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批评视角

批评视角

批评视角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6020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新华文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文学教育等; 批评视角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丹、季文、李振刚等。

批评视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1.62%

专利文献>

论文:6020 占比:98.38%

总计:6119篇

批评视角—发文趋势图

批评视角

-研究学者

  • 吴丹
  • 季文
  • 李振刚
  • 杨晴
  • 段家佳
  • 田剪秋
  • 田海龙
  • 高一虹
  • 丁柏铨
  • 于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文琳
    • 摘要: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立意严肃但又笔调诙谐的乐府叙事诗,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名为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在采桑路上遇到太守,太守被罗敷的美色所吸引想要进一步占为己有,但罗敷以家中夫君为理由巧妙地回绝了太守,刻画了一个美丽坚贞又充满智慧的采桑女性形象。本文在充分理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该批评理论对《陌上桑》进行多角度分析,主要通过解读“罗敷”形象还有“罗敷”与文中太守、丈夫等人之间的关系来看《陌上桑》中的女性形象,感受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思想,体会这一理论对文本解读与剖析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 常晓静
    • 摘要: 在明代书坊业繁盛的社会背景下,署名"陈眉公先生批评"的小说、戏曲评点本有十多种,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明书林师俭堂刊本《玉杵记》是一部批评要素完整的"陈评本",同时,《玉杵记》有且仅有陈继儒进行评点,在陈评本中具有独立性和真实性.现以师俭堂刊本《玉杵记》研究对象,得以窥见陈继儒在戏曲评点中的"多重身份"转换和独特的审美观,以及在李卓吾等人影响下的崇"真"的审美思想和案头化倾向,对于研究"陈评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王从雪; 金融
    • 摘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抗疫后期,多处平台举办了线上公益云演出以致敬抗疫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与享受,更在于发挥了强烈的时代力量。本文以“相信未来义演”为例,以音乐批评的视角展开探究,分析线上公益云演出所发挥的时代力量,提出有关反思与总结,以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当中。
    • 金情
    • 摘要: 《论巴赫》一书由阿尔伯特 . 施韦泽所著,本书作者阿尔伯特 . 施韦泽出生于德法交界处的小城 ——凯泽尔贝格,施韦泽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极赋音乐天赋,在其九岁时已成为管风琴能手,并且具备极强的即兴演奏能力,十八岁师从法国著名管风琴及作曲大师夏尔 - 玛利 . 魏多尔,该作曲家所诠释的便是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同时也是该本书创作的一个启示者,施韦泽从老师魏多尔这里明白了音乐中建筑美的含义。年轻的施韦泽十分喜爱瓦格纳的作品,从歌剧《唐璜》到《尼伯龙根的指环》,施韦泽深受瓦格纳的影响,施韦泽在本书中关于巴赫音乐的美学以及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就来源于瓦格纳的影响。施韦泽的音乐观主要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在本书的主要论述点——众赞歌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有关巴赫音乐美学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该书集中于论述巴赫的众赞歌和康塔塔,全书三十五章,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巴赫的宗教音乐,该书主要特色是运用审美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哲学的批评视角论述演奏技巧和巴赫的音乐美学。本书共有三十五章,其中一至六章主要叙述巴赫之前的德国宗教音乐发展历程;七至十二章主要论述巴赫生平;十三至十八章论述巴赫的管风琴、键盘作品及其演奏特点;十九至二十二章论述有关巴赫音乐美学;二十三至二十九章论述各时期创作的康塔塔及其演奏特点;三十至三十三章较小篇幅叙述了世俗康塔塔、经文歌、神剧以及弥撒曲的作品特点;最后三十四章至三十五章论述巴赫最后时期创作的康塔塔、受难乐的演绎特点。从其章节内容而言,主要就体裁、演奏技法的特点进行批评性论述。
    • 阿来; 傅小平
    • 摘要: "批评家做批评吧,我觉得首先要跟批评对象之间有联结。"傅小平:谈完创作,我们再来谈谈批评,就从《文学创作要"上天入地"》这篇文章开始谈起吧。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长篇演讲,但我是一开始就把它当批评文章来读的。当然联系到你作家的身份,我们可以称它为作家批评,融汇其间的那种文学性的表达,在批评家的文章里是不怎么见到的,要从批评视角上看,它又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广角批评,虽然主旨有关文学创作,但里面融入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察视角,显然让文章更有开阔气象。相比而言,我们读到的大多数批评文章都是为批评而批评,都只是在一个比较狭窄的专业领域里打转。你强调作家创作要"上天入地",我也关心批评家是否得有,或怎样能有这般的襟怀和气度?
    • 陈振娇
    • 摘要: 近年来,国内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澳大利亚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国内的研究还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对部分作家的定位也存在偏差。在这一背景下,《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2016)正式出版。该书装帧精美,体例规范,内容丰富,不仅入选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还荣获第15届澳中理事会图书奖。该书以独特的批评视角和研究路径,全面、多维地呈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百年历程,编织出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全景网络,堪称文学批评界的一部力作。
    • 苗亚娜
    • 摘要: 据调查可知,批评语言学的分析以及批评话语的分析两者均是以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出发所展开的剖析工作,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尽管两者探究角度一致,但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本文主要阐述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有关内容,并简要分析批评语言学以及批评话语.
    • 冉红雨
    • 摘要: 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在对向以批评角度进行话语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不止是在术语和发展方向上存在不同,其实质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即批评语言学是运用功能语法,而批评话语是对批评语言学的继承拓展,此次,就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的进展过程进行对应的分析和研究.
    • 宋红军
    • 摘要: 人类在利用和破坏生态自然的历史,也是成为了人类进步的历史.很显然,我们的历史是带有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在内的,成为人类目前最大的问题的历史.一些客观的人就会站出来重新思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在生态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文学成为了协调人和自然,反省人类破坏环境,试图唤醒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灵一把钥匙.以生态学批评视角去看广西散文,试图通过分析广西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当中所蕴含的生态敬畏、爱护自然的观念,来探析广西散文在两个世纪之间的转换.
    • 肖进
    • 摘要: 一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在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作为针对特殊时期文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制度框架的可行性在于,以文学制度为切人口,由“外”及“内”,形成“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内”、“外”结合。既具整体性,又有具体而微的细节呈现。但在看似完美的框架下,也隐藏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其一,文学制度研究主要仍然是一种外部研究,其所关注的各个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