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敦煌本

敦煌本

敦煌本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宗教、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西藏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学术大会等;敦煌本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国藩、张薇薇、方廣錩等。

敦煌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94.1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4.96%

总计:343篇

敦煌本—发文趋势图

敦煌本

-研究学者

  • 高国藩
  • 张薇薇
  • 方廣錩
  • 牛尚鹏
  • 藏生
  • 许建平
  • 刘显
  • 宋雪春1
  • 张锡厚
  • 邓文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荩心
    • 摘要: 敦煌本《千字文注》和上野本《注千字文》均源自李暹所注《千字文》。敦煌本的主要注释方式与上野本相似,但在注释形式、征引文献、引述典故事迹等具体编撰方式上多有增补和创新。敦煌本不仅征引文献更为丰富,而且将多种文献杂糅之后重新作注,在引述典故事例上也不再拘泥于一种释义,采用“一解云”的形式增加多种注释内容,形成了新的编撰特色,体现了唐代社会文化的新风尚。笔者根据敦煌本《千字文注》的编撰特色和注释内容,推测敦煌本《千字文注》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唐玄宗之后到吐蕃占领敦煌时期。
    • 李锋; 杨铭
    • 摘要: 近20年来,中外学术界有关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比之前的研究显示出向语言学、写本学以及政治学回归,分工分类更加精细、更加专门的特点.文章从论著体例和学术观点两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或译注进行评析,分析其体例的特点,肯定其学术贡献.总的来看,近年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研究呈现为:一方面对相关历史文书的释读继续深入,文书背后隐藏的一些历史信息得到进一步揭示;另一方面,以吐蕃历史文书为线索,结合其它语种文献研究吐蕃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取得了显著进步.
    • 秦惠兰
    • 摘要: 虽然《坛经》中的"譬喻"很多都来自印度佛经,但《坛经》宗宝本与敦煌本在"譬喻"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不少变化.由于两个版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两者之间也并非一定是直线关系,因此,将两个版本中的"譬喻"进行对比研究,除了可以窥见《坛经》与印度佛经"譬喻"之关联与变化,还能展现《坛经》文本中的"譬喻"在禅宗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发展样态.
    • 杜曉峰; 張旭(譯); 楊銘(譯); 武顯雲(校)
    • 摘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王庭是吐蕃王朝的流動中心。然而,這並不是因爲其缺乏固定的中心,而是因爲吐蕃屬於非中心化政體。幾乎所有關於吐蕃政府的研究,都强烈地關注中心化與地方主義的辯證關係。^(①)由此,這就導致有些研究標籤化吐蕃政權,尤其是達賴喇嘛,被描述成在實施一種"軟實力",在這種情形下,當局對下屬單位,没有絶對的政治控制力,更像資助人與客户之間的象徵性聯繫。
    • 張小豔
    • 摘要: 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九種《雜集時用要字》寫本^([1]),内容爲分類輯録日常生活中習用的一些詞語,爲我們瞭解時人的社會文化生活、口語詞彙等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寶貴資料,向來備受學界重視。前賢已對這批寫本做了精審詳實的校録和考釋^([2]),其中集大成者爲《敦煌經部文獻合集》,此書爲後來者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敦煌寫本字多俗(言化)、音多假借,加之所記多爲習詞俗語,由於時代的懸隔,曾經一目瞭然、耳熟能詳的通俗常言,披上俗(言化)、音借的面紗後,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 鄧文寬
    • 摘要: 《敦煌碑銘贊輯釋(增訂本)》(三册)(鄭炳林、鄭怡楠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1655頁,480元。)如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一樣,作爲當代"敦煌學"界翹楚之一的鄭炳林教授,雖也曾涉足"敦煌學"的諸多領域,如地理文獻(《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夢書(《敦煌本夢書》)等,可在我看來,最能體現其個人學術成就的,莫過於《敦煌碑銘贊輯釋(增訂本)》一書。
    • 金延林
    • 摘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藏有多種古籍,此前曾經刊介過^([1]),但有三件敦煌寫經未能收録其中,即CWC01《律雜抄》^([2]);CWC02《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四百一十三,第二分無縛解品第十五;CWC0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第二分無闕品第七十四之二^([3])。其中CWC01《律雜抄》最值得關注。敦煌藏經洞遺書中有相當數量的佛教律宗文獻,具獨特性且含藏外之本,曾引起教學兩界的關注與研究。
    • 周詩華
    • 摘要: 敦煌藏經洞内所藏的各類典籍通稱爲"敦煌本""敦煌遺書"。1900年,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元籙在清理洞内積沙時,發現了藏經洞及洞内無數的寫卷、印本、銅佛等。後由於清政府、當地士紳的不重視,致使藏經洞内的大量典籍流散海内外,陳寅恪先生曾感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1)敦煌文獻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在思想史研究上亦是十分重要的文本。敦煌本《道德經》及其注疏由於内容上與通行本多有出入,故而從面世以來一直都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而其中成玄英的《老子道德經義疏》第五殘卷所受關注頗多。義疏殘卷問世後,對其作者的歸屬問題,近代國内外學者各抒己見。
    • 侯瑞华
    • 摘要: 本文根据敦煌本《庄子》残卷,对传世本的一些文句进行校释。认为《胠箧》篇"丘夷而渊实","实"当作"塞",是填塞之意;《大宗师》"■万物而不为义","■"当读为"齐",意为齐整万物却不居于义;《让王》"道之真以治身","治"当作"持";同篇"乘以王舆","乘"当作"承",而"舆"指人所扛抬的肩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