戏区,对幼儿身边孰悉的苏州传统文学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进行整合,将其纳入翰林老街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
    • 黄恽
    • 摘要: 从灵岩山到天平山一段路程,不过四公里左右,过去是一条两边种植杨柳的两车道弹石路,略胜于乡间机耕路。这条路叫天灵路,即沟通天平、灵岩的一条路,天灵使人联想起天灵盖,有点别扭,如今改称灵天路了。这条路最早叫景范路,建于1933年6月初,历经三个月竣工,到9月10日举行通车仪式。此路之兴筑,筹划了几年,因为经费问题,一直搁置。1933年春,第二区区长惠洪与范庄主奉(相当于族长)范柏因商议,征得他的支持,赞助了500元,旋又就商于苏州名绅张一麐、李根源、张一鹏、刘正康等先生,都表示道义和经济上的支持。张一鹏在苏州旅沪同乡会中募得338元,算是张氏兄弟的赞助,颇有点借花献佛的味道。"苏州黄金荣"刘正康拿出了200元,桃花坞吴家,有名的画家吴子深出了100元,吴县仓储会出了500元,周冠九(即大休弟子无碍)出了200元,五峰山莲花庵出了100元。景范路工程最后共收到1938.39元。铺路石料则由金山镇镇长袁子范劝募金山浜宕户捐助,铺路工也由沿路工匠承担,最后各项共支出2445.43元,不敷507.04元由第二区核销。
    • 李计亮
    • 摘要: 年画看中国,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体现着"生活的艺术"审美趋向,也是传递情感的综合体。从今天看,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年味"已是淡漠,诸多生活的故事也没有了。在过去,长辈所馈赠的礼物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今天一代,馈赠的方式省略了尊重和敬畏之心,这不仅是社会习俗的变革问题,还是文化的迁移问题。希冀通过南北的年画比较,在图像叙事中寻觅失去的情感,呈现传统文化特有的视觉内容与精神内涵,以给今天的生活方式带来启示与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