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格木

格木

格木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3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生态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等;格木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玉华、申文辉、赵志刚等。

格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59.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2.13%

专利文献>

论文:73 占比:38.83%

总计:188篇

格木—发文趋势图

格木

-研究学者

  • 彭玉华
  • 申文辉
  • 赵志刚
  • 郝海坤
  • 黄志玲
  • 曹艳云
  • 曾杰
  • 贾宏炎
  • 郝建
  • 郭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珠; 叶兴状; 刘益鹏; 李佳慧; 陈世品; 张国防; 刘宝
    • 摘要: 【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然分布点,以BCC-CSM2-MR气候模式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作为气候数据,结合海拔、土壤以及人类活动因子数据,用MaxEnt模型预测SSP1_2.6、SSP2_4.5和SSP5_8.53种情景下格木在2041-2060年(2050s)和2081-2100年(2090s)的生长分布区。【结果】当特征组合(FC)为片段化(H)、乘积型(P)和阈值型(T),调控倍频RM=2.5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得出温度年较差、1月降水量、海拔、年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格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在SSP1_2.6、SSP2_4.5情景中,格木总适生区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SSP5_8.5情景下,格木总适生区增加,并在此情景下出现生长优势。福建、广西、广东原有生长区域的北部,云南、西藏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将成为格木潜在适生区。分析格木在2050s、2090s的3种情景下质心迁移方向,质心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结论】温度、降水、海拔是影响格木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大幅度增温增湿一定程度上对格木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广东、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云南西双版纳等可实行引种栽培,以期扩大格木在全国的种植区域。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适时适地加强对格木资源的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格木带来的负面影响。
    • 潘大林(文/图)
    • 摘要: 它已经1700多岁了,在容县已知活着的生物中,是最为古老的生命。它是一棵树,一棵高大巍峨、枝权繁茂的树。2019年广西古树名木评选中,玉林市评出了12棵千年古树名木,其中有7棵就在容县。这7株古树,又有三株是格木(实际应该是四株,因为在广西古树名木的网站上,最硬的古树第二名是容县松山镇三合村三合屯的一株1750年的格木
    • 李文旭
    • 摘要: 7月。几个医生商量着出去玩一天,也顺道给肖医生送行。转眼,一年的支医时间就要过去了。有人提议,去格木草原的格聂神山。
    • 陈旋; 胡颖; 孙明升; 贾婕; 杨章旗
    • 摘要: [目的]研究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响应铅胁迫的生理特性和抗逆能力,探讨格木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格木的栽培、引种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试材,通过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的处理,研究其对铅(10 mmol·L-1)胁迫下格木幼苗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RC)]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结果]铅胁迫明显抑制格木幼苗生长,致使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减少、MDA含量及RC明显增加、光合色素合成受抑.而SOD、POD和CAT活性较无胁迫对照(CK1)提高7.0%、1221.6%和121.0%,格木幼苗具有一定的抗铅胁迫能力.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激活、PRO和SP含量的增加、MDA的降解、RC的降低和叶绿素的合成有显著作用,对SS含量无促进作用.与铅胁迫对照(CK2)相比,施加MeJA 0.1 mmol·L-1,SOD活性提升13.2%;100 mg·L-1的BT,CAT活性增强17.7%;25 mg·L-1的SA,POD活性提高36.2%;1 mmol·L-1的MeJA,PRO含量提高157.3%;1000 mg·L-1的BT,SP含量增加71.9%;5 mmol·L-1的CaCl2,SPAD值增大22.9%;100 mg·L-1的BT,MDA含量降低58.9%,BT一定程度降低RC.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联性,彼此促进或拮抗,对铅胁迫损伤进行动态修复调节.[结论]外源调节物质可有效缓解铅对格木幼苗的伤害,与格木幼苗产生适应性诱导以抵抗铅胁迫的外源调节物质表现为:1 mmol·L-1 MeJA>20 mmol·L-1 CaCl2>100 mg·L-1 BT>5 mmol·L-1 CaCl2>0.1 mmol·L-1 MeJA>500 mg·L-1 BT>CK2.
    • 王善常
    • 摘要: 格木河急匆匆地从北而来,走到格木镇以西三里地时,一头撞进群山之中,像迷路了一样,转来转去,穿过几个石洞,绕过几个崖壁,最后才寻到出路,一路向南,欢快地流向了遥远的地方。格木镇有三个志向远大的少年——铜锁、海涛和小胖。他们坚信,格木河的尽头一定是大海。他们正在筹划建造一艘船。
    • 孙明升; 胡颖; 陈旋; 罗群凤; 杨章旗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T、SA、MeJA和CaCl2溶液后,置于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PEG-4000)溶液环境中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设置2组对照(CK):CK1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正常土壤环境,CK2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浓度为30%的PEG-4000溶液环境.干旱胁迫处理10天时,测定格木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与CK1相比,干旱胁迫显著抑制CK2格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加重干旱条件对细胞膜的伤害,致使细胞膜结构受损,细胞膜功能被破坏,进而引起格木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也会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CK2相比,叶面喷施调节物质可以显著提高格木幼苗叶片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减轻格木幼苗叶片因干旱而导致的细胞失水;提高POD、S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避免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使细胞膜系统代谢正常,减轻干旱胁迫对格木幼苗叶片造成的伤害,并可提高叶片SPAD值,减弱干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除CaCl2溶液外,其余3种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叶面喷施浓度为500 mg· L-1的BT、100 mg·L-1的SA、1 mmol·L-1的MeJA、5 mmol·L-1的CaC12溶液可明显减轻在干旱胁迫下对格木幼苗叶片的伤害,提高格木幼苗的抗旱能力.
    • 李婷; 钟连香; 卢扬章; 陈凯; 杨梅
    • 摘要: 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CK(0mg/L)、Cd-50(50mg/L)、Cd-100(100mg/L)、Cd-150(150mg/L)4个镉(Cd)浓度处理,分析不同浓度镉胁迫对格木幼苗生长及养分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Cd-50处理促进格木的生长,苗高、地径生长以及生物量的积累分别高出CK 19.7%、16.2%、8.3%;Cd-100和Cd-150处理的幼苗生长则受抑制,苗高、地径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CK.随镉浓度的增加,N、P、Cu、Fe、Mn、Mg元素含量均显著降低;格木叶N、P化学计量比高于根和茎.对格木苗高、地径及养分含量等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0.6%,其中N、P元素的载荷系数达0.89以上.格木对镉毒害有一定的耐受能力,N和P可作为反映格木耐镉胁迫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 徐玉梅; 杨德军; 陈勇; 钟萍; 张树明
    • 摘要: 对山地造林5年生(含苗期)格木的树高、地径和冠幅进行观测,研究其幼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格木树高和地径增长量均在第二年与第三年之间出现下降,第三年后呈上升趋势,且后期上升幅度更大,说明格木树高和地径在苗期生长较缓慢,从第三年开始出现快速生长,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连续4年格木冠幅增长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由于试验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结果仅代表格木山地幼林在西双版纳初期的一些表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