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悲悼》

《悲悼》

《悲悼》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东疆学刊、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悲悼》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永杰、刘玉菡、李丹等。

《悲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100.00%

总计:91篇

《悲悼》—发文趋势图

《悲悼》

-研究学者

  • 刘永杰
  • 刘玉菡
  • 李丹
  • 李云霞
  • 李增婷
  • 李峥
  • 李昊
  • 王玉华
  • 程静虹
  • 翟乐遥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海英
    • 摘要: 当代家庭挽歌将传统挽歌的仪式从田园移到家庭领域,从而展现了被销匿、被消失的普通人之真正命运,在消解虚假抒情、反拨宏大叙事的行动中重塑了看待世界的态度,以达到对人性、历史、存在、时代本质的观照和体认。张曙光的诗作比较关注家、亲人、苦难与伦理之关系,常以具体的、日常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事件来展示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将个人的困惑、绝望乃至巨大的精神冲突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在哀悼与反哀悼的悖论中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将对个人化生命史的描写发展为对普遍性命题的质疑,标志着一种诗学意识与诗歌伦理的开启与转向。
    • 蔡艳
    • 摘要: 《悲悼》是“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戏剧,该剧向读者展示了孟南家族成员们的悲剧命运、人在内部压力下的性格的扭曲和人格的分裂,而莱维妮亚更是孟南家族成员中悲剧角色的代表。很多评论家对莱维妮亚的评价都是负面的,但对于何种因素促使了她的悲剧命运并未做出过多探讨。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的四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阴影和self来对莱维妮亚的性格进行剖析,以利于读者窥视剧中人物莱维妮亚的性格和她悲剧命运的成因。
    • 高苗苗
    • 摘要: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剧作家。本文将分析奥尼尔晚 期的经典作品——《悲悼》三部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从《悲悼》中的道家思想和《悲悼》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意象 两大角度出发探讨。
    • 但汉松
    • 摘要: 从露易丝·格吕克20世纪60年代登上诗坛开始,她常用的诗歌主题就是创伤、死亡与悲悼,书写诗人对个人、家庭、婚姻和社会的伤逝之情。纽约是格吕克的家乡,身为桂冠诗人的她在"9·11"之后必然承担了高贵而严肃的文学责任。当21世纪最具撕裂性的一次城市灾难发生在纽约时,格吕克这位擅写疼痛之诗的桂冠诗人将目光投向"归零地"废墟(一个阿弗尔诺式的地狱入口)恐怕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 蔡晓鸿
    • 摘要: 唐代宗大历年间,刘长卿因遭人诬陷,被贬楚地。途径长沙时,刘长卿来到贾谊故居,凭吊这位西汉先贤。贾谊虽才能卓著,却被疏远放逐,其命运与刘长卿何其相似!在老宅前,刘长卿长久地徘徊,他是在悲悼贾谊,还是在痛惜自己呢?读下面这首诗,走进刘长卿的内心世界。
    • 吴钩
    • 摘要: 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京师大寒、大疫,百姓冻死、病死者不计其数,连仁宗宠爱的张贵妃也不幸染上疫病,于正月初八病逝。仁宗悲悼不已,对左右絮叨他与张贵妃的往事。入内押班石全彬迎合仁宗的心意,提议用皇后之仪为张贵妃治丧,其他内侍都附和,只有人内都知张惟吉说这事得问下宰相。次日,仁宗说起石全彬之议,次相梁适认为不合礼法,首相陈执中、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知制诰王洙等人则不敢有异议。于是,这事就没得商量了,仁宗不顾礼法,下诏为张贵妃之丧辍朝七日。
    • 李银河
    • 摘要: 尘世就是一个人们相互制造热闹的场所,但是无论人制造出多少热闹,宇宙还是静寂的。农村人爱放爆竹,就是因为日常的生活太过静寂,要制造点热闹出来,民间乐器中的唢呐和锣鼓,主要是为了制造一种热闹的气氛。许多的民俗也是为了制造热闹,庙会啊,游行啊,婚丧嫁娶的仪式啊,除了表达喜庆和悲悼之外,也是为了让世界不显得那么沉寂。官场,生意场,除了追名逐利,也是为了制造一点热闹出来,至少要有点动静,动静闹得越大越好。所谓成功的人生、精彩的人生,就是动静比较大的人生。上头条,刷屏,获奖,中彩,是许多人梦寐以求、津津乐道的。但是,超脱点看,那不过是热闹一时而已,人生的基调还是寂静的。
    • 石雨薇
    • 摘要: 王维文学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颜值派偶像不满别人在考试前走关系,于是自己在科举前找了长安最大的关系户,一举夺魁妻子去世后,没有写过一篇悲悼的诗文,却独居三十年未再娶大漠的夕阳像一幅画大漠黄沙蔽日,万里白云卷作雪飞,从祁山一路连绵的胡雁成行,一点点没入无边的天际。守关的将士正欲打马回营,身下的瘦马却忽然嘶鸣着不再前去。他张开困倦的眼,这才见到沙海之间,一个瘦削的青年正背对着他,静静地望着天边,身形似与那片黄沙融成了一幅静谧的画。
    • 柴劍虹
    • 摘要: 丁酉歲臘月廿一日淩晨,百齡饒公宗頤在香江飛仙。雖是喜喪,學界仍爲痛失大師而悲悼不已。作爲後學晚輩,我有幸結識饒公三十餘年,嘗親炙教誨,獲益匪淺。憶及歷歷往事,一一浮現腦海,又難以一文述全。2004年,爲慶賀饒公米壽,我曾寫過一篇短文《融匯中西會通百家》,表述對饒公學問的敬仰之心。兹謹以重温饒公賜我的五封親筆信爲綫索,追敍一二,以表達我的敬仰之意和寄托深切的緬懷之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