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098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边疆经济与文化、文教资料、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方位隐喻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瑛、丁冉、严伟华等。
方位隐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098篇
占比:99.48%
总计:24225篇
方位隐喻
-研究学者
- 李瑛
- 丁冉
- 严伟华
- 余佳
- 寿晨佳
- 张俊龙
- 张军
- 张晓雨
- 张润芝(编辑)
- 张聪义
- 戴卫平
- 戴聪腾
- 朱晓静
- 李满红
- 李金金
- 毛智慧
- 温科学
- 狄晓莉
- 王晶
- 聂志辉
- 薛忆沩
- 赵英玲
- 陈清
- 陈艳杰
- 买春艳
- 于月
- 于红
- 于艳春
- 何红
- 刘冲
- 刘桃梅
- 刘经安
- 刘通
- 卢卫中
- 吕双
- 吴晓华
- 吴晓华1
- 吴玲娟
- 吴绯绯
- 吴至香
- 吴莉
- 周文婕
- 周玉梅
- 周静
- 唐瑛
- 唐蕾
- 夏竟成
- 姚巍
- 孙巍
- 孙建华
-
-
廖晰槿;
张会叶
-
-
摘要: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印尼语中“前”与“后”的方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主要从时间、状态和社会关系3个方面描写和分析“前/后”的隐喻拓展义,并分析其隐喻拓展义产生的认知机制和意象图式,为印尼语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
-
张梦迪
-
-
摘要:
《权力的游戏》是一部备受欢迎的美剧,其台词中蕴含着大量隐喻。为了更好地理解剧中的隐喻,并发掘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能,该文通过选取《权力的游戏》第六季和第七季中的台词实例,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权力的游戏》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权力的游戏》中普遍存在,并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塑造作用,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
-
周文婕;
马伦
-
-
摘要: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李照国、倪毛信译本的一至三十五章平行语料库,结合结构语法和认知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X/X+中”表达在句法结构和中医隐喻涵义上的异同及其对风格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最常用“中”引导偏正结构突显中医“表里”等方位隐喻,英译多以“in the middle of”等介词结构表述。两个译本涉及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相似性,但倪毛信译本倾向淡化“中”蕴含的中医隐喻意义;李照国译本“去隐喻”的常规化处理较少,体现了更多中文思维风格。
-
-
王晶
-
-
摘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人类语言能力的习得需要依托一定的认知能力。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谚语中丝概念隐喻,能够发现汉语谚语的形成和传承规律,增进人们对汉语谚语的了解和认知。基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背景下,深化汉语谚语的了解和学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
-
王晶
-
-
摘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人类语言能力的习得需要依托一定的认知能力.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能够发现汉语谚语的形成和传承规律,增进人们对汉语谚语的了解和认知.基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背景下,深化汉语谚语的了解和学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
王金安;
欧阳云静
-
-
摘要: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为代表的方位隐喻,二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与汉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密切相关.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深"隐喻的处理,发现杨译本中多有"超额翻译""欠额翻译"现象,体现了译者主体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霍译本则更加忠实原文,风格也更加严谨,基本实现了与原文的"等值翻译".
-
-
寿晨佳;
毛智慧
-
-
摘要: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COCA和CCL语料库的语料来源,聚焦考察英汉"loneliness/孤独"情感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首先,由于人类身体体验与经验基础的相似性,英汉语言对孤独情感的概念隐喻表达也因此具有较多的共性,二者都存在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两大类。其次,"孤独"作为一种消极的负向情感,其方位隐喻主要表征为"孤独是下、深";而"孤独"的实体隐喻则主要表征为"孤独是容器,孤独是容器中的液体,孤独是动植物和孤独是敌人"等概念隐喻。
-
-
寿晨佳;
毛智慧
-
-
摘要: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COCA和CCL语料库的语料来源,聚焦考察英汉"loneliness/孤独"情感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首先,由于人类身体体验与经验基础的相似性,英汉语言对孤独情感的概念隐喻表达也因此具有较多的共性,二者都存在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两大类.其次,"孤独"作为一种消极的负向情感,其方位隐喻主要表征为"孤独是下、深";而"孤独"的实体隐喻则主要表征为"孤独是容器,孤独是容器中的液体,孤独是动植物和孤独是敌人"等概念隐喻.
-
-
-
杨冰冰
- 《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汉语中“上”“下”作为一对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词,其方位隐喻常投射到社会心理域,表示权力关系、经济能力等隐喻含义.本文通过对“上”和“下”在社会心理域的组合搭配的考察,基于语义将“上”和“下”的隐喻含义分为了10类,发现“上”和“下”的隐喻含义存在不对称现象.同时对“上”和“下”形成隐喻表达的内部认知原因进行探讨,发现空间方位的制约、原型、心理认知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上”“下”隐喻义的形成.本文可为“上”“下”隐喻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