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231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医药与保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5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丽娟、丁伟、刘军等。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1.9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231 占比:97.97%

总计:11464篇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研究学者

  • 杨丽娟
  • 丁伟
  • 刘军
  • 崔惠勤
  • 张欣
  • 章飞
  • 罗雪
  • 丁砚兵
  • 何琪
  • 冯海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艳梅; 张德智; 沈松柏; 叶军
    • 摘要: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是临床急危重症,不同时期AICI的治疗方案不同,但临床对AICI不同时期的鉴别缺乏客观依据.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不同时期AICI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以为临床医生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AICI患者52例,根据发病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6 h)13例、急性期(≤3 d)25例和亚急性期(4~10 d)14例.比较不同时期AICI患者梗死灶与梗死灶对侧、梗死灶旁与梗死灶旁对侧DTI各参数〔包括平均弥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指数(FA)、各向同性(ISO)、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及衰减指数(Exat)〕,比较不同时期AICI患者DTI各参数相对值.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DCavg分别低于梗死灶对侧,ISO、Exat分别高于梗死灶对侧(P<0.05);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FA、VRA分别低于梗死灶对侧(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旁DCavg分别低于梗死灶旁对侧,ISO分别高于梗死灶旁对侧(P<0.05).不同时期AICI患者梗死灶旁Exat分别高于梗死灶旁对侧(P<0.05).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FA、VRA相对值低于超急性期AICI患者,ISO相对值高于超急性期AICI患者(P<0.05).AICI超急性期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上显示信号减低,在DTT FA图上显示信号无明显改变;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及FA图上显示信号均减低,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及FA图上可见白质纤维束明显中断、减少.结论 DCavg、FA、VRA、ISO及Exat在不同时期AICI中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在AICI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旁脑组织水分子扩散受限,FA、ISO、VRA相对值对超急性期与急性期、亚急性期AICI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DTI有助于临床判断发病时间不明确的AICI患者.
    • 周杰; 王开乐; 张欣
    • 摘要: 目的综合运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98例AIS患者,根据影像结果显示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56)和无侧支循环组(n=42)。所有AIS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和3D-ASL成像检查,测量DWI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和3D-PCASL异常灌注面积(S3D-PCASL),比较两者差异;选取DWI扩散受限及3D-PCASL灌注异常感兴趣区(ROI)和对侧镜像区,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脑血流(CBF)值;测定两组间不同静脉引流情况及脑血流速度增加值(△CBF);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CBF值及两参数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的诊断效能。结果98例AIS患者中,病变区DWI信号均为高信号,其中S3D-PCASL/SDWI≥1.1有62例(64.17%);S3D-PCASL≈SDWI36例(36.73%);无S3D-PCASL
    • 李林峰; 贾晓静; 贾少杰; 沈玉秀; 曲鸿雁; 程娜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不同程度脑微出血(CMBs)患者使用双抗治疗后出血转化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后分为无CMBs组(C组)和CMBs组,CMBs组再应用影像学评定CMBs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NSS)进行脑微出血分型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连续口服21 d,此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期间未予以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入院时分别行头CT、SW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1 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复查头CT、NIHSS评分。治疗1年时,复查头CT及mRS评分,统计出血转化例数。结果C组和CMBs组使用双抗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型中低危组、中危组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MBs组双抗治疗21 d与治疗后1年的脑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脑出血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低、中危型CMBs的患者使用双抗治疗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不影响远期预后;而高危组应用双抗治疗可增加出血转化风险。
    • 杨洁; 谢小华; 连万成; 邓丽萍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53例,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65例和非HT组28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HT组的年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中心卒中调查(MSS)评分高于非HT组(t/P=2.680/0.008、3.265/0.001、4.702/<0.001),合并心房颤动史和脑梗死史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χ^(2)/P=11.937/<0.001、3.949/0.047);HT组的血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均显著高于非HT组(Z(t)/P=3.285/0.001、5.191/<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HT组(t/P=2.021/0.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有心房颤动史、血糖高、NLR高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86(1.034~1.141)、2.803(1.312~5.989)、1.140(1.023~1.272)、1.145(1.046~1.2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血糖、NLR构建的HT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4,MSS评分的AUC为0.676,HT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优于MSS评分(Z=-2.385,P=0.02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血转化风险。
    • 时芳芳; 胡加运; 杨颖楠; 韦慧玲
    • 摘要: 目的研究基质相互作用因子1(STIM1)蛋白、尿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12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40例)、中度组(49例)和重度组(38例),另选取82例同时间段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以及不同程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STIM1蛋白、尿蛋白、GST水平。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STIM1蛋白、尿蛋白高于对照组,G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中度组>轻度组,GST:重度组0.05);年龄、STIM1、尿蛋白、GST、病情程度、家族史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单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STIM1、尿蛋白、GST、病情程度、家族史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TIM1蛋白、尿蛋白及GST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产生影响,临床可考虑将其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检测中。
    • 贺云; 曹迪
    • 摘要: 目的:评价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蒙中医治疗,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蒙中医结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30,常规护理)和实验组(n=30,优质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实验组更明显(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蒙中医治疗,疗效肯定,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治疗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郑晖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及多并发症为特点的疾病[1]。目前临床上对于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其中得到急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2]。
    • 申建杰
    • 摘要: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两组不同治疗方案。 观察两组临床指标。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更好,NIHSS 评分更低,且疗效更好,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能够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 杨淑殷; 王峥
    • 摘要: 本研究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斑块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选取存在MCA或BA狭窄的114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MRI及HR-MRI检查,根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良好组(73例)和不良组(4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MCA、BA的斑块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斑块特征及各种因素与AIS患者预后的关系。不良组患者颅内血管斑块符合值、非正性重塑率、斑块信号呈明显强化特征、斑块内出血患者占比均高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负荷预测AIS患者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90、灵敏度为78.95%、特异度为57.29%;血管重塑模式、斑块信号呈明显强化特征、斑块内出血三项因素预测患者不良结局的AUC值分别为0.535、0.662、0.645,灵敏度分别为65.85%、70.73%、53.66%,特异度分别为58.90%、61.64%、75.34%。影响AIS患者的因素较多,颅内血管斑块特征与患者预后结局关系密切,通过HR-MRI观察患者颅内血管斑块特征对于评估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济芬; 沙玲; 东张森; 王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46例患者给予全程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分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2组的急救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的分诊时间及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2组的FMA评分及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2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穿透素-3水平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中,全程优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急救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