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装配
微装配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5027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光学精密工程、机械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报告大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机械工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年会等;微装配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之敬、叶鑫、吴文荣等。
微装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0270篇
占比:99.97%
总计:350385篇
微装配
-研究学者
- 张之敬
- 叶鑫
- 吴文荣
- 张娟
- 王晓东
- 徐德
- 毕列
- 孙立宁
- 戴曦
- 李庆祥
- 李玉和
- 彭博
- 徐振源
- 杨宏刚
- 温明
- 王红莲
- 郝永平
- 金鑫
- 魏红
- 张嘉易
- 张正涛
- 荣伟彬
- 黄心汉
- 任斌
- 姚智伟
- 段瑞玲
- 王敏
- 王福杰
- 秦毅
- 胡耀华
- 李振波
- 王代华
- 王坎
- 罗怡
- 郭芳
- 陈国良
- 刘扬
- 唐永龙
- 张晓峰
- 徐征
- 陈佳品
- 叶坤
- 陈立国
- 姜鸣
- 孙媛
- 张大朋
- 朱欢欢
- 李海鹏
- 李燕
- 李超凡
-
-
夏锦涛;
丁阿飞;
王杭;
王刚;
陶卫东
-
-
摘要:
对微结构的制作、微装配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微加工技术制作有底座、精细的三维立体"拱形"微结构,其高250μm、长300μm、厚50μm.将此微结构与实验室自主搭建的二维微装配平台相结合,利用自主编程的人机交互界面驱动步进电机,远程操控微装配设备;将荧光闪烁陶瓷粉末装配到微结构中,对装配后的微结构进行荧光光谱表征发现,纯荧光粉末和微结构中的荧光粉末的发射光谱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荧光粉末的光学性质未发生改变.利用该装置可以将各类微纳米级材料和微结构进行装配,形成含有不同材料的微结构系统.
-
-
曲吉旺;
徐德;
张大朋;
许家忠
-
-
摘要:
在一些微装配任务中,对微器件姿态的测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带有微孔的球形微器件,特征较少,姿态测量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目显微视觉的微球孔姿态高精度测量方法.设计了微球/微孔边缘提取方法,实现了微球球心和微孔孔心的精确定位.通过对两路显微相机聚焦轴方向的标定,弥补了由相机聚焦轴运动引入的测量误差,提高了微球孔姿态的测量精度.通过两路倾斜正交的显微相机的主动运动,计算出微球孔姿态向量在相机运动坐标系中的分解角.根据相机运动坐标系与微球调整平台坐标系间的角度转换矩阵,将相机运动坐标系中的分解角转换为微球调整平台坐标系中的旋转角,从而计算出精确的微球孔姿态向量.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孔姿态测量的最大误差为0.08°,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
王晓东
-
-
摘要:
高性能精密微小器件或产品的零件及其关键结构尺寸微小,因此在制造过程的装配环节,需借助基于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精密微小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在微小零件装配过程中,需要精确测量待装配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的偏差,控制配合零件之间的接触力或接触状态.文章对用于精密微小装配的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概述,结合精密微小装配中的应用需求,对机器视觉、力觉等主要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精密测量与装配控制的技术与方法,旨在对精密装配相关的技术开发、装配设备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
徐征;
钱艳文;
秦少春;
王晓东
-
-
摘要:
异质异构零件连接是提高微小系统集成度的关键.采用高粘胶液进行微胶连具有无需高温高压处理、实施简单、内应力小等特点,已成为加速度计等高性能系统核心组件的重要连接方法,分配到连接点的高粘胶滴分辨率和一致性对连接性能影响显著,目前能够用于微量胶液分配的方法可大致分为注射法和转印法.由于高粘胶管式注射体系的流阻极高,易出现流动不畅和堵塞问题,需要改变驱动方式等实现特定场合的胶液微量分配,但高粘流阻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转印法分配液体则主要依赖转印头-液体-基板表面之间的粘附作用和转印压力,消除了管内流阻制约,而且不需要很高的驱动力,这对高粘液体的微量分配是有益的.本文重点介绍高粘胶液的微转印机理,以及高粘液滴加载和液滴转印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
-
毕列;
张娟;
杨毅;
吴文荣;
戴曦
-
-
摘要:
针对过盈微装配中弱微零件易损的问题,以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研究中微靶关键部件—冷冻罩(Thermomechanical Package,TMP)组件装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弱微零件过盈装配方法研究.首先,针对装配空间狭小及存在视觉遮挡,导致难以实现装配过程中硅臂形变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灰度变化的形变检测方法并建立了小爪灰度—形变模型;然后,针对受到显微视觉检测精度影响,硅臂与套筒微小位姿偏差不易检测的问题,基于硅臂受力变形情况分析,提出了硅臂与套筒位姿偏差定性判断方法,实现两者微小位姿偏差的检测;最后,基于零件灰度变化及几何分析,提出了微装配过程位姿偏差定量计算方法并设计了过盈装配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实现了过盈20~26μm的TMP组件无损装配.该方法适用于微机电系统制造中微轴孔过盈装配.
-
-
徐征;
钱艳文;
秦少春;
王晓东;
徐晓羽
-
-
摘要:
针对微装配连接中高黏胶液微量分配的难题,研究了静电诱导加载与微力反馈转移技术与设备.通过静电力加载胶滴的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转印头距离胶面的初始高度、电流等参数对胶液加载转移过程的影响,结合力反馈转移胶滴的工艺,确定了微量高黏胶分配的技术指标和关键元件.设计了高黏胶液微量分配工艺流程,研制了微量胶液分配样机的硬件结构和控制软件.最后,以环氧树脂胶为样品进行胶液的微量分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液膜-转印头之间的高度和触发液桥拉断的阈值电流,可以控制加载胶滴和转移胶滴量,转移胶滴的半径可控制在96~193μm,体积控制在0.43~2.81 nL,分配的胶滴半径的一致性误差为4%.该技术为解决皮升至纳升级高黏胶液的微量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
-
-
胡文;
印波;
张瑞
-
-
摘要:
针对微装配过程中微力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矩不变量分析的视觉测力方法.利用形状描述算子几何矩不变量构成特征向量,用于描述微夹爪变形前后的形状,推导出几何矩不变量特征向量与受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测力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然后建立训练集,输入为在已知受力下微夹爪形状对应的特征向量,输出为已知受力;同样地建立测试集,输入为在未知受力下微夹爪形状对应的特征向量,输出为未知受力;最后支持向量机(SVM)比较测试集与训练集中的特征向量,对测试集的输入进行多类分类,从而测量未知受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而稳定地测量微力.
-
-
-
-
陈佳品;
李振波;
唐晓宁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微装配系统由微机器人、微移动平台、普通摄像头和显微摄像头组成.微机器人本体尺寸为9mm×9mm×6mm,具有全方位移动特性.机器人使用了4个直径3mrn电磁型微电机,其中1个为转向驱动器,其余为前进动力源.基于LIGA技术制造的微齿轮减速系统将4个电机联系在一起,提高了转向分辨率和转向驱动力矩.由SU-8胶制成的手掌固定于压电机械手臂的前端并安装在机器人的顶部,可夹放工件.通过采用细分方法,微机器人直线移动定位达到每步0.07mm,转向精度每步0.8°.微移动平台的定位精度为每步0.005mm,其位移范围为0~0.3mm.微机器人与微动平台相互结合实现了轴孔装配,轴承孔径为0.6mm,轴径0.35mm.
-
-
段瑞玲;
李庆祥;
李玉和
- 《2004第四届精密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微机械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系统结构的日趋复杂,促进了微机电系统中微装配技术的日益蓬勃发展.因此对微装配和微操作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微装配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微装配机理、显微视觉技术、微夹持器、微驱动技术等,最后对微装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
-
-
李玉和;
陈璐云;
李庆祥;
李勇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提出了基于立体视觉的微装配系统中微器件三维坐标变换的方法.该方法的系统模型中综合考虑了CCD摄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工作台以及微夹持手等多坐标系统,并运用光学原理,建立了微装配系统中微器件成像关系.研究分析表明,这种方法是一种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
-
-
-
荣伟彬;
孙立宁;
陈立国;
蔡鹤皋
- 《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介绍了所研制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有视觉反馈和双向力反馈功能,采用视觉伺服和遥控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Φ0.1mm的微小轴孔零件装配,操作者可获得稳定的接触力感觉.该系统在微小机械零件装配、MEMS组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荣伟彬;
孙立宁;
陈立国;
蔡鹤皋
- 《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介绍了所研制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有视觉反馈和双向力反馈功能,采用视觉伺服和遥控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Φ0.1mm的微小轴孔零件装配,操作者可获得稳定的接触力感觉.该系统在微小机械零件装配、MEMS组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7.12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半球谐振陀螺结构装配夹具、装配系统及装配方法,将电极基板放置并固定在装配槽内,吸盘金具吸附微半球谐振结构的锚点位置,操作位移平台、调节支架以及微调夹取机构压紧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调节调焦支架选择合适的焦距,调节显微物镜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以使得在视频显示器中能清晰看到电极间隙;根据视频显示器中所看到的电极间隙,通过调节多自由度压电平台使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之间的电极间隙均匀;将加热片通电,通过导电胶将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固定连接。多个功能系统搭配合作可显著减小微半球谐振陀螺结构装配误差,提升工艺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精密性。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1-10-19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半球谐振陀螺结构装配夹具、装配系统及装配方法,将电极基板放置并固定在装配槽内,吸盘金具吸附微半球谐振结构的锚点位置,操作位移平台、调节支架以及微调夹取机构压紧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调节调焦支架选择合适的焦距,调节显微物镜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以使得在视频显示器中能清晰看到电极间隙;根据视频显示器中所看到的电极间隙,通过调节多自由度压电平台使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之间的电极间隙均匀;将加热片通电,通过导电胶将微半球谐振结构与电极基板固定连接。多个功能系统搭配合作可显著减小微半球谐振陀螺结构装配误差,提升工艺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精密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