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
《星洲日报》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1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4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华人世界等;
《星洲日报》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乐、何兰娟、关秋韵等。
《星洲日报》
-研究学者
- 吴乐
- 何兰娟
- 关秋韵
- 刘婷
- 刘宏
- 刘鹤
- 古鸿廷
- 吕传彬
- 吴崇伯
- 吴杰
- 吴珹
- 吴颖文
- 唐薇
- 夏雨
- 姚正运
- 姜冬梅
- 子杰
- 张君裕
- 张启承
- 张文华
- 张碧芳
- 张禹东
- 彭伟步
- 彭瑞芳
- 彭贵昌
- 扈葆
- 新华社
- 新沼雅代
- 方雄普
- 易淑琼
- 曾昭铎
- 朱景亮
- 李婧1
- 李定国
- 李龙
- 杨力
- 林伍珖
- 林国安马来西亚
- 林子文
- 林毓明
- 楚天顺
- 水英
- 沈立新
- 潮潮
- 王列耀
- 王大智
- 王廷文
- 王羽
- 王青
- 秦素菡
-
-
关秋韵
-
-
摘要:
有这样一个国家,她被评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曾经极度贫困、百废待兴——这是老挝,一个深藏故事的国度;还有这样一个国家,如今街道商铺林立、国计民生在革新中不断发展,《星洲日报》称赞她为“现代化与神秘感兼具的净土”——这也是老挝,一个加速发展的万象之邦。走进老挝,人们会发现它早已带着历史的印记从风霜与疮痍中走出,低调务实地谱写着社会进步的全新篇章,全力以赴地镌刻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映像。
-
-
易淑琼
-
-
摘要:
《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华文日报,其综合性副刊《星云》征文策划频繁,征文主要分两类:其一为节庆主题,其二为社会话题.二者以民间“小叙事”映照华社民间习俗、人伦人情等文化“小传统”及其共享价值观,并以文学“低门槛”的写作带动广泛的庶民参与,客观上起到传承与活化华族文化、建构集体记忆与身份的功能.征文亦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书写形式将“华人性”身份的保持与华文媒体作为族裔消费品的属性有机地联结.
-
-
-
-
骆立1;
陈中和1
-
-
摘要: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调研大马华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回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搜集整理了马来西亚销售量最大的报章《星洲日报》2017年间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的报导,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实证揭示出大马华团对“一带一路”倡议回应的内容、所持的态度及其所思所虑,以及对海内外各界的启示。
-
-
-
-
新沼雅代
-
-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从战前到新加坡建国后,其间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被称呼形式的变化,以及作为新加坡华人归属意识的建立。笔者之所以关注每个时代对华人的称呼形式,是因为通过称呼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到他们的归属意识的变化。本文以当时马来西亚半岛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为资料进行考察。通过这一考察,发现在新加坡建国前中国大陆是新加坡华人精神上的归属地,然而新加坡建国后,新加坡政府有意使用“全星人民”等称呼形成,加强新加坡居民的团结,1978年后,华人归属意识加强,开始出现祖籍和“新加坡华人”的称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