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208975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丽梅、刘会春、李新军等。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08975 占比:99.96%

总计:209051篇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发文趋势图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研究学者

  • 付丽梅
  • 刘会春
  • 李新军
  • 付明霞
  • 刘会宁
  • 刘俊峰
  • 刘敏
  • 刘玉霞
  • 吴文辉
  • 姚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亮亮; 高永建; 宋德锋; 冯野
    • 摘要: 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是目前管理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重要的需求。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原因,得益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正在逐步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中。它具有微创、可重复的优点,可在结肠直肠癌患者的筛查和诊断、预测复发和转移、监测微小残留病和化疗耐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有这些优势,但它并没有包括在临床指南中,仍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该文的目的是对已进行的临床试验进行总结,进一步理解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管理中的作用。
    • 张越; 罗洪; 杜敏; 黄小丽
    • 摘要: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与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阳性率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行胸腔镜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7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7例和未复发组50例,检测2组术前CRP、Alb水平,外周血CTC-EpCAM阳性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CRP、Alb、CRP/Alb比值与外周血CTC-EpCAM阳性率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CRP/Alb比值患者生存情况;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复发组cTNM分期Ⅲ~Ⅳ期比例、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未复发组(χ^(2)/P=6.147/0.013、8.594/0.003);CRP、CRP/Alb比值、CTC-EpCAM阳性率高于未复发组,Alb水平低于未复发组[t(χ^(2))/P=21.908/<0.001、16.179/<0.001、9.854/<0.001、15.657/<0.001]。CRP、CRP/Alb比值与CTC-EpCAM阳性率呈正相关(r=0.512、0.679,P均<0.001),Alb与CTC-EpCAM阳性率呈负相关(r=-0.496,P<0.001)。高CRP/Alb比值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低CRP/Alb比值患者(χ^(2)=4.516,P<0.001)。CTC-EpCAM阳性率高、CRP/Alb比值高是食管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2.821(1.725~4.613)、1.956(1.361~2.811)]。结论高CRP/Alb比值与食管癌微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
    • 聂宇; 夏鹏; 袁倩; 吴发印
    • 摘要: 黏液表皮样癌(ME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由于黏液表皮样癌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高转移率和复发率,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高表达于快速生长的上皮肿瘤中,与上皮性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参与上皮性恶性肿瘤细胞黏附、信号传导、迁移和增殖,并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当细胞与细胞间发生黏附作用时,EpCAM聚集于细胞膜表面,可改变细胞内的微环境,影响MEC的预后及转移。EpCAM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为ME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惠保卫; 何娜; 王喆; 刘芯汝; 黄国强; 赵小莹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 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收治的SLE患者135例作为SLE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EpCAM和sB7-H3水平。依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将SLE组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5)和缓解期组(n=60)。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LE组血清EpCAM与sB7-H3水平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EpCAM和sB7-H3区分SLE患者缓解期及活动期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EpCAM(11.38±3.32ng/ml vs 3.54±1.15ng/ml)水平升高,sB7-H3(12.18±3.54ng/ml vs 20.15±5.26ng/m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86,14.330,均P<0.05)。与缓解期组比较,活动期组患者血清EpCAM(13.50±3.89ng/ml vs 8.72±2.61ng/ml)水平升高,sB7-H3(9.79±2.84ng/ml vs 15.17±4.42ng/m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59,8.564,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组血清EpCAM与sB7-H3水平呈负相关(r=-0.607,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组血清EpCAM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75,P<0.05),sB7-H3水平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664,P<0.05)。血清EpCAM,sB7-H3联合区分SLE患者缓解期及活动期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EpCAM单独区分的AUC(Z=1.978,P=0.048)及sB7 H3单独区分的AUC(Z=2.277,P=0.023)。结论SLE患者血清EpCAM水平升高,sB7-H3水平降低,两者与患者疾病活动性关系密切。
    • 周雅馨; 李红霞; 蔡鑫; 符向辉; 张葵; 朱平; 吴振彪
    • 摘要: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33,IL-33)可能通过调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表达参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因SS诊断需要行唇腺活检术的患者血清和唇腺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2016年ACR-EULAR SS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S组和非SS组,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21例SS患者和21例非SS患者,利用多重检测流式试剂盒(人炎症因子组合1)检测血清中IL-33水平并用t检验比较SS患者组与非SS患者组、抗SSA抗体阳性与阴性组以及唇腺病理阳性与阴性组之间IL-33水平的差异.对唇腺组织石蜡切片进行IL-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唇腺组织中上皮细胞EpCAM表达水平并与血清IL-33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S患者组IL-33水平为(1736±590.1,n=21,pg/mL),显著高于非SS患者组(306.8± 120.3,n=21,pg/mL)(t=2.373,P=0.027);唇腺病理阳性组即灶性血清IL-33水平(489.8±170,n=27,pg/mL)高于病理阴性组(1978± 793.1,n=15,pg/mL),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368,P=0.023);而抗SS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SS患者唇腺组织上皮细胞IL-33表达相较于非SS患者上升,且血清IL-33水平与唇腺上皮细胞EpCAM的表达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4915,P=0.0009,95%CI 0.2205-0.692).结论:IL-33是与SS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IL-33可能通过促进唾液腺上皮细胞EpCAM的表达参与SS发病.
    • 乔晶晶; 尤伟名; 张静; 周昊; 郑田玉; 张吉瑞; 靳小倩; 杨光
    • 摘要: 目的:评估细胞角蛋白19(CK19)单标记法和CK19结合人乳球蛋白-量子点(hMAM-QDs)双标记法检测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临床价值.方法:纳米脂质体(PL)技术用于构建hMAM-PL(QDs);借助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使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分离乳腺癌CTCs.结果:hMAM-PL(QDs)[平均粒径(102.6±1.1)nm,多分散指数0.047]可以显著提高实验中的检测灵敏度.此外,CK19-FITC与hMAM-PL(QDs)双标记方法相结合可有效区分分离的CTCs,提高准确性,并减少乳腺癌检测中的假阳性.CTCs编号、图像与临床特征以及病理状况高度一致.结论:CK19结合hMAM-PL(QDs)双标记方法检测比CK19单标记方法更准确.双标记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假阳性结果,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邬仲鑫; 蔡炜龙; 尹磊
    •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人胆囊癌细胞株NOZ和GBC-SD分为实验组(si-EpCAM组)、对照组(si-NC组)和空白组(Control组),其中si-EpCAM组细胞转染si-EpCAM,si-NC组细胞转染si-NC,Control组细胞不添加小干扰RNA.采用qRT-PCR法检测EpCAM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EpCAM在胆囊癌细胞NOZ和GBC-SD高表达;在NOZ和GBC-SD细胞株中,si-EpCAM组EpCAM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入CCK-8后第4天,与si-NC组比较,si-EpCAM组细胞OD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EpCAM组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均明显少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NC组比较,si-EpCAM组中细胞迁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pCAM可增强胆囊癌细胞NOZ和GBC-SD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可能作为胆囊癌诊断和治疗的靶标.
    • 郑国文; 王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肝硬化及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收集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癌组织EP-CAM、N-CAM1、C-KIT表达情况,分析EP-CAM、N-CAM1、C-KIT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EP-CAM、N-CAM1、C-KIT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AFP水平、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低中分化肿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类型为胆管上皮癌、混合型肝癌及出现肝内外转移的肝癌患者EP-CAM、N-CAM1、C-KIT阳性率较高(P<0.05);肝癌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0%、53.75%、37.50%,随访3年存活患者,EP-CAM、N-CAM1、C-KIT阳性率低于1年及2年存活患者(P<0.05).结论 EP-CAM、N-CAM1、C-KIT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包膜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且参与肝癌侵袭、转移过程.
    • 先宗树; 李光辉; 盖军伟; 朱敏; 马琳琳; 鞠佃文; 万亚坤
    • 摘要: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肿瘤靶向治疗的热门靶点,本研究开发了3株高特异性针对EpCAM的胞吞型纳米抗体,为基于此靶点的免疫毒素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前期对骆驼免疫EpCAM-Fc蛋白,构建了高质量的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3轮淘选成功获得了17株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3序列不同的EpCAM纳米抗体,原核纯化获得高纯度的抗体蛋白后,流式细胞术确定其中7株具有细胞水平高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经复旦大学药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IACUC)批准.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最终鉴定出3株具有较高胞吞活性的EpCAM纳米抗体,且ForteBio测定具高亲和力.本研究以期为EpCAM阳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并为其他靶点的纳米抗体免疫毒素研究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