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藏控制因素
成藏控制因素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56309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内江科技、西部探矿工程、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研讨会、第十届渤海湾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等;成藏控制因素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家雄、刘启平、刘显阳等。
成藏控制因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6309篇
占比:99.99%
总计:1456382篇
成藏控制因素
-研究学者
- 何家雄
- 刘启平
- 刘显阳
- 周子群
- 夏斌
- 孙东山
- 孙红蕾
- 张树林
- 淡卫东
- 袁娟梅
- LI Jie
- LI Yuanping
- SHI Hesheng
- WANG Xiujuan
- YAN Chengzhi
- ZHU Yanhui
- 丁卫星
- 丁振刚
- 丁正青
- 丁艳红
- 上官静雯
- 于宝利
- 代登亮
- 任燕宁
- 任瑞清
- 何汶锶
- 俞娟丽
- 储海松
- 冉波
- 刘万辉
- 刘佳庆
- 刘哲
- 刘宝明
- 刘新利
- 刘明
- 刘桂兰
- 刘洪
- 刘磊
- 刘素云
- 刘红
- 刘红军
- 刘群英
- 卜广平
- 卢靖
- 史立川
- 吕少军
- 吕庆仙
- 吴江平
- 吴海波
- 吴育鹏
-
-
黄建松;
郑杰;
宋翔;
刘磊;
易刚;
杨萍
-
-
摘要:
北岔沟砂岩为华北地台二叠系山西组与太原组划分对比的主要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呈大面积连片分布,是上古生界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依据地面露头调查结果与勘探资料,结合前人有关古构造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笔者对鄂尔多斯盆地北岔沟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受益于物源区大量高石英含量的粗碎屑物质在短时间内的集中供应,北岔沟砂岩在地层中位置稳定,以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含量高达90%左右,砂体叠置紧密,单砂体之间很少见泥岩隔夹层。这些砂体分别隶属于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高、南部次高、中南部低的古地理背景控制下,由盆地南、北边缘向中部依次推进,沉积中心区以北发育4个规模宏大的三角洲沉积主砂带,以南发育6个规模较小的主砂带。受各主砂带砂体规模、矿物组分含量及其成岩作用差异影响,各砂带的储集物性具有较大变化,其中砂体规模最大、石英含量最高、长石等易溶矿物在酸性地层水作用下溶蚀彻底的杭锦旗—榆林—子洲—清涧—永和—吉县主砂带,储集能力最好,最有利于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成藏,是鄂尔多斯盆地北岔沟砂岩天然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场所。
-
-
顾延景;
张保涛;
李孝军;
胡兆国;
王小玉;
张秋实;
曹其琛;
郭伟;
赵晓博
-
-
摘要:
花沟地区为济阳坳陷富氦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区内多口天然气井具有氦气异常显示,其中以花501井最为典型,氦气含量高达2.08%~3.08%。本次研究基于地质、地震、重力、航磁、测试等数据资料,以花501井为例,对研究区氦气来源、运移通道和圈闭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研究区氦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花沟地区氦气属于壳幔混合无机成因型,古近纪以来的火山-岩浆活动强烈,提供了充足的气源;花沟-高青断裂与研究区南部的深大断裂在深部连通,形成了氦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据此推断,深部新生代岩浆活动活跃,与花沟-高青断裂相连通的相关系列圈闭发育区是研究区氦气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
-
孙莎莎;
董大忠;
李育聪;
王红岩;
施振生;
黄世伟;
昌燕;
拜文华
-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思路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烃、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大安寨段具备形成大规模页岩油气成藏地质特征,提出3项成藏控制因素.大安寨段二亚段暗色页岩作为页岩油气的供烃源岩,油气显示丰富,页岩厚度在20~80 m,整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稳定,孔缝发育、物性好,处于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有区域性致密顶底板灰岩封闭的超压页岩油气藏.半深湖-深湖亚相、致密灰岩顶底板与高孔隙储层、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这3项因素共同控制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气的生成、储集和富集.
-
-
-
-
李建新;
上官静雯;
袁义东;
王振泽;
陈少平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是盆地中生界的一套主力含油层,前人学者对长2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未结合上下层系综合研究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二是对于经历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长2油藏成藏原因研究不清楚,缺乏对断层的研究.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盖层及遮挡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一个主控因素,但是很难去定义某个地层是否为有效的盖层或遮挡条件;应考虑延长组内部可能发育小的断层,而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盆地内部断层不发育.
-
-
肖正录;
陈世加;
廖建波;
李勇;
王攀;
丁振刚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储集层油水差异性成藏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油田进一步开发部署的首要难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华庆地区原油的优势储集体,对其精细描述有利于解决相关复杂成藏问题.本文采用河道构型的相关概念和知识,选取华庆地区长8段储集层河道主体和河道侧翼的典型岩样,分别做单偏光和荧光镜下鉴定、微毛细管压汞和物性统计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河道主体砂体的物性远好于河道侧翼,在相同条件下,河道主体砂体更利于原油充注,河道侧翼砂体非均质性强,加剧了油水的差异性分布.通过构建砂体剖面和储集层模型,将河道复合砂体分为4种类型,河道主体砂体的厚度是决定油藏规模的重要指标.有限的原油会沿着规模较大的河道砂体远距离运移,在河道砂体尖灭处或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
-
-
YAN Chengzhi;
SHI Hesheng;
LI Yuanping;
LI Jie;
ZHU Yanhui;
WANG Xiujuan
-
-
摘要:
珠江口盆地已进行大量水合物钻探,是水合物研究的热点区域.结合白云凹陷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和相干属性切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典型地震剖面上识别了强振幅异常、似海底反射、块体搬运沉积、空白反射带、多边形断层及局部构造高地等特征,认为识别的气烟囱、正断层、多边形断层等与发现的珠海组气层相连通,且强振幅异常可以反映水合物在该区的分布.结合钻井资料对水合物及浅层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白云凹陷研究区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的分布主要受深部气藏和流体运移通道影响,深部热成因气为气藏的重要气体来源,流体运移通道主要包括起源于下部气藏的气烟囱、正断层以及浅层渗透性地层.
-
-
王巧玲
-
-
摘要:
重点探讨了甘谷驿油田唐90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通过调研大量的试油、岩心、测井、钻井资料并结合石油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阐述了这一区域的储层特征、沉积体系特点与控制因素,进一步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
-
-
任瑞清;
朱静;
史立川;
王维斌;
淡卫东;
梁晓伟
-
-
摘要:
The pool-forming model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ang-6 and Chang-8 oil-bearing layers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Zhoujiawan area of Ordos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 of source rock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lso,the differences of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of reservoir,and the differences of pool-form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summarized.It shows that the large scale oil source rock of Chang-7 supplied the oil source and driving force,the connectivity of sand bodies and structure fractures supplied the migration passageway for the oil and gas,the large scale overriding sand bodies played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rock, the difference of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leaded to the formation of relative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controlled the enrichment area of oil pool.It revealed that the oil from the Chang-7 oil source rock firstly migrated upward to the Chang-6 reservoir,then migrated horizontally through the connective sand bodies to the place far away from Chang-7 oil source rock,forming large scale oil pool along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sand bodies.For the oil pools of Chang-8 ,the oil from the Chang-7 oil source rock mainly migrated downward to Chang-8 ,but the scale of second horizontal migration was limited and therefore,the area of oil pool of Chang-8 was small.%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
-
李军
- 《第十届渤海湾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火成岩油气藏已成为东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其成藏控制因素研究方面相对薄弱.本文从火成岩油气藏的分布现状出发,认为油气成藏受其特有(储集空间、岩性、岩相)等和客观(发育层位、所处构造部位)两大类因素控制.裂缝对改善储集性能具重要作用,并对裂缝形成的内因进行了分析,即在相同应力条件下,粗面岩最容易形成裂缝,辉绿岩次之,玄武岩最差.运用岩心描述技术和3Dmove和3Dstress软件对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在欧利坨子地区的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