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0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36篇、会议论文168篇、专利文献41138篇;相关期刊1517种,包括心理与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月刊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全国第四届科学养生研讨会等;心理卫生的相关文献由11399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星云大师、曾文星等。
心理卫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36篇
占比:21.98%
专利文献>
论文:41138篇
占比:77.70%
总计:52942篇
心理卫生
-研究学者
- 等
- 星云大师
- 曾文星
- 易越
- 柴枝楠
- 王小屋
- 马志国
- 袁浩龙
- 佚名
- 张玲玲
- 木子
- 张海钟
- 张雷
- 陶芳标
- 马德
- 龙云芳
- 叶子
- 李昌吉
- 申小桔
- 李萍
- 水满
- 王强
- 莫源秋
- 张茵萍
- 韩绍安
- 刘刚(图)
- 刘永生
- 叶广俊
- 张静
- 李时珍
- 桃乐
- 肖峰
- 陈学诗
- 一果
- 张希(策划)
- 李静
- 章剑和
- 詹承烈
- 金韵蓉
- 静进
- 何裕民
- 刘军
- 刘晓虹
- 卢悦
- 建平
- 徐勇
- 方方
- 李芬芬
- 李雪荣
- 杨津广
-
-
-
-
摘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挂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心理(精神)卫生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服务于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刊登反映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报道世界前沿信息,传播心理卫生新知识。
-
-
无
-
-
摘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挂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心理(精神)卫生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服务于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刊登反映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报道世界前沿信息,传播心理卫生新知识。
-
-
-
胡乃鉴;
田建全
-
-
摘要:
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复杂性突出和危险性高,易使官兵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官兵的战斗力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在任务结束后还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官兵后续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心理素质。笔者回顾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卫生保障现状、军队疗养机构医学心理科心理卫生保障能力,并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特勤疗养机构具体职能定位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
-
无
-
-
摘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挂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心理(精神)卫生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服务于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刊登反映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报道世界前沿信息,传播心理卫生新知识。办刊宗旨是推动心理卫生各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发展、促进心理卫生领域学术理论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增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
-
周鹏生
-
-
摘要:
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设置心理卫生内容是适应当前社会公共卫生形势的一个重要议题。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考察,心理卫生是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心理学课程中心理卫生研究的逻辑来看,心理卫生研究应当以健康为出发点,以心理健康为核心,探讨心理卫生的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从社会心理学对象和内容来看,心理卫生始终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从内容结构上说,要以提升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为大众健康提供理论支撑。
-
-
无
-
-
摘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挂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心理(精神)卫生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服务于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刊登反映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报道世界前沿信息,传播心理卫生新知识。办刊宗旨是推动心理卫生各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发展、促进心理卫生领域学术理论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增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
-
-
-
摘要:
第14期“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培训班将于2022年6月和8月在北京举办。课程设置将延续以往的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由本刊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以及外聘专家讲授心理卫生领域科研和论文发表中涉及的学术伦理和法规、科研选题与创新的思路与可操作技术、研究方案的形成和打磨、文献资源的检索与高效利用、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结果的解读;实践部分包括投稿的注意事项、审稿的完整流程和审稿意见的理解和应对、论文的结构和基本要求、标题、摘要和正文各部分写作要求及常见问题的实例分析。同时,备有论文初稿或研究计划草案的学员可接受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
-
-
李红梅
-
-
摘要:
互联网时代催生信息大爆炸,推动着社会向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在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其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生物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结合《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心理卫生"栏目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开展.
-
-
艾明;
Ai Ming;
Zhu Dan;
朱丹;
Wu Liangjun;
吴亮君;
张琪;
Zhang Qi;
陈建梅;
Chen Jianmei;
Chen Xiaorong;
陈小容
- 《重庆医科大学第十二届临床教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06-2011级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进一步通过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方案. 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06-2011级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学生39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每个年级的2-3名班级联络人,对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单位及专业等进行调查.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得数值均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2006-2011级学生毕业当年就业率及研究生录取率之和平均为93.33%,且截止到2017年,2006级、2007级的就业率已达100%,总体就业率较高,待业率较低,仅为6.67%.2006-2011级心理卫生专业毕业生中,仅16.36%选择精神科工作,且女生高于男生,而其他学生中30.25%选择内科,11.11%选择外科.应届毕业研究生录取率平均为33.59%,女生也明显高于男生.从事精神科的毕业生中,超过一半(52.83%)在大学附属医院及三级医院的精神科、睡眠医学科及心身医学科工作. 结论:心理卫生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但愿从事精神科的仍偏低.在未来精神医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应通过提高学生对精神科的热爱和职业荣誉感,及提高毕业待遇及优化工作环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便能培养更多的精神医学专业人才.
-
-
冯蕾
- 《2013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分析门诊就医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前来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cl-90评测结果显示9个因子的阳性率均超过50%,其中强迫症状最多,达到38人(占92%).按程度分发现轻度最多的是偏执,有19人(占46%);严重最多的是焦虑,有5人(占12%).结论:门诊青少年心理卫生状况堪忧,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
-
-
王少玲
- 《山东省儿科2016年学术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索儿童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1-6岁儿童饮食情况,其中60例为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60例为非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基础疾病、饮食情况,并行原因回顾性分析,错误饮食教育所致的心理卫生问题是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结果:共纳入120例,其中60例为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60例为非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60例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中均无基础疾病,均存在错误饮食教育所致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60例非神经性厌食症儿童患者中,均无错误饮食教育所致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26例,支气管肺炎19例,感染性腹泻15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错误饮食教育所致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是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
-
林晓霞;
陈珊;
吕敏;
陈燕惠
- 《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了解白血病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0例白血病患儿(白血病初治与强化治疗儿童各30例)、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病例对照组)及5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和家长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白血病初治组>白血病强化组>病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F=8.126,P<0.001;F=9.027,P<0.001;F=5.899,P<0.01).白血病强化组在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惧分量表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白血病初治组的家长表现出更显著的强迫、抑郁、焦虑症状(P<0.05).白血病强化组的家长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分量表评分也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作为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儿童白血病较一般儿童慢性病,给家长带来更强烈的心理应激,易使家长产生抑郁、焦虑和不稳定的情绪,尤其是白血病初治组家长更为明显.对疾病预后不正确的认识、长期的慢性病程、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日常生活程序改变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均会使患儿及其家长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冲突,常常出现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治疗费用拮据和对患儿治愈的信心不足的家长,社会适应能力低,抑郁症状更为突出.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
-
薛莹;
Xue Ying;
Yu Weizhi;
余伟志;
Xu Hong;
徐红;
Zhang Xiaonan;
张筱楠;
Li Huairui;
李怀锐;
Zhai Xiuli;
翟秀丽;
Gao Ye;
郜冶;
Gui Lin;
贵林;
Yu Deqin;
于德钦;
Xiao Zhaoyang;
肖昭扬;
唐一源;
Tang Yiyuan;
Yin Shengming;
殷盛明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神经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感问卷(UCLA)、社会支持度问卷(SSRS)和POMS情绪问卷对中年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和神经质的得分明显增高,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降低.孤独感得分为:正常人群组(23.321±4.730),中年空巢人群组(26.096±6.398);抑郁情绪得分为:正常人群组(19.774±4.186),中年空巢人群组(27.197±11.123);神经质得分为:正常人群组(7.566±5.040),中年空巢人群组为(9.045±4.986);社会支持得分为:正常人群组:(42.792±6.090),中年空巢人群(39.416±8.090).在中年空巢人群中,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50,P<0.01);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81,P<0.01);神经质与孤独感(r=0.326,P<0.01)和抑郁情绪(r=0.424,P<0.01)均分别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r=-0.299,P<0.01)和孤独感(r=-0.368,P<0.01)均分别呈负相关. 结论:中年空巢人群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倾向,在该类人群中,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互相促进,神经质和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
薛莹;
Xue Ying;
Yu Weizhi;
余伟志;
Xu Hong;
徐红;
Zhang Xiaonan;
张筱楠;
Li Huairui;
李怀锐;
Zhai Xiuli;
翟秀丽;
Gao Ye;
郜冶;
Gui Lin;
贵林;
Yu Deqin;
于德钦;
Xiao Zhaoyang;
肖昭扬;
唐一源;
Tang Yiyuan;
Yin Shengming;
殷盛明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神经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感问卷(UCLA)、社会支持度问卷(SSRS)和POMS情绪问卷对中年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和神经质的得分明显增高,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降低.孤独感得分为:正常人群组(23.321±4.730),中年空巢人群组(26.096±6.398);抑郁情绪得分为:正常人群组(19.774±4.186),中年空巢人群组(27.197±11.123);神经质得分为:正常人群组(7.566±5.040),中年空巢人群组为(9.045±4.986);社会支持得分为:正常人群组:(42.792±6.090),中年空巢人群(39.416±8.090).在中年空巢人群中,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50,P<0.01);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81,P<0.01);神经质与孤独感(r=0.326,P<0.01)和抑郁情绪(r=0.424,P<0.01)均分别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r=-0.299,P<0.01)和孤独感(r=-0.368,P<0.01)均分别呈负相关. 结论:中年空巢人群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倾向,在该类人群中,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互相促进,神经质和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
薛莹;
Xue Ying;
Yu Weizhi;
余伟志;
Xu Hong;
徐红;
Zhang Xiaonan;
张筱楠;
Li Huairui;
李怀锐;
Zhai Xiuli;
翟秀丽;
Gao Ye;
郜冶;
Gui Lin;
贵林;
Yu Deqin;
于德钦;
Xiao Zhaoyang;
肖昭扬;
唐一源;
Tang Yiyuan;
Yin Shengming;
殷盛明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神经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感问卷(UCLA)、社会支持度问卷(SSRS)和POMS情绪问卷对中年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和神经质的得分明显增高,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降低.孤独感得分为:正常人群组(23.321±4.730),中年空巢人群组(26.096±6.398);抑郁情绪得分为:正常人群组(19.774±4.186),中年空巢人群组(27.197±11.123);神经质得分为:正常人群组(7.566±5.040),中年空巢人群组为(9.045±4.986);社会支持得分为:正常人群组:(42.792±6.090),中年空巢人群(39.416±8.090).在中年空巢人群中,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50,P<0.01);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81,P<0.01);神经质与孤独感(r=0.326,P<0.01)和抑郁情绪(r=0.424,P<0.01)均分别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r=-0.299,P<0.01)和孤独感(r=-0.368,P<0.01)均分别呈负相关. 结论:中年空巢人群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倾向,在该类人群中,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互相促进,神经质和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
薛莹;
Xue Ying;
Yu Weizhi;
余伟志;
Xu Hong;
徐红;
Zhang Xiaonan;
张筱楠;
Li Huairui;
李怀锐;
Zhai Xiuli;
翟秀丽;
Gao Ye;
郜冶;
Gui Lin;
贵林;
Yu Deqin;
于德钦;
Xiao Zhaoyang;
肖昭扬;
唐一源;
Tang Yiyuan;
Yin Shengming;
殷盛明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神经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感问卷(UCLA)、社会支持度问卷(SSRS)和POMS情绪问卷对中年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和神经质的得分明显增高,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降低.孤独感得分为:正常人群组(23.321±4.730),中年空巢人群组(26.096±6.398);抑郁情绪得分为:正常人群组(19.774±4.186),中年空巢人群组(27.197±11.123);神经质得分为:正常人群组(7.566±5.040),中年空巢人群组为(9.045±4.986);社会支持得分为:正常人群组:(42.792±6.090),中年空巢人群(39.416±8.090).在中年空巢人群中,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50,P<0.01);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81,P<0.01);神经质与孤独感(r=0.326,P<0.01)和抑郁情绪(r=0.424,P<0.01)均分别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r=-0.299,P<0.01)和孤独感(r=-0.368,P<0.01)均分别呈负相关. 结论:中年空巢人群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倾向,在该类人群中,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互相促进,神经质和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
薛莹;
Xue Ying;
Yu Weizhi;
余伟志;
Xu Hong;
徐红;
Zhang Xiaonan;
张筱楠;
Li Huairui;
李怀锐;
Zhai Xiuli;
翟秀丽;
Gao Ye;
郜冶;
Gui Lin;
贵林;
Yu Deqin;
于德钦;
Xiao Zhaoyang;
肖昭扬;
唐一源;
Tang Yiyuan;
Yin Shengming;
殷盛明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神经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孤独感问卷(UCLA)、社会支持度问卷(SSRS)和POMS情绪问卷对中年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年空巢人群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和神经质的得分明显增高,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降低.孤独感得分为:正常人群组(23.321±4.730),中年空巢人群组(26.096±6.398);抑郁情绪得分为:正常人群组(19.774±4.186),中年空巢人群组(27.197±11.123);神经质得分为:正常人群组(7.566±5.040),中年空巢人群组为(9.045±4.986);社会支持得分为:正常人群组:(42.792±6.090),中年空巢人群(39.416±8.090).在中年空巢人群中,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50,P<0.01);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81,P<0.01);神经质与孤独感(r=0.326,P<0.01)和抑郁情绪(r=0.424,P<0.01)均分别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r=-0.299,P<0.01)和孤独感(r=-0.368,P<0.01)均分别呈负相关. 结论:中年空巢人群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倾向,在该类人群中,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互相促进,神经质和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
-
-
-
-
-
-
-
- 李增庆
- 公开公告日期:2001-05-30
-
摘要:
分娩期妇女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用于测量分娩期心理行为。正性心理1项、负性心理22项,共23项。每项心理行为分2级,以“否(0),是(1)”的方式让受评者选择填写或回答。正性心理5或3分计:1为5分、0为3分,负性心理1或3分计:1为1分、0为3分。将各种赋值进行综合,计算其总得分。分娩期心理质最高71分,最低25分。得分高者心理质量高、心理适应好;反之,心理质量低、心理适应差,需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保健。本量表可作为分娩期妇女心理测量、咨询、预测的参考依据。
-
-
-
-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17-12-15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快速心理卫生筛查设备,包括信息采集箱主体、底座、显示屏和控制箱主体,所述底座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底座的顶端安装有信息采集箱主体,且信息采集箱主体的两侧均安装有探测元件,所述信息采集箱主体内部的底端安装有放大器,且放大器上侧的信息采集箱主体的内部安装有陷波器,所述信息采集箱主体内部的顶端安装有AD转换器,所述显示屏另一侧的底端设置有USB接口,所述STC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有传感器以及STC单片机,且传感器包括血容量探测器、皮温探测器、皮电探测器、呼吸探测器、血压探测器以及肌电探测器,通过多项探测的结果,使得判定结果较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