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掌腱膜挛缩症

掌腱膜挛缩症

掌腱膜挛缩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967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罕少疾病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19次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2012年年会、第五届天津骨科年会、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与美容会议等;掌腱膜挛缩症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志军、贾万新、黄宗坚等。

掌腱膜挛缩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3967 占比:99.67%

总计:24046篇

掌腱膜挛缩症—发文趋势图

掌腱膜挛缩症

-研究学者

  • 潘志军
  • 贾万新
  • 黄宗坚
  • 侯明钟
  • 张骏
  • 徐栋华
  • 李凯
  • 沈尊理
  • 滕可颖
  • 王广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杰滔; 庄永青
    • 摘要: 掌腱膜挛缩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手功能的手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手掌皮肤增厚、皮下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结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曲挛缩。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上,手术治疗仍然为主要治疗手段,但近年来微创治疗也逐渐被接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掌腱膜挛缩症近年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的见解,以期提高临床对掌腱膜挛缩症的诊治认识。
    • 马月; 贾乐; 王冠; 许玉林; 鲁晓波; 葛建华
    • 摘要: 目的回顾改良Skoog法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病例,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骨科两个病区共收治Meyerding分期为Ⅲ期掌腱膜挛缩症患者14例(19肢),病程12~42个月,平均(27.38±9.13)个月,男12例,女2例,年龄42~79岁,平均(66.38±9.5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koog法行掌腱膜全切,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手功能康复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1975年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手功能与手指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0.00±9.87)个月。10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缘部分皮肤坏死,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术后伴环指、小指感觉异常,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见复发。评定结果:优10例,良3例,中1例。末次随访时,手功能与手指的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纠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改良Skoog法行掌腱膜全切治疗Ⅲ期掌腱膜挛缩,效果确切,术后切口愈合及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孙汝鑫; 朱春雷; 赵世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患者行掌腱膜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掌腱膜部分切除术患者77例(97侧),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复发5侧,复发率为5.2%,复发者均为男性,且有1例伴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为9.3%,优良率为81.4%,术后病理均符合掌纤维瘤病.结论 掌腱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掌腱膜挛缩症术式可靠,10年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睿; 徐佳; 王晓昱; 康庆林
    • 摘要: 掌腱膜挛缩症(DD)是以掌、指筋膜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逐步导致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出现不可逆性屈曲畸形的疾病,可严重影响手功能.然而,D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已证实,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和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通路效应分子的异常激活以及局部炎症和免疫异常均与DD发生和发展有关.尽管目前这些发现尚不能以"一元论"完美地揭示DD的发病机制,但未来或许可以围绕新的基因组学改变、重要信号分子和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开展研究,从而寻找DD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信号节点,以实现针对基因或信号分子的精准靶向治疗.该文拟对DD病理生理学、遗传学、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治疗DD探索新思路与新方法.
    • 陈成然; 许祥明; 谢志远; 姚恩锋; 郑峰; 郭玲佳
    • 摘要: 目的 观察连续Z型皮瓣修复配合中药熏洗方治疗Ⅲ期掌腱膜挛缩症15例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科收治的Ⅲ期掌腱膜挛缩患者15例(18手),均采用连续Z型皮瓣修复配合中药熏洗方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推荐的手部功能总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15例均获随访6个月,切口均为Ⅰ类甲级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延期愈合、创口裂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优8例,良3例,中3例,差1例.结论 采用连续Z型皮瓣修复配合中药熏洗方治疗Ⅲ期掌腱膜挛缩症效果满意,患者手指得到充分伸直,且最大限度保证皮瓣血供,术后不需要植皮,减少手术时间,避免了植皮引起并发症.
    • 邵薇
    • 摘要: 目的 探究高频超声在掌腱膜挛缩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挑选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明确所有患者均需行掌腱膜挛缩症手术治疗,术前使用高频超声对其挛缩范围进行检查,分析患者挛缩与周围组织神经、血管、肌腱的关系,对比高频超声检查与术中诊断的结果.结果 高频超声检查发现,其中26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中掌腱膜为低回声,相比于健侧更加厚,而患侧掌腱膜的回声较低,挛曲变厚,动态观察中发现其与皮肤、腱鞘有紧密的连接,却与肌腱组织的无粘连情况发生;其余的6例患者在其指掌侧出现神经、动脉血管形状呈迂曲,指体可能已坏死,需行游离植皮术治疗.而且,术中的诊断结果符合掌腱膜挛缩症病理,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在掌腱膜挛缩症患者术前使用高频超声进行检查,可详细了解到其掌腱膜挛缩与神经、血管以及肌腱的关系,与术中诊断结果相一致,对手术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应用.
    • 胡春玲; 王全灵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松解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7年1月间,患掌腱膜挛缩症患者16人,共28只手,Meyerding分类法2级9只手,3级19只手,年龄68~84岁,平均76岁.运用自制铲刀小切口微创松解,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患指被动伸直角度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1~5年,平均3.5年.术后即刻被动伸指受限情况改善达100%,随访时改善仍100%,病人满意度100%.术前与术后即刻、半年后、一年后比较,统计学处理均P∠0.01.未出现皮肤坏死、神经、血管、屈指肌腱损伤病例.结论 微创松解治疗掌腱膜挛缩症是一种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李强; 刘新权; 冷元曦; 周雄; 支乐
    •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术切除掌腱膜加连续"Z"字改型皮瓣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11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采用手部挛缩带为中轴线设计锯齿状连续"Z"型切口,形成连续"Z"字形皮瓣,彻底切除病变掌腱膜后通过连续"Z"型皮瓣改型修复创面,不需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就能闭合创口.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36(平均13)个月,手指功能明显改善,屈伸活动基本正常,皮肤无明显挛缩及瘢痕增生,感觉无异常.结论 手术切除病变掌腱膜加连续"Z"字改型皮瓣治疗Ⅲ期和Ⅳ期掌腱膜挛缩,能完全彻底切除掌腱膜的同时不需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就能闭合创口,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避免了植皮和(或)转移皮瓣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愈合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