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外交、国际关系、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10737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国际论坛、南风窗等; 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丽萍、唐睿君、季乃礼等。

政治心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10737 占比:98.91%

总计:10855篇

政治心理学—发文趋势图

政治心理学

-研究学者

  • 王丽萍
  • 唐睿君
  • 季乃礼
  • 尹继武
  • 李蓉蓉
  • 魏万磊
  • 张清敏
  • 李国海
  • 张平
  • 朱永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崔楠; 祁峰
    • 摘要: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政治方面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政治心理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源于对人性的思考,随着学科的研究深入,基因遗传、宗教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意识形态在个人发展中既稳定又可塑,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在面向青少年群体构建意识形态时,有必要吸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 江玲宝
    • 摘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推广到普及,是一个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从现状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较生硬、理论联系社会现实不够密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创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搭建多类型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营造浓厚课程思政校园文化,以克服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主客观障碍。应从情感温度、认知深度、视野广度三方面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知识内容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翻转课堂,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 熊淑萍; 王坚; 王盼盼; 田正潮; 苟稳超
    • 摘要: 我国政治心理学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停留在初步阶段,尚未形成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体系。通过对国内近十年来政治心理学相关论文和著作的认真阅读和梳理,评述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和系统地掌握当前国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政治心理学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广大学者继续以“奋进之笔”,推动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提升。
    • 张田玉
    •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群体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心理的主动积极与政治态度的持续稳定对促进国家政治良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剖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认为大学生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从众心理强烈、主体意识淡薄、具有非理性倾向等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政治态度,提出加强理论学习、建立激励机制、拓宽学习渠道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价值观,有助于在培育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同时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政治心理,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从而探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 杨松涛
    • 摘要: 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政治领域的公权力与个人心理相互作用而发生逆规则运行现象,是政治与心理双向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认知与情感作用于行为和环境产生的结果.采用政治心理学方法分析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情况,认为"想"腐起于对权力的认知偏差,源于畸形的自我需要,始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为根治腐败不仅重申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更从源头上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心态建设的必要性,以达到"不想腐"的目标.
    • 尹继武
    • 摘要: 经典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聚焦领导人的人格与认知等传统心理学变量,以外交决策作为核心命题,契合美国外交及美苏核威慑等冷战时期的战略环境,探讨领导人政治心理的国际政治影响。随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巨大变化,以及政治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当前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已出现了系列的理论进展,体现为经典命题的深化、研究议题的扩散、微观战略心理命题的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经验的重视等。
    • 尹继武
    • 摘要: 冷战结束后,政治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呈现深化与多元的特性.领导人政治心理学聚焦人格、认知与情感三个维度,引入人格特质差异分析的科学方法,探析认知偏差的多样性及其战略效应,尤其情感的战略研究以及理性价值成为当前的理论热点.基于领导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在战略互动心理、外交信号以及战略文化等领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呈现研究单元的拓展、紧扣时代命题、研究方法多元以及跨文化特性受到重视等特点.国际政治心理学能够产生重塑微观行为体及其心理变量的国际战略效应,是理解国际政治中的人性以及政治实践的基本环节,未来中国的政治心理与文化变量的作用及其理论创新值得期待.
    • 遇雪
    • 摘要: 当今世界政治和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下,加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兴领域的命题,我们可以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相信从角度进行该命题的解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田德新; 高佳佳
    • 摘要: 以国家形象理论为指导,从个体政治心理视角,通过文本主题分析发现:歌剧《运之河》所展现的隋炀帝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观众既看到了一个具备雄才大略、政绩斐然的帝王,也同时感受到一个对恋人一往情深,对理想持之以恒,对是非、功过和成败淡然处之的富于“人性”之人。同时,该歌剧也让我们从历史类比和情感与动机两个主要维度,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和透彻。这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中华文化精髓的参透都大有裨益。
    • 段萌琦; 李蓉蓉
    • 摘要: 政治态度历来是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现实政治世界中民众最为日常的政治表达.正因如此,人们对于政治态度的认识带有"熟悉的漠视",所以迫切需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政治态度.通过对西方近百年政治态度研究历史的爬梳,可发现其研究主要围绕政治态度的内涵,政治态度的成分、结构与属性,政治态度的测量,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与转变等五大方面展开,在产生相当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争议与迷思,使得政治态度研究陷入工具性、微观化和过度科学化的泥沼,难以形成有力的研究范式.基于这样的反思,应以清晰界定政治态度概念、结构与独特属性为基础,采用混合与多元的研究方法探究政治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制度缘由与体系根源,进而展现政治态度的独有面貌与深层机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