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七月七日

七月七日

七月七日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1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专利文献13911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外国问题研究、贵州文史丛刊等; 七月七日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长敏、吴慧颖、鄧文寬等。

七月七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1.54%

专利文献>

论文:13911 占比:98.46%

总计:14129篇

七月七日—发文趋势图

七月七日

-研究学者

  • 于长敏
  • 吴慧颖
  • 鄧文寬
  • 一鸥
  • 万建中
  • 中西进
  • 于飞
  • 介子平
  • 伍员
  • 伍国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亚婷
    • 摘要: 七夕佳节之于宋人,是全民的节日,是全民的欢乐。“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装,竞夸鲜丽”。再过几日,到了“初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1]。今人读来,亦不禁心生向往。
    • 陈霭生
    • 摘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探源】出自唐代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释疑】乞巧:"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摘要: 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它是我国民间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称之为“乞巧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从西汉的素纱禅衣,到元代的黄道婆纺织技术,无不体现出古代妇女心灵手巧的高超技艺。如今,设计师们不仅秉承了古人的传统设计工艺,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上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慧心巧思,将创新设计的理念、简约利落的廓形、精湛工艺的缝制、环保亲肤的面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本期,恰逢七夕节,跟随《时尚北京》杂志一起,欣赏现代设计如何融汇古今,做出时尚、心仪的服装。呈现从古至今“乞巧”的演变过程。
    • 郑言
    • 摘要: 今年8月25日是农历七月七日,乃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古时候的七月七日,并不是现代男女热捧的“情人节”,而是古人大秀智慧、技巧的日子。所以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晒书节”。
    • 冯友兰
    • 摘要: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 王文雄
    • 摘要: 厘清诗歌行文线索: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海誓山盟)重色:"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学生齐读,重读"重色"两字,唐玄宗重色,唐玄宗爱美。寻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女同学齐读,解析"难自弃",就是很难埋没世间。终于被唐玄宗找到放到身边。迷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王佳
    • 摘要: 巧姐姓名源于其生日——七月初七乞巧节,这是目前学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那么如何理解刘姥姥"这个正好"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巧"字究竟与乞巧节有关还是另有深意?从与巧姐生日有关的民俗节日与民俗信仰入手,分析其后蕴含的民俗观念,可知巧姐姓名中的"巧"字与乞巧节这一民俗节日并无关系,并可从中挖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曾明示的民俗观念.
    • 鄧文寬
    • 摘要: 傳説《啓顔録》是隋朝人侯白所編的故事集,不僅散見於《太平廣記》等傳世典籍,而且也有見於敦煌文獻的早期寫本(S.610號)。敦煌本《啓顔録》共收故事四十則,近年由竇懷永、張涌泉二位教授匯輯校注於《敦煌小説合集》一書[1]。其第二十四則故事存有如下内容:河東下里風俗,至七月七日,皆令新婦拜賀阿家,似拜歲之禮,必須呪願。有一新婦呪阿家云:"七月七日新節,苽兒瓝子落?。願阿家宜兒,新婦宜薛(河東人呼聟爲薛)。"[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