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痛

下肢痛

下肢痛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437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人人健康(医学导刊)、上海针灸杂志、中国针灸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下肢痛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跃、张峡、张春燕等。

下肢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437 占比:99.05%

总计:14576篇

下肢痛—发文趋势图

下肢痛

-研究学者

  • 周跃
  • 张峡
  • 张春燕
  • 张玉和
  • 李万降
  • 梅芳瑞
  • 河端正也
  • 丁荣松
  • 丛寿耆
  • 严军

下肢痛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甜; 陈思伶; 李娜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亦称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系破裂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核、纤维环及软骨)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年龄增长、劳损或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马尾等遭受化学刺激或物理性压迫,进而表现为腰骶部酸痛、下肢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 曾俊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痛,会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腰椎牵引是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而加强腰背肌功能训练,对于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改善预后,促进早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疼痛的原因有二:一是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形成直接压迫,造成物理性损伤;另外一种是腰部神经根在受到突出的椎间盘刺激后出现肿胀,在神经周围可产生大量导致人体疼痛的物质(即所谓的炎性物质),这些物质反过来又刺激腰部神经,使之感觉疼痛,这种损伤属于化学性损伤。
    • 程亮; 黎庆初
    • 摘要: 椎间盘源性腰痛(盘源性腰痛)是指椎间盘结构退变引起的腰痛,如椎间盘退变和/或纤维环破裂,涉及或不涉及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非神经根性的疼痛综合征。盘源性腰痛主要表现为腰痛和非根性下肢痛,典型疼痛在腰带部位,头端不超过胸腰交界,远端放射通常不超过膝部。与腰痛相关,伴有或不伴有放射性疼痛[1,2]。
    • 牛乐; 王延军; 岳江涛; 梅江涛; 贾晓康; 戴先文
    • 摘要: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LDHS)大鼠痛行为变化及其与脊髓背角内吗啡肽2(EM2)表达变化的关联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LDHS组、假处理组和对照组。LDHS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造模,假处理组采用相同的手术过程而未移植髓核,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5、10、15、20、25 d先进行痛行为检测;然后在LDHS组痛行为的峰值状态下开展行为药理学实验,即经脊柱鞘内置管后注射不等剂量的μ型阿片受体拮抗剂——β-富纳曲胺(β-FNA)、EM2、内吗啡肽1(EM1)或吗啡,记录痛觉阈值的变化;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EM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处理组和对照组比较,LDHS组在造模后5 d痛觉阈值显著降低,15 d时痛觉阈值达到最低点(P<0.05);LDHS组鞘内给予β-FNA可使疼痛进一步加深,鞘内给予EM2、EM1或吗啡均能剂量依赖地产生镇痛作用,但EM2镇痛作用比EM1和吗啡强;与假处理组和对照组比较,LDHS大鼠脊髓背角EM2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和脊髓EM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减低(P<0.05),痛觉阈值与EM2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6,P<0.001)。结论LDHS状态下脊髓水平EM2的低表达导致了大鼠下肢疼痛状态的产生。
    • 毛英夫; 刘岩; 卫力晋; 刘兵兵
    • 摘要: 目的:研究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下肢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62例以下肢痛为主的F B S 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行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射频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功能障碍程度(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射频热凝与脉冲射频联合对以下肢痛为主的FBSS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
    • 韩国瑞; 董卫兵; 明海武
    •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8月-2018年11月收治的230例LSS患者,均予以TLIF或PLIF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情况,将此类患者列为健侧痛组;其余患者作为无健侧痛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术后健侧下肢痛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230例LSS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11例术后发生健侧下肢痛,发生率为4.78%.经x2检验或t检验,两组患者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和术中螺钉位置不佳、并发脑脊液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处理,手术方式为PLIF(OR=2.516,P=0.038)和螺钉位置不佳(OR=10.293,P=0.004)均是导致术后健侧下肢痛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LSS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率较低,PLIF手术和术中螺钉位置不佳是其独立风险因素.
    • 王宁; 张晓静; 李占明; 郑健强
    •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切口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为0.7~1.0 mm,手术时间为84~183 min,术中出血量为4~10 ml,住院时间为4~15 d.治疗优9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8%.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放射性下肢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手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6.92±2.65)分、下肢痛VAS评分为(7.82±2.10)分,ODI评分为(73.28±18.19)分;手术后,腰痛VAS评分为(2.03±1.14)分、下肢痛VAS评分为(1.95±0.98)分,ODI评分为(18.88±7.64)分;患者手术后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此种手术为微创手术,患者的康复周期会显著缩短,出院时间提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临床中应获得医护人员的大力推广.
    • 邓金龙1
    • 摘要: 中医正骨复位治疗是通过对正、复位、拔伸等手法,用木质夹板对发病处固定,治疗关节脱位、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医正骨复位治疗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不吃药、不动刀、花钱少、康复快''''为特点,被很多患者所接受。中医正骨复位治疗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肘后备急方》、《医宗金鉴》、《千金要方》中均有记载。中医正骨复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其效果也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证实。
    • 汤达承; 黄穗翔; 叶婉仪; 杜雯琼; 魏星; 吴秋韵
    • 摘要: 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是指腰骶椎疾病手术后腰痛和(或)下肢疼痛持续存在或消失一段时间后又复发的一种症状[1]。病人长期忍受此种疼痛状态会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造成恶劣后果。多年以来对FBSS多主张手术治疗,但有研究发现,再次手术虽能松解瘢痕、粘连,但术后3~6个月粘连和瘢痕重新产生,最终大多数病人症状并无明显改善.
    • 摘要: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运动学与物理治疗系和福特钠斯(北京)健康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的美国南加州大学骨科与运动康复课程(腰部与骨盆康复新技术)学习班,定于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北京举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