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45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等;支气管囊肿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毅、任占良、任小朋等。

支气管囊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458 占比:99.69%

总计:50613篇

支气管囊肿—发文趋势图

支气管囊肿

-研究学者

  • 张毅
  • 任占良
  • 任小朋
  • 刘云昊
  • 刘凯
  • 刘秀民
  • 刘鹏
  • 左自军
  • 张卫峰
  • 张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俊波; 马亮; 许楠; 张慧生; 杜可仆; 乔英; 赵军
    • 摘要: 目的比较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为纵隔囊肿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28例、胸腺囊肿21例、心包囊肿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囊肿部位、大小、密度、分隔、钙化等影像学特征,并对囊肿大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在纵隔的位置分布及是否合并囊壁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最小径/最大径比值分别为0.72±0.18、0.68±0.18、0.69±0.22;平扫CT值分别为(19.67±10.70)Hu、(13.83±8.37)Hu、(14.67±9.50)Hu;增强后CT值分别为(21.69±11.92)Hu、(16.88±11.83)Hu、(15.66±8.94)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囊肿最大径≥5 cm组与囊肿最大径<5 cm组比较合并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但利用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囊内有无分隔无法区分。囊肿所处位置和囊壁有无钙化可能为临床鉴别纵隔囊肿提供信息。囊肿大小和临床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提示肿瘤大小可作为临床干预的指标。
    • 刘成江; 邓雪英; 陈浩军; 俞国有; 杨建涛; 刘璐璐
    • 摘要: 目的分析胸腺区结节高密度囊肿与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前纵隔结节且平扫为高密度(定义CT值大于20 HU)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分析其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是否合并囊变、坏死、钙化、病灶与纵隔胸膜的关系、平扫CT值、增强CT值(静脉期)及强化幅度差值(△CT)。结果59例患者(60个结节病灶)均表现为平扫前纵隔高密度结节,最大径小于3.0cm,平扫CT值均大于20 HU,肉眼观察判断为实性结节而非单纯囊性病灶,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胸腺区囊肿29个和胸腺瘤31个,其中胸腺区囊肿包括胸腺囊肿15个,支气管囊肿14个,胸腺瘤中1例患者为双发胸腺瘤。两组病灶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囊肿更容易居中,而胸腺瘤更容易偏于一侧,59例患者(60个前纵隔结节)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为体检偶然发现,其中1例胸腺瘤和4例前纵隔高密度囊肿因对比剂过敏未行增强检查。两组病灶最大径、病灶形态、结节与肺缘的关系、病灶密度是否均匀、增强CT值及△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腺区结节高密度囊肿与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病灶形态、结节与胸膜的关系、是否合并囊变坏死、静脉期强化特征及模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可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刘响; 时高峰
    • 摘要: 患者女,62岁,外院CT发现左膈肌肿物4个月,无明显不适;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左膈肌增厚,局部见4.9 cm×2.9 cm×3.0 cm分叶状稍低密度肿物,下界凸向腹腔,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约29.8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A)。上腹部MRI:左膈肌内见5.6 cm×3.8 cm×3.0 cm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缘清晰,信号均匀,T1W1、T2W1均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稍高信号(图1B),内见线样分隔,增强后肿物实质无明显强化,其内分隔轻度强化(图1C)。
    • 陈光文; 李杭; 钱蓉
    • 摘要: 目的 探讨发生在肺外的支气管囊肿(BC)的影像表现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发生在肺外的BC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63例CT和3例MRI)及导致误诊的原因.结果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MBC)54例,前、中、后纵隔分别为27例、11例和16例;异位型支气管囊肿(EBC)12例,分别为颈部5例、胸壁1例、腹部6例.MBC中,3 cm以下29例,3 cm及以上25例;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49例),少数呈锥形(2例)或不规则形(3例);7例为液性密度,44例为软组织密度,2例呈T1低T2高信号、1例双高信号;8例伴有钙化.EBC中,3 cm以下4例,3 cm及以上8例;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9例),少数呈锥形(1例)、葫芦形(1例)和不规则形(1例);3例为液性密度,9例为软组织密度,3例伴有钙化.MBC中,8例(1例前纵隔、4例中纵隔和3例后纵隔)诊断准确,其余被误诊为心包囊肿(2例)、神经鞘囊肿(1例)、胸腺瘤(20例)、淋巴结肿大(5例)、神经源性肿瘤(12例)、平滑肌瘤(3例)、炎性假瘤(1例)和硬化性血管瘤(1例).EBC全部误诊,包括神经源性肿瘤(6例)、淋巴管囊肿(3例)、甲状舌骨囊肿(1例)、甲状腺囊肿(1例)和间质瘤(1例).结论 肺外BC的影像表现与其他囊、实性病变相似,以实性表现为主.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 黄海连; 向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纵隔非神经源性肿块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后纵隔非神经源性肿块的影像表现.结果 支气管囊肿13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囊性包块.孤立性纤维瘤3例,1例见粗大迂曲动脉.脂肪肉瘤3例,2例见脂肪及软组织混杂成分.脂肪瘤1例.血管瘤2例,1例见点状钙化及粗大血管影.间叶性错构瘤1例,内见小灶脂肪样密度影及钙化.巨淋巴结增生症2例,明显均匀强化.巨细胞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单纯囊肿2例.髓外造血2例,髓脂肪瘤1例,均为脊柱两侧多发肿块.结论 支气管囊肿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外最常见脊柱旁肿块,余病变发生率均较低下.丘状、分叶形态、不典型"哑铃征"有助于提示非神经源肿瘤,且出现"哑铃征"时应重点观察椎管内侵入及脊髓受压情况.MR对支气管囊肿、血管瘤等鉴别有较大作用,在病变累及椎间孔、椎管时显示优于CT.
    • 刘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1例肺内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无明显特异性;手术方式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恢复良好,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术后1周伤口拆线出院,随诊无并发症.结论:肺内型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病率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相似疾病混淆,较易误诊,需鉴别诊断.
    • 蔚巍; 郑雷
    • 摘要: cqvip:患者女,53岁。因胸闷、气短1月就诊。近1月来,轻微活动即出现胸闷、气短,经休息后好转,有时咳嗽、咳白痰。在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心脏疾病”,经对症治疗无明显缓解,来我院就诊,以“心力衰竭”收住入院。患者曾于27年前行纵隔支气管囊肿切除术。
    • 刘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1例肺内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无明显特异性;手术方式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恢复良好,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术后1周伤口拆线出院,随诊无并发症。结论:肺内型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病率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相似疾病混淆,较易误诊,需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