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3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工业经济、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1992篇;相关期刊320种,包括职业、科学中国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等;机械工程系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良辰、华嘉等。
机械工程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1992篇
占比:99.92%
总计:552431篇
机械工程系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良辰
- 华嘉
- 席敬
- 林洁
- 石磊
- 莫君
- Georgios Kabouridis
- 严茂林
- 中国工程院1
- 丹梅
- 丽莎
- 云忠
- 从惠然
- 何保康
- 侯琳
- 侯美玲
- 倪恒飞
- 傅佑丽
- 关成华
- 冯立昇
- 刘新
- 刘柬林
- 刘淮宇
- 刘虹
- 华萱
- 卢萌卿
- 叶春波
- 叶晓劼
- 叶蕾
- 吉林日报1
- 吕若琦
- 周大平
- 唐雪
- 夏君旨
- 夏黾轶
- 大军
- 姚钦
- 孙中蔚
- 孙仲山
- 孙瞻
- 学言
- 安景璐
- 宗俊峰
- 尹伊琳
- 尼坤
- 岳哲安家属(图)
- 常州工学院课题组
- 张伯霖
- 张厚生
-
-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潘际銮院士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
-
-
-
-
摘要:
1981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访问研究2016年前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访学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贵州师范大学三维打印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委员会委员。
-
-
-
-
-
摘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前身是1952年南航建校之初为满足航空工业生产而设立的航空机械加工专业。1957年2月,学院成立航空机械工程系,编号一系,学制5年,云铎先生为首界系主任。1981年学院机械制造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学院围绕制造工程等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
-
-
-
摘要:
褚福磊,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本刊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构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专项“结构强度与可靠性”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和振动控制的研究。主持和参加了30余项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担任多本SCI期刊编委。
-
-
张锦玉
-
-
摘要:
朱平安的实验室濒临大海。独处时,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去海边散步或沿着海岸线奔跑。他直言,面对大海的波涛汹涌,整个人的心情都会变得十分舒畅。而这便是他最放松的状态。平生爱大海,披月乘风来。在朱平安看来,科研世界的广阔,也如大海一样神秘而没有边际,值得他用一生来探寻。
-
-
-
-
摘要:
学院简介,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起源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1916年创办的工艺专修科,历经国立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等发展阶段,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机械系科一之一。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共有茅以升、严济慈等16位两院院士和大批机械工程师在这里工作,同时还走出了以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刘锦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界杰出认识。
-
-
-
王东东;
张建国;
张建霖
-
-
摘要:
厦门大学工科的办学历史始于1922年设立的工学部.1923年,工学部改为工科.1924年,工科归并到理科,下设工程学系,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田渊添教授任物理学系主任兼工程学系主任.1926年,工程学系独立为工科,下设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1927年,工科停办.1937年,在国家危亡、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艰难岁月里.
-
-
王罡;
冯立昇
-
-
摘要: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发展,与时任系主任李辑祥教授的倾力奉献密切相关。清华大学馆藏档案表明,在民国时期,李辑祥教授肩负行政管理与教书育人等多项任务,他创新性开展教学、管理、就业推荐、师资建设等工作。他兼顾“学术本位”与“现实关怀”,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积极回应国家对高层次机械工程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政府与行业等用人单位输送大批素质精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清华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他善于发现、乐于扶持有发展潜质的学术新人,为清华机械系传承有序的卓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