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现象
早恋现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39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年探索、中国德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2013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等;早恋现象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青、赵阳、夏洁等。
早恋现象
-研究学者
- 赵建青
- 赵阳
- 夏洁
- 张志
- 戴斌荣
- 李兰
- 李天芬
- 李敏
- 李理
- 沈惠芬
- 牛晶明
- 董克勤
- 蝶舞沧海
- 顾向阳
- 丁卫东
- 丁如许
- 丁风霞
- 任桂华
- 任迪
- 何红星
- 何跃年
- 佚名
- 俞祥波
- 关先道
- 关磊
- 冀风
- 冯梦寅
- 冯维梅
- 刀迎芳
- 刘会平
- 刘娟
- 刘延炳
- 刘德美
- 刘文彬
- 刘朝霞
- 刘海玲
- 刘秀敏
- 刘群
- 卢飞君
- 史鹏飞
- 叶建芬
- 吕雪梅
- 吕麟
- 吴培军
- 吴自民
- 吴茂萍
- 周卫军
- 周月清
- 周绍华
- 唐仁洪
-
-
-
-
李根
-
-
摘要:
青春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伴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以及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早恋"找上了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它不仅阻碍他们的学业发展,而且还影响其健康成长,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基于此,青春期学生"早恋"现象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春期学生"早恋"现象的基本情况了解、成因分析,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让学生能真正享受青春期带来的成长和幸福。
-
-
寿南茜
-
-
摘要:
在青少年期,“早恋”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从青少年的亲密感角度看,“早恋”现象的本质是异性亲密感向恋人亲密感的转变,具有自我暴露性强、精神依赖性大、排他共事性明显等特点,据此,笔者从个体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早恋”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青少年生理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外部因素是同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据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普及科学生理知识、培养生涯规划意识、提高亲子亲合水平、营造良好学校氛围、创设“家-校-社”联合教育环境。
-
-
-
-
李平安
-
-
摘要:
当前,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校风校纪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全社会对这一现象也产生了深入的思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最直接接触者,面对这些情况,要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使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
海蓝博士
-
-
摘要:
孩子早恋现象,眼下越来越常见。发现孩子早恋怎么办?家长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以下解决方式,或许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早恋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好机会我经常问女儿:"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学校里有没有心仪的人?"还告诉女儿:"妈妈绝对不会反对你恋爱,只是万一恋爱了,得学会如何在恋爱的情况下,不影响自己的学习。
-
-
-
李智鹏
-
-
摘要:
本文就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的特点,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探究早恋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从而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指导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青少年进行异性交往辅导和妥善处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
-
-
冯梦寅
- 《第六届(2013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关键阶段.渴望和异性交往是中学生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客观要求,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逐渐趋于成熟的标志,但他们还没有经验和能力完全正确地把握异性交往的方式、限度和规范.据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初中生对于异性交往的认识、早恋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对策,以此来进行对中学生早恋现象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身心发展与变化,提高思想意识与水平,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异性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