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刻

木刻

木刻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73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雕塑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2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360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人文杂志、鲁迅研究月刊等; 木刻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允经、岳洪治、李浩1等。

木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2 占比:94.28%

专利文献>

论文:42 占比:5.72%

总计:734篇

木刻—发文趋势图

木刻

-研究学者

  • 李允经
  • 岳洪治
  • 李浩1
  • 杨志华1
  • 江锐
  • 郭洋
  • 乐融1
  • 乔丽华1
  • 侯爱英
  • 傅恒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彩虹
    • 摘要: 抗战时期,版画家杨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战争场景和农民生活的木刻作品,是其木刻创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文章主要围绕杨涵抗战时期木刻创作思想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以民族化为表现形式。三个维度的分析中选取多幅杨涵具有代表性的木刻作品作为例证,并且与同时期延安地区的木刻作品进行对比。通过探究杨涵在抗战时期的木刻创作思想,把握特殊历史境域下的艺术创作方向,对当下的美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司开国
    • 摘要: 《浙南周报》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浙南游击根据地出版发行的红色报纸,其副刊《画刊》发表了大量漫画和木刻作品,作者都是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美术青年。漫画作品以线描为主,形象生动,以正反两方面事例反映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浙南革命斗争的发展。木刻作品主要反映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军民关系、游击队作战的胜利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内容,充满金石韵味和计白当黑的情趣,有“学延安,画浙南”的艺术特色。《浙南周报》及其《画刊》的出版发行是推进浙南游击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工作。
    • 瞿百顺
    • 摘要: 1969年5月9日,邮电部军管会军管组进驻北京邮票厂,不久,为了库存和供应需要,军管组要求印制一批邮资封。于是,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印制了一批邮资封。这就是集邮界所称“木刻图红绿邮资封”(下称“木刻封”),共有2种面值,4种邮资图:8分大庆人图,按信封左方的剪纸装饰图可细分为4种;8分军民联防图,细分6种(其中1种无装饰图),以上张克让设计;8分向贫下中农学习图,细分6种(其中1种无装饰图).
    •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扶持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木刻家。其中,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广东籍木刻青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鲁迅的影响与指导下,陈铁耕、钟步卿、罗清桢、李桦、陈烟桥、黄新波等广东籍青年坚定地走上了新兴木刻的创作道路。他们所创作的木刻画在当时发挥了美术作为革命斗争武器的一种功能,并且在广大群众中起到了宣传革命真理以及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
    • 陈都
    •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木刻艺术发展史中,学界长期关注德国、苏联木刻版画的传播,以及中国木刻艺术如何汲取养分的问题,即输入的问题,但较少真实地了解当时的中国木刻艺术在广泛地吸收中外木刻版画优秀因素的同时,已经传播境外,成为外部认识中国进步与革命艺术的窗口,即输出的问题.特别是1945年前后,美国各界大量地收藏中国木刻作品,并主动地进行与之相关的出版、展览活动,遂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传播美国的一个高峰.因此,本文在综合各方文献的基础之上,钩沉这个中国现代艺术的高光时刻,研究这个曾经“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力图对当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 高韵(文/图)
    • 摘要: 【设计理念】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著名民间年画之一,因产于苏州桃花坞而得名,在南方年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桃花坞木刻题材与苏州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色彩鲜艳而雅致,刻绘精美,场面欢快喜庆,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卢楠; 侯爱英; 刘钰涵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有效组织战役、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侵略的同时,充分利用文艺工作宣传党的抗战思想与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本文重点观察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脉络,分析其教师队伍、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探索其在激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诸多贡献,展现其在根据地文艺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
    • 刘庆元
    • 摘要: 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当代中国的木刻实践习惯于向内挖掘本体范畴内的创作特征与可能,较少对社会生产及其对于艺术生产、个体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即以此为论述起点,着重论述了以空间生产为特征的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对于艺术活动中知识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艺术类和城市建筑类展览所采取的不同空间策略,对于当代木刻的空间实践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并以此作为鲁迅先生在新兴木刻运动中所倡导并实现的"创作—展览—传播"方式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和回应。
    • 卢楠; 侯爱英; 刘钰涵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有效组织战役、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侵略的同时,充分利用文艺工作宣传党的抗战思想与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本文重点观察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脉络,分析其教师队伍、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探索其在激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诸多贡献,展现其在根据地文艺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
    • 黄可
    • 摘要: 在上海近现代美术史上,有"书画之家"和"江南艺苑"之誉的上海老字号"朵云轩",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迄今已有121年历史。朵云轩由笺扇庄起家,发展成收藏,研究,鉴定古今字画、篆刻、笺扇,并举办展览,同时代理买卖乃至拍卖,还用传统木刻雕版彩色水印优良工艺精印出版书画、信笺、画笺,以及经营笔墨纸砚等传统文具,特别是创设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如此在上海美术市场的发展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