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规格
上市规格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专利文献1181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河北渔业、科学养鱼、齐鲁渔业等;
上市规格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爱华、徐承旭、侯传宝等。
上市规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817篇
占比:98.57%
总计:11989篇
上市规格
-研究学者
- 黄爱华
- 徐承旭
- 侯传宝
- 周羽英
- 李强
- 杨翠平
- 王刚
- 谢刚
- 黄爱华2
- 吴士平
- 唐东东
- 宋长太
- 张是
- 张金宗
- 戴永利
- 施高茂
- 李为学
- 海波
- 濮加林1
- 王庆
- 石磊
- 罗志平
- 范旭东
- 龙武生
- 丁玉庭
- 严维辉
- 乐峰
- 于千桂
- 于广军
- 于忠诚
- 付文
- 任卫东
- 任大宾
- 何跃明
- 何重阳
- 余永生
- 侯和菊
- 冯晓宇
- 凌志勇
- 刘勃
- 刘卫东
- 刘国信
- 刘堂水
- 刘孙喜
- 刘宗英
- 刘庆升
- 刘建国
- 刘忠颖
- 刘恒俊
- 刘明奇
-
-
杜忆幽;
刘忠颖;
刘卫东
-
-
摘要:
白棘三列海胆(Tripneustes gratilla Linnae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e),海胆纲(Echinoidea),拱齿目(Camrodonta),毒棘海胆科(Toxopeustidae),是为数不多的热带可食用海胆之一。其生活在海草较为丰富的浅海砂质底环境中,以大型藻类和海草为食。该海胆成体壳径15 cm,体质量1 kg,1龄个体壳径7~8 cm,达到上市规格。白棘三列海胆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广东和台湾沿海^([1])。
-
-
牟成艳;
周剑;
翟婉婷;
李强;
周波;
魏震;
柯红雨;
段元亮;
黄志鹏;
赵瀚;
赵仲孟;
杜军;
张露
-
-
摘要:
长吻隶属鲿科,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广泛分布在淡水水域中,包括辽河、岷江、淮河、长江和珠江等,以长江水系为主。2020年,我国长吻年产量已达到21195吨。与鲤鱼和鲫鱼相比,长吻拥有更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并且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因此广受消费者喜爱。在池塘养殖条件下,2龄长吻可达到上市规格,3龄达到初次性成熟。
-
-
贾庆环
-
-
摘要:
水库鏈鱒鱼养殖是在天然水库中适当放养鏈鱼、鳍鱼鱼种,当它们生长达到上市规格时,进行捕捞收货的一种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鱼类生长所需的饵料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生物资源,投入相对较低。
-
-
宋长太;
王持标;
封开河
-
-
摘要:
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我国南方从1983年引进以来,因适温范围广(1~36.4°C时都能生存)、耐低氧能力强(溶氧>1.5mg/L)、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可养成上市规格)和肉质细腻、口感好、无肌间刺等优点,逐渐受到城乡居民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笔者在调查中总结了以下六个健康养殖关键要点,供参考。
-
-
毕方方;
常泰
-
-
摘要: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它喜欢在浅水环境中生长,是比较适合在藕田中养殖的水产品种之一。随着藕田套养小龙虾技术的不断普及,近几年这种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力度很大,现已成为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模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藕田套养小龙虾模式存在着小龙虾上市规格偏小、时间衔接不当和药物使用隐患等问题,为实现藕田的荷藕种植增产、小龙虾养殖增收,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目的,提出以下五点改进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
-
-
巫一安
-
-
摘要:
湘云鲫是用四倍体鱼作父本与二倍体鲫鱼母体通过人工杂交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该品种肉质鲜美,池塘养殖7个月条重达到0.5公斤上市规格,养殖2年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市场畅销。湘云鲫耐低温、低氧,抗病力强,生长快,饲料来源易,食性杂,生长优于双亲,起捕率高,易运输,不易脱鳞,耐暂养,适合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养殖。
-
-
陈正洪
-
-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虾苗滞销双重影响,今年小龙虾存塘量明显增多,有的甚至是正常放养量的几倍,使养殖风险成倍增加。可以预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今年的小龙虾“五月瘟”将比往年更加突出,上市规格将比往年普遍偏小。加上疫情给市场消费带来的影响,农户养殖信心普遍不足,盲目控制投喂、人为控制成本的现象突出,必将对小龙虾养成规格和品质产生影响。
-
-
肖建春
-
-
摘要:
在苗种投入这方面,缺乏一个科学的方法,大多数养殖户都是想当然地在投放。有的养殖时间长,积累了一定经验,那么投放会相对科学些,而一些刚入行的养殖户,有的投苗就一点章法都没有,有的听卖苗人的建议,有的听其他水库老板的建议。其最终结果是,每年都会遇到一些水库不是在养花白鲢成鱼,而是在为别人培育苗种,有的一年、两年,甚至三年都长不到上市规格,最终不得不低价销售。我们常遇到一些养殖户,在投苗时理想化,假定生长速度与亩产病鱼鳃上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膨大水肿、苍白、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常露出水面,俗称“翘尾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
-
-
徐承旭
-
-
摘要:
近年来小龙虾已成为餐桌上宠物,身价倍增,据预测几年内不会出现饱和现象,各地小龙虾养殖迅速展开。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产量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小龙虾种质退化,上市规格小、发病率高等情况,影响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笔者根据生产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重视小龙虾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以保证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