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气泡
微纳米气泡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96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851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广州化工、净水技术、应用化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2011传化股份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等;微纳米气泡的相关文献由17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登新、刘琼富、梁国荣等。
微纳米气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8512篇
占比:99.97%
总计:398615篇
微纳米气泡
-研究学者
- 李登新
- 刘琼富
- 梁国荣
- 林甬梁
- 杨文华
- 张天柱
- 任强
- 王志华
- 胡黎明
- 薛晓莉
- 吴娜
- 孙红蕊
- 赵跃钢
- 任富佳
- 潘叶江
- 张志立
- 田松
- 刘高其
- 周凤凤
- 巴喜亮
- 廖斌
- 李中杨
- 李恒震
- 肖新民
- 詹兴
- 郑峰
- 陈小平
- 陈梁擎
- 黎镜中
- 张婷婷
- 李攀
- 王琦
- 沈黎峰
- 涂小斌
- 王雅萌
- 袁晓玲
- 孙良学
- 庞洪波
- 张开川
- 李亮
- 沈中增
- 董春玲
- 董梅
- 丁燕瑞
- 孟刚
- 张凯峰
- 张慧娟
- 张浩洋
- 张荣梁
- 徐美倩
-
-
刘文倩;
王建军;
王国萃;
刘燕芳;
司炳成
-
-
摘要:
微纳米曝气滴灌时,微气泡在迷宫流道内的行为特征不明确导致系统的运行缺少科学依据。针对该问题,采用粒子跟踪测速技术(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PTV),对0.02、0.06、0.10 MPa入口压力下迷宫流道内沿程连续5个位置处的气泡液体进行视频拍摄,分析微气泡在流道内的行为特征和入口压力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流道全程,微气泡的数量逐渐减少,直径最大值和平均值逐渐增大,但气泡群经过拍摄段流道的平均速度和平均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在流道相同位置处,入口压力越高气泡数量越少,气泡最大直径越小,气泡群经过的平均时间越短且平均速度越大。入口压力提供气泡群通过流道的最低速度,称为“基础速度”,基础速度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0.02、0.06、0.10 MPa分别为0.25、0.45、0.55 m/s。因此,高入口压力下,有更多的气体溶解在水中,而未溶解的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存在,且相比低压条件具有更小直径、更大运动速度,从而使系统获得更优的水气输送效果。研究为微纳米曝气滴灌系统的科学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
-
代朝猛;
张峻博;
段艳平;
赖小莹;
李继香
-
-
摘要:
微纳米气泡(MNBs)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水中停留时间长、Zeta电位高、氧化性强、传质效率高、生物活性强、无二次污染等特性,相比传统的宏观气泡,具有更高效的修复环境水体的性能。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就气泡分类和产生方式的研究进行介绍;详细探讨了MNBs的优良特性及不同因素对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MNBs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和受控因素,重点阐明了MNBs修复环境水体的作用机理;系统评述了MNBs在环境水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臭氧MNBs的应用前景,并对MNBs在环境水体修复的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吴思成;
李登新;
孙红蕊;
许威;
郭媛媛;
肖政国;
叶志伟
-
-
摘要:
将CO、空气和水混合产生的微纳米气泡运用于CO的氧化吸收,并研究了多个反应参数对氧化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温度为25°C,当CO体积分数为0.15%,初始水温25°C,pH=7时,CO的氧化吸收效率为48.33%,在此条件下,尾气经5次循环后CO去除率可以提升至88.51%。此外,CO的去除率随着SDS、Mn^(2+)、Fe^(2+)、NH^(+)_(4)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酸性条件可以促进体系对CO的氧化吸收。机理分析表明,羟基自由基(·OH)在CO氧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
黄超;
刘倪佺;
叶宇兵;
徐晨翱;
李攀;
于水利
-
-
摘要:
为探究真空膜蒸馏处理高盐废水过程中有机物和盐类对膜污染的贡献以及微纳米气泡对不同类型膜污染的控制作用,选取腐殖酸、牛血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典型有机污染物代表,分别考察单一有机物、有机物与盐共存对膜污染的影响以及采用微纳米气泡曝气对上述情况产生的膜污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有机物中,海藻酸钠造成的膜污染最严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100 mg/L时,真空膜蒸馏系统运行7 h后,相对膜通量降至67.07%;腐殖酸与盐共存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严重,当进料液腐殖酸浓度分别为10、50和100 mg/L时,系统运行7 h后,相对膜通量分别降至36.33%、33.15%和20.59%;3种有机物与盐共存时,造成的膜污染比单一有机物与盐共存时更严重;微纳米气泡可以有效控制有机物与盐共存时对真空膜蒸馏系统造成的复合污染。
-
-
程莹;
臧纪;
宋骏杰;
李伟平;
刘桂建
-
-
摘要:
针对传统臭氧氧化技术传质效率低和易产生消毒副产物的问题,采用臭氧微纳米气泡联合H_(2)O_(2)氧化体系提高传质效率,增加氧化能力及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臭氧速率、H_(2)O_(2)浓度、地下水常见地球化学参数对2-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O_(3)-H_(2)O_(2)体系对典型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速率在40 mg/min时,臭氧利用率最高;H_(2)O_(2)浓度为0.5 mmol/L、p H为9时,O_(3)-H_(2)O_(2)体系对2-氯酚的降解效果最佳;Cl^(-)、CO_(3)^(2-)/HCO_(3)^(-)、天然有机质的存在对O_(3)-H_(2)O_(2)体系均具有抑制作用;O_(3)-H_(2)O_(2)体系对抗生素类、氯酚类、氯代烃、含硝基类有机物4类典型的环境污染物都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
-
黄青;
刘爱荣;
张立娟
-
-
摘要:
微纳米气泡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如超高稳定性、易于产生自由基和高的传质效率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农业种植、浮选、水处理等方面,而在改善土壤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基于微纳米气泡改善土壤已有研究成果,对微纳米气泡的基本性质,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初步明晰了微纳米气泡在土壤改善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包括可以增强土壤通透性,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和金属污染物质,改变微生物团簇结构,降低矿物沉积能力等,以期为后续微纳米气泡改善土壤环境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
-
肖政国
-
-
摘要:
利用基于尿素溶液的微纳米气泡气液分散体系实施同时脱除NO和SO_(2),并考察了不同参数对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所考察的参数对SO_(2)脱除效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均影响了NO的脱除效率。随着尿素溶液初始pH、尿素浓度以及SO_(2)浓度的提高,NO的脱除效率均先升高后降低;提高尿素溶液初始温度或NO浓度会降低NO的脱除效率。此外,通过机理分析发现,微纳米气泡释放的羟基自由基对NO和SO_(2)的脱除起了主导作用,尿素能进一步促进NO的脱除。
-
-
梁颜玲;
王开苗
-
-
摘要:
研究微纳米气泡对棉织物活性印花水洗的作用效果,分析皂洗剂用量、温度、时间对水洗效果的影响,优化水洗工艺。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协助水洗时有助于去除浮色,可以提高水洗效率;微纳米气泡协助棉织物活性染料印花水洗的优化工艺为防沾污皂洗剂用量2 g/L,温度75°C,时间5 min。
-
-
崔野
-
-
摘要:
微纳米曝气技术为一种新型的水体曝气技术,介绍了其产生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微纳米气泡的物理特性;分析了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微纳米曝气与其他技术联用的组合工艺,对污染水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
-
周文;
张锐;
王清良;
王红强;
胡鄂明;
雷治武;
马晋芳;
李昊
-
-
摘要:
硫酸锌生产过程中,铁锰的存在会对硫酸锌生产结晶工艺造成不利影响,降低MgSO_(4)·7H_(2)O的产品纯度。传统化学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且易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为获得高质量硫酸锌,开发新的铁锰去除工艺十分重要。本实验采用微纳米气泡和臭氧氧化相结合技术,探究了不同气源、温度、CaCO_(3)投加方式与投加量等条件因素对Fe^(2+)、Mn^(2+)氧化效果的影响,分析该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以臭氧为气源,铁锰去除率达99.5%,远大于以空气和氧气为气源;温度升高会影响微纳米气泡稳定性与臭氧溶解度,不利于Fe^(2+)、Mn^(2+)的氧化,最高温度18°C时,Mn^(2+)的处理时长相对24°C时缩短了12.5%;CaCO_(3)的投加较大幅度提高了微纳米臭氧除铁锰效率,每15 min以0.44 g/L相对用量投加CaCO_(3)时,CaCO_(3)有效投加总量为17.6 g,铁锰完全去除耗时约50 min,相对于不投加CaCO_(3)时处理时长缩短了33%。间歇式投加效果优于一次性投加,消耗的CaCO_(3)量更少。
-
-
HU Liming;
胡黎明;
XIA Zhiran;
夏志然
- 《2018全国岩土工程师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地下水原位修复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增效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采用现代化的微观测试分析手段,对微纳米气泡基本性质,包括的粒径分布、表面电位、传质及运移传质等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理论模型来描述微纳米气泡的气体传质过程以及在多孔介质内的运移特性;有机污染水体修复试验表明,微纳米气泡作为气体载体具有高效的修复能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微纳米气泡对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过程,并进一步开展场地试验,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效地下水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节能高效的技术优势,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CAI Shuo;
才硕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以离式螺旋微气泡泵为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对比研究了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在双季稻灌区节水减排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水量、排水量和耗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氮磷地表径流排放量.与常规水灌溉处理相比,早、晚稻采用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分别节水(灌水量)7.44%和4.46%,降雨利用率分别提高5.92%和4.2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6%和10.54%,总氮排数量分别减少8.36%和8.12%,总磷减少27.5%和27.27%.
-
-
LI Heng-zhen;
李恒震;
HU Li-ming;
胡黎明;
XIN Hong-bo;
辛鸿博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修复工作势在必行.对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综述有机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以及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将微纳米气泡应用于地下水原位修复.提出微纳米气泡强化修复技术的现场应用方案,利用微纳米气泡的高效气体传质以及存在时间长的特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实现污染物去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可以大范围提高地下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有效修复地下水体.研究表明,微纳米气泡强化修复技术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在有机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
-
周云鹏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微纳米气泡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本文介绍了一种将微纳米气泡技术与加氧灌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灌溉新技术.作者首先系统介绍了微纳米气泡特性、应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进展.之后又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加氧滴灌应用模式探究实验,实验表明果期加氧、氧气浓度为15mg·L-1微纳米气加氧灌溉模式可显著提高西红柿、番茄产量,同时还会对果实品质指标产生积极影响.
-
-
-
阳光辉;
李登新
- 《2017钢铁行业烟气排放控制技术研讨会》
-
摘要:
微纳米气泡比表面积大,气泡内部压力远高于外部压力,在液相中停留时间长,具有强氧化等特性.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将水、空气和NO混合产生微纳米气泡气液体系用于NO的吸收.结果表明,NO体积浓度为1250ppm,pH=7,NO的氧化吸收效率可以达到50.1%.在水相中加入Fe2+后,NO体积浓度为3750ppm,pH=5,NaCl质量浓度为0.5g/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浓度为6mg/L时,Fe2+摩尔浓度为2mmol/L,NO的吸收效率可以达到82.1%.加入Mn2+后,其他条件不变,当Mn2+摩尔浓度为2mmol/L时,NO的NO的吸收效率可以达到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