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乞巧

乞巧

乞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民俗研究、丝绸之路、神州民俗等; 乞巧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永红、温虎林、赵逵夫等。

乞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99.49%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51%

总计:196篇

乞巧—发文趋势图

乞巧

-研究学者

  • 余永红
  • 温虎林
  • 赵逵夫
  • 杨静
  • 汪玉祥
  • 牛会娟
  • 储冬爱
  • 张银
  • 潘剑明(图)
  • 许军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世锋
    • 摘要: 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 (唐)林杰
    • 摘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民间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开篇描绘的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星空,带着美好的祝福为生活祈愿。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千家万户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希望“得巧”,这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王钢
    • 摘要: 亲爱的小读者,你好!我是王钢。腹有诗书气自华,会讲故事了不得。欢迎来到诗文创意写作课,让诗词成为你自己的故事!本期主题:介绍传统节日,以《乞巧》一诗为例。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余永红
    • 摘要: 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孕育形成。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勤劳和智慧。女修就是原始社会的智慧女神,其后演化而来的织女,延续了智慧女神的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女性智慧的象征。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织女)祈求灵巧的民俗活动,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封建时代妇女们创造的女红技艺和民间艺术,充分展示着中华女性的勤劳、善良与智慧。乞巧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就是智慧,新时期传承乞巧文化,应从不同的层面把握乞巧文化的精神实质。
    • 陈霭生
    • 摘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探源】出自唐代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释疑】乞巧:"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陈思晔
    • 摘要: 乞巧之时降落的帝之六子,一代词宗李煜,令人叹惜。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在词作方面造诣深厚。如世人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因貌有奇表遭兄长猜忌,他便不问政事,醉心经籍,游山玩水,在宫廷深深深几许中辟一方独有的自在天地,归隐山水,吟风诵月。
    • 王萍
    • 摘要: 七夕诗的创作在南朝较为繁荣,在宋、梁、陈三个历史阶段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整体来看,南朝诗人或借七夕诗写思妇之悲,或借七夕诗写宫廷女子,或借七夕诗表达男权意识.南朝七夕诗还多涉及乞巧习俗,创作主体是上层贵族.七夕诗之所以在南朝蓬勃发展,与当时统治者的爱好、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思妇群体的关注以及"吟咏情性"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 余永红
    • 摘要: 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孕育形成.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勤劳和智慧.女修就是原始社会的智慧女神,其后演化而来的织女,延续了智慧女神的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女性智慧的象征.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织女)祈求灵巧的民俗活动,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封建时代妇女们创造的女红技艺和民间艺术,充分展示着中华女性的勤劳、善良与智慧.乞巧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就是智慧,新时期传承乞巧文化,应从不同的层面把握乞巧文化的精神实质.
    • 余永红
    • 摘要: 七夕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乞巧”,就是向牵牛、织女祈求灵巧与智慧,此智慧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劳动智慧”.乞巧文化的初始阶段就是人类对智慧始祖的崇拜;民俗化的乞巧文化,虽然伴随着婚姻爱情等因素,但也掩盖不了中华儿女祈求劳动智慧的本体意义;新时代的乞巧文化,必将以中华民族对劳动智慧的不懈追求为精神纽带,使其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力量.对劳动智慧的不懈追求,既是七夕节和乞巧文化的基本主题,也是其活态传承的核心价值和本体精神.
    • 魏鑫
    • 摘要: 西和县城关九年制解文超老师主编的校本教材《漾源乞巧读本》,是一本立足于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普及乞巧民俗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校本教程。内容包含了乞巧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动详实地介绍了这一民俗,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为以乡土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