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纵隔

纵隔

纵隔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1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全国铁路第二届胸心外科学术会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等;纵隔的相关文献由306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强、周勇安、李小飞等。

纵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5 占比:93.8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61 占比:5.64%

总计:1082篇

纵隔—发文趋势图

纵隔

-研究学者

  • 卢强
  • 周勇安
  • 李小飞
  • 王居正
  • 白建军
  • 荣福
  • 王耀程
  • 高剑波
  • 余建群
  • 马大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霄巍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纵隔卵黄囊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CT表现。结果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35岁,平均年龄(22.2±12.1)岁,肿瘤大多形态欠规则,体积较大,病变与周围分界不清,并常压迫临近血管和器官,CT平扫一般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一般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可见分隔,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病变早期可包绕或侵犯血管及心包;5例患者AFP血清水平指标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卵黄囊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血清AFP水平等临床资料,CT平扫及增强检查有助于作出诊断,为患者和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减少误诊。
    • 刘娜; 江海涛; 金娇悦;
    • 摘要: 患者女,22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年余,伴间断疼痛。体格检查: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肿块,边界较清,大小约4.0 cm×3.0 cm,质地偏硬,活动度稍差。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41.77 U/ml。胸部CT表现:左侧前纵隔可见巨大团状软组织影,沿纵隔纵向生长,向上达T_(1)椎体水平,向下达肺动脉分叉水平,最大横截面9.9 cm×6.6 cm。肿块占位效应明显,甲状腺、气管、食管及大血管受压移位,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
    • 贾丽娜; 贾胜利; 沈丹平
    • 摘要: 目的建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临床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理N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建立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前CT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肺腺癌术前临床N分期与术后病理N分期一致性一般。术后病理证实,55例(45.83%)有纵膈淋巴结转移,N分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N_(1)+N_(2)、N_(0)、N_(1)及N_(2)期,且淋巴结转移最常发生在第10组、4组及7组。较大的CTR、淋巴结最大短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积及动脉期增强CT值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影像学联合预测因子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达92.9%、83.6%、87.7%。结论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存在多站转移、逐站转移及部分呈跳跃性转移的特征。建立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 刘娜; 王旭; 江海涛
    • 摘要: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MNEC)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2例经病理证实的MNEC的CT影像资料。结果病理小细胞癌4例,大细胞癌1例,不典型类癌4例,类癌3例,未明确病理分型10例;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gA、CD56及NSE表达率达59%~91%。病灶轴位最大径平均7.5 cm,前纵隔及前中纵隔17例,形态分叶状18例。5例病灶含钙化,为点片状、条状及团状钙化影。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20例(强化值22~67 HU),均见坏死囊变,其中多发肿瘤迂曲血管8例。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消失或模糊20例,均累及纵隔胸膜。纵隔血管受到不同程度侵犯10例。累及气管或食管4例。淋巴结转移18例。远处转移12例,包括肺、肝、骨、膈肌脚、小脑及胰腺。结论MNEC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具有体积大、血供丰富、易坏死、侵袭性高、易转移的特点,CT表现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陈晓琳; 边艳珠; 胡玉敬; 张新超; 杨双臣; 宋国庆; 李康
    • 摘要: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230枚);比较组间纵隔淋巴结参数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以标准化重要性>50%的参数建立评估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恶性组纵隔淋巴结参数与NSCLC原发灶参数的关系。结果组间纵隔淋巴结短径、纵横比,坏死、脂肪、钙化占比,对称分布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_(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淋巴结SUV_(max)/纵隔血池SUV_(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50%,以之鉴别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57、0.776及0.772,联合应用的AUC为0.831。恶性组纵隔淋巴结SUV_(max)、TLG与NSCLC原发灶SUV_(max)均呈正相关(r=0.318、0.15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位于原发灶同侧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_(max)均呈负相关(r=-0.139、-0.20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分布对称则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_(max)均呈正相关(r=0.164、0.161,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参数可用于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_(max)及MTV效能较高。
    • 林武强; 林岱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在纵隔及肺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纵隔及肺门病变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诊断,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诊断结果、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的效能。结果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结果阳性33例,阴性9例;病理金标准的结果为阳性36例,阴性6例。准确度为92.9%,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为66.7%。结论 在纵隔及肺门病变诊断中,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诊断效果理想,安全性高,能有效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黄泽弟; 张岸洲; 丁赞; 王东烨
    • 摘要: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瘤/白血病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首诊的23例T淋巴母细胞瘤/白血病MSCT表现,分析纵隔肿块,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腔低密度及肺部浸润等特征。结果23例中,病变仅限于前纵隔4(4/23)例;前、中纵隔11(11/23)例;纵隔肿块大小不一;肿块多发13(13/23)例,单发1(1/2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23例中6例增强扫描,4例肿块轻度均匀强化,1例肿块中度均匀强化,1例肿块中度渐进性强化;肿块质地均匀;侵犯胸腺,主动脉、肺动脉、颈内动脉及静脉呈包绕为主,移位较轻,与血管边界模糊。胸腔积液9(9/23)例,心包积液6(6/23)例;心腔低密度10(10/23)例;肺部浸润14(14/23)例,病变仅限肺部浸润8(8/23)例,2例肺部浸润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结论T-LBL/ALL病纵隔肿块,合并胸腔、心包积液、心腔低密度,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 黄文鹏; 李莉明; 刘娜娜; 高剑波
    • 摘要: 目的了解原发性纵隔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纵隔EA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CT图像上见后纵隔软组织肿块,内见少许低密度,气管及食管受压向前移位,气管及双侧主支气管变窄。PET/CT示中后纵隔及心脏右缘软组织肿块影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性增高,SUVmax约41.8。穿刺病理诊断为纵隔上皮样血管肉瘤。结论原发性纵隔EA临床罕见,在纵膈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本病,其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 梁莉; 马立斌; 易娅闻; 马子涵; 徐生芳; 钱吉芳
    • 摘要: 患儿男,出生3天,孕24周产前超声提示胸腔囊性肿物;足月顺产,无窒息、缺氧史,无特殊家族史。查体:颈部双侧非对称性肿大,颈部左侧扪及4 cm×4 cm×3 cm肿物,质软,边界清,活动度一般,未触及明显波动感。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颈部左侧至心脏上方6.8 cm×3.2 cm×2.9 cm囊性占位,呈分层征,上层囊内透声差,可见细小密集回声光点漂浮,下层带状略高回声沉积,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1A)。
    • 韩秋丽; 毛勤香; 刘铁军; 邹莹; 赖迪; 唐浩
    • 摘要: 目的探讨肺及纵隔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选取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及纵隔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CT表现。结果9例肺及纵隔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2例位于纵隔者均为单发团状病灶,7例位于肺组织者,2例为单发块状病灶,5例为多发结节病灶。CT平扫2例纵隔内均见软组织肿块,1例边界清晰,瘤内可见斑块状钙化灶,另1例呈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7例内见团块状或多发结节状,部分瘤体内可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团块状病灶强化相对明显,结节状病灶强化程度较弱。结论肺及纵隔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较为罕见,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征性,仅能通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此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