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诊危重患者

急诊危重患者

急诊危重患者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8134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母婴世界、基层医学论坛、健康大视野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急诊危重患者的相关文献由53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琴、马静、丁万红等。

急诊危重患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8134 占比:99.23%

总计:38430篇

急诊危重患者—发文趋势图

急诊危重患者

-研究学者

  • 李小琴
  • 马静
  • 丁万红
  • 付源伟
  • 刘晓娟
  • 刘江岚
  • 刘薇
  • 卢振环
  • 卢莉颖
  • 吴姝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冬连; 钟芬梅; 湛薇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与急诊抢救室救治的162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急诊危重患者中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1%(41/162),转运设备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4.20%;单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呼吸系统疾病、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6年[OR=2.913,95%CI(1.314,6.460)]、呼吸系统疾病[OR=2.210,95%CI(1.064,4.589)]、携带氧气袋[OR=4.546,95%CI(2.105,9.816)]、转运总用时≥60 min[OR=7.617,95%CI(3.375,17.190)]是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多见于转运设备方面。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呼吸系统疾病、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与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 林志华
    •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医院急诊监护室与急诊抢救室治疗的214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214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3%(42/214),其中,转运设备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13.55%),其次为医院组织管理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30 min是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受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的影响。
    • 卓秀芳; 赖星海; 程明峰; 林文海
    • 摘要: 目的:分析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将2020年7-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急诊接受治疗并进行院内转运的129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1-7月本院急诊接受治疗并进行院内转运的142例危重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转运,观察组给予移动重症监护模式。比较两组转运用时,转运前后相关指标及炎症因子,病情及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转运至重症监护室、手术室、CT室及专科病房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转运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及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后观察组TNF-α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可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控制TNF-α及IL-1β炎症因子的分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丁国磊
    •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评分在急诊危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205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评估效果.结果:组间对比,三种评分等级越高,对预后的评估效果更好(P<0.05).结论:S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比较符合,评估简单,可作为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快速评估标准.
    • 蔡瑞霞; 邓娟; 巫丽文; 黄思香; 魏秀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 ~2020年4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324例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转运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2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管理模式转运危重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转运危重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投诉率、转运意外发生率(包括病情变化、脱管、仪器故障等)及满意度(包括转运患者的满意度及接收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院内危重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转运患者的投诉率、及转运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转运患者的满意度、接收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及接收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 王杰
    • 摘要: 目的:实验目的以分析对急诊中危重患者进行抢救途中采用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为目的.方法:本次实验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危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计选取70位.使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将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则采用全程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由实验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抢救所用时间、心肺复苏所用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所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由实验结果可知,对于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途中使用全程护理的方式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可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 吕达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将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试验组,接受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的各项护理满意评分明显较高,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
    • 孙坚
    •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及时改进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急诊护理服务水平,来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多重保障.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4月间我院急诊室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研究的主要对象,做好家属沟通工作后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及全程护理干预,观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与护理质量评分、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实行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抢救质量综合评分指标、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普遍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方式的价值更高,更利于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和抢救护理质量的提高.全程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的存在意义更为突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各项诊疗计划的具体执行必然变得异常顺利,现代化改革进程随之加快,可持续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 钟燕玲; 陈锦萍; 李红玲; 周妍; 韦素惠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经本院急诊科收治年龄≥18岁,MENS评分>5分,已确定实施院内转运的患者共227例,随机分为:①研究组(n=115):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②对照组(n=112):采用急诊科常规方式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对两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院内转运时间明显缩短(20.95±7.52min比14.21±7.75min,P<0.001),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55.65% 比25.22%,P<0.001),三方满意度提高(均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郝翠红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3月-2019年12月14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70例,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预后.结果:对照组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采用全程护理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综合提升护理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