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式
不同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农业经济、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9680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理论前沿、中国土地科学、科学与财富等;
不同模式的相关文献由29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伟、杨钢桥、付晓录等。
不同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6803篇
占比:99.89%
总计:96908篇
不同模式
-研究学者
- 马伟
- 杨钢桥
- 付晓录
- 吴冕
- 张超正
- 田昕
- 辛有清
- A·玛罕法
- B·李
- B·萨第齐
- E·S·卡希加斯
- K·C·邝
- K·S·利贝克
- M·N·伊斯兰
- N·阿贝迪尼
- P·奥布莱恩
- P·桑特利塞斯
- R·B·史密斯
- S·苏布拉玛尼安
- W·J·小春德尔利克
- 刘仪
- 刘韦宏
- 叶超
- 吉勒斯·盖勒
- 唐名红
- 埃里克·马尔伯朗士
- 孙海红
- 弗兰克·德纳特
- 张耀仁
- 文高辉
- 杨苹
- 江蕙宇
- 王丽娜
- 蒋春燕
- 许志荣
- 迈克尔·盖内
- 郑成立
- 郑群儒
- 陈威
- 陶海敏
- 骆涛
- Caral S.Dweck
- C·克拉夫特
- F·韦斯特林
- JZN
- J·B·索里阿加
- L·迈尔斯
- Marilyn
- R·斯莱特
- T·博韦
-
-
刘潇;
张世康;
张潮;
杨月;
高星
-
-
摘要:
[目的]研究冀中南不同土地流转模式对农民福利效应的影响。[方法]基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现状,选取冀中南地区代表性乡镇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结构访谈法对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居住状况、家庭经济等6个指标开展调查研究,综合阿玛蒂亚森可行性理论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对比四种模式下农户的福利效应。[结果]研究发现土地互换、土地转让、土地股份制和土地转包四种流转模式都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民的福利水平,各模式在改善程度上存在差异性。[结论]应依据不同模式下农民福利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现存困境,从科学设定流转标准、补偿标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制定土地流转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升农户福利水平,以个体福利带动村集体福利,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
-
冯运红;
李小平张忆雄
-
-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省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量表)对贵州省养中有医型、医中有养型、医养并重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三种医养结合模式下生活质量总分、心理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以养中有医型最高、医中有养型次之、医养并重型最低,差异显著(P0.05);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下生活质量显著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地域、自理能力、年龄及月收入。结论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差异,且显著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
-
周国乔;
樊自和
-
-
摘要:
目的:以本地改良的1~1.5岁西门塔尔牛为主,通过不同设计模式牛舍育肥,测算育肥效果,推广不同设计模式牛舍育肥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方法:以双列式封闭和半封闭式牛舍为主,采用集中散养和拴系固定方式,在初始牛年龄、体重、日粮配方、饲养管理、饲喂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饲喂肉牛后的效果对比试验,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育肥效果.结果表明:育肥90 d后,平均总体重、平均日增重试验B组>试验A组,经济效益试验A组<试验B组,获得的利润试验A组每头牛比试验B组每头牛少收入600多元.结论:在体重、日粮配方、饲养管理、饲喂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设计模式牛舍育肥肉牛在日增重和经济效益方面,拴系固定育肥方式优于集中散养育肥方式,但就肉品质而言,如果有较好的市场,集中散养育肥方式的经济效益优于拴系固定育肥方式.
-
-
吴诗嫚;
叶艳妹;
张超正;
文高辉
-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
-
黄丹;
杨钢桥
-
-
摘要:
[目的]考察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差异.[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不同农地整治模式下农户收入流动性差异.[结果](1)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实施农地整治后农户收入有明显的"上升"流动趋势;(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的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家庭劳动力规模、农地经营面积和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收入初始位置对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农地整治可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户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大.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地整治,深化改革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管理体制,大力创新农地整治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整治,为稳步提升农户收入创造条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