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服饰特征

服饰特征

服饰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艺美术、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3159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丝绸、西部皮革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等;服饰特征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恩乐、甄娜、乔洪等。

服饰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159 占比:99.88%

总计:63233篇

服饰特征—发文趋势图

服饰特征

-研究学者

  • 孙恩乐
  • 甄娜
  • 乔洪
  • 何仟
  • 吴丹
  • 宋湲
  • 尚雪娇
  • 张晓璞
  • 李兰兰
  • 李晓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文蕾; 李斌; 陈东生
    • 摘要: 中国台湾高山族北赛夏人与泰雅人两支系毗邻而居,习性相似,故服饰相融却又保留各自特色,研究服饰中的共性与个性有助于体会两支系文化核心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图片分析法、实物对照法等研究办法、追溯两支系关系史并探讨两支系服饰的款式、色彩与图案特征。研究表明,北赛夏人与泰雅人服饰共性表现为:服饰形制均归属平面结构;服饰颜色以红、白、黑三色为主,且尤为偏好红色;服饰图案多样,取材自宗教信仰或自然环境,以菱形纹为主要服饰纹样。服饰个性则表现为:赛夏人以矮人神信仰为其核心文化,围绕宗教仪式,服饰上较为特点的有矮人纹样、臀铃饰物;泰雅人具有精湛的服饰纺织技术,服饰图案运用多元化,该支系还有装饰性与价值性最强的贝珠类服饰。
    • 陈瑶佳
    • 摘要: 永泰公主墓是初唐武周中宗时期的墓葬,壁画中的男女发型服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的变迁。笔者通过对该墓葬壁画人物的服饰分类,发现男子主要是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脚穿黑色高靿靴。女子主要是梳反绾髻、螺状髻和惊鹄髻,身穿衫、裙、帔、半臂,脚着高首云头履。当时的发型服饰反映了初唐至盛唐过渡期间对西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 杨金凤; 甄娜; 周玉竹
    • 摘要: [研究意义]为进一步明晰民国时期女性婚服特征。[研究方法]通过图像采集与文献资料整理的方式,对民国时期的期刊杂志进行梳理与统计,共收集到全国各地婚礼照片383张。[研究结果与结论]分析结果表明:1912-1936年,女性婚礼服以上衣下裙式的袄、马面裙或套裙,与上下连体式的旗袍、婚纱为主要类型,并且款式造型日趋多样化;首服中各种头纱的运用极为普遍,服饰配件中皮鞋和手捧花的出现频率也极高,两者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由少到多的特点,服装风格由相对保守向相对开放过渡。
    • 程心驿; 胡越
    • 摘要: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领域的瑰宝。作者曹雪芹以封建社会为背景,对数百个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在不同场景中的服饰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对人物头饰、款式、衣料、纹样颜色等方面的叙述,不仅让人物更加鲜活形象,而且展现了中国的服饰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古今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服饰的种类更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各有千秋,如果能够将不同服饰的特点应用于现代成衣的制作中,不仅能充分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能丰富现代成衣设计元素。基于此,文章以《红楼梦》人物服饰描写所体现的时代和社会因素、服饰风俗为基础,从服饰面料、图案、色彩等方面探讨《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对现代成衣制作的影响。
    • 吴丹; 乔洪; 甄娜
    • 摘要: 以成都博物馆中赵廷隐墓出土的彩绘陶伎乐俑褙子为研究对象,采取实证研究、图像分析和文献考证的方法,结合大量实物资料,从造型结构的角度对褙子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考析。发现彩绘陶伎乐俑褙子前短后长,两侧高开衩,袖型变化多样,平面结构展开呈“十字”型,符合古代惜物节用的造物观念,展示出五代伎乐服饰独特的样貌特征。
    • 李占霞
    • 摘要: 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记,蕴含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服饰是藏民族漫长的成长历史上不断继承和改造的文化遗产。天祝藏族服饰文化以它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成为天祝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祝,藏语称“华锐”,“华锐”在藏语里的意思是“英雄的部落”,从分区上来说属于安多藏区。历史上天祝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地方。在新的区域规划下主要指现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藏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直接反应了天祝藏民族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和审美情感。
    • 吴丹; 乔洪; 甄娜
    • 摘要: 以成都博物馆中赵廷隐墓出土的彩绘陶伎乐俑褙子为研究对象,采取实证研究、图像分析和文献考证的方法,结合大量实物资料,从造型结构的角度对褙子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考析.发现彩绘陶伎乐俑褙子前短后长,两侧高开衩,袖型变化多样,平面结构展开呈"十字"型,符合古代惜物节用的造物观念,展示出五代伎乐服饰独特的样貌特征.
    • 张峰
    • 摘要: "墩头蓝"是产生于河源地区的非遗传统纺织技艺,是客家服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墩头蓝"是以大青叶为原料制作的靛蓝色布料,拥有绿色、环保、健康和舒适的特点,透露出古朴、素雅的风格特点.为了更好地探究"墩头蓝"客家服饰的风格与特征,加强对客家服饰特征的研究和传承,文章以客家"墩头蓝"传统服饰为代表,探讨了客家服饰的图案特征、面料特征、款式特征、色彩特征和应用价值,为促进客家服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提供帮助,同时为现代服装设计产业提供参考.
    • 郭容
    • 摘要: 山西彩塑内容广泛,历史源远流长,遍布全省各地.双林寺彩塑造像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大都为明代重建和修整的遗存,保存得较为完整,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精华,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争相研究.金刚造像在所有彩塑造像中非常突出,人物造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四大金刚的造型、独特的神韵以及服饰色彩特征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为造型动态夸张、装饰纹样丰富多样、色彩鲜艳.
    • 黄歆
    • 摘要: 本文主要以18-19世纪外销画中的“疍家女”为研究样本,画中多次出现以船艇为家,穿戴朴素且注重实用的疍家女形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以图式的具体内容为本,结合同一时期的西方人眼中疍家女的观点,探讨广府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