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矫正
循证矫正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440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行为法学会越轨预防与矫治研究会2014年年会等;循证矫正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发昌、魏伟、侯佳等。
循证矫正—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440篇
占比:99.45%
总计:21559篇
循证矫正
-研究学者
- 张发昌
- 魏伟
- 侯佳
- 拜争刚
- 杨波
- 王伟
- 谢曼娜
- 邓巍
- 钟小玲
- 云南省小龙潭监狱循证矫正课题组
- 史忍
- 吴明霞
- 周介媛
- 夏苏平
- 宫照军
- 巨百强
- 廖炜
- 张军辉
- 张学超
- 张庆斌
- 敬雪华
- 杨克虎
- 杨尚成
- 柳安然
- 熊贵彬
- 缪文海
- 耿夕娇
- 肖玉
- 肖玉琴
- 胡配军
- 赖琳
- 赵宇
- 赵建立
- 郭伟和
- 陈大国
- 马臣文
- 何选才
- 傅锋
- 刘兴华
- 刘冬梅
- 刘子龙
- 刘志强
- 刘江华
- 原园
- 叶勇豪
- 吴军
- 吴军1
- 周勇1
- 四川省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课题组
- 奚军庆
-
-
叶勇豪;
林卫洁;
陈卓生
-
-
摘要:
美国监狱系统的正念实践经历了宗教化、去宗教化和循证实践3个阶段,如今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矫正和心理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狱循证实践工作中。中国监狱对正念技术有了初步实践,正念技术既契合中国文化,也符合中国国情和狱情,未来还应在循证矫正大框架下,开展更深入、细化的正念研究和应用。
-
-
蔡新芳;
姚昱
-
-
摘要:
研究"经济犯罪"这一类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与行为表现,有助于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需求评估及犯因性问题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矫正方案。合理矫正方案的实施及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帮助矫正对象心理、行为的纠正,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最终成为和谐社会里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
-
熊贵彬
-
-
摘要:
当前我国矫正社会工作教育主要采取福利服务模式,且面临专业性和有效性的考问.西方犯罪学不同流派提出了不同的预防犯罪策略.实证学派之后矫正恢复成为主流,矫正社会工作由此得以蓬勃发展.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矫正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受到空前质疑,由此兴起的反矫正运动导致矫正社工发展严重受挫.20世纪90年代起北美循证矫正运动开始全面量化检验影响犯罪和再犯的因素,得出了若干核心原则和因素.我国矫正社会工作福利服务模式集中体现在上海模式上,但最终被迫与刑事司法进行融合.我国本土性循证矫正得出,有效矫正应建立在实证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与策略的结合上,这需要社会工作同犯罪学、法学和地方性知识的深度融合.
-
-
社区矫正工作研究课题组
-
-
摘要:
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的两大功能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后更是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基层实践中教育矫正仍存在问题,个性化教育矫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正是对此的整体性回应。在整合、吸收珠海市十余年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教育矫正手段的改革问题。
-
-
-
-
-
-
-
周介媛
-
-
摘要:
循证矫正思想的引入对我国教育矫正领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其在社区矫正中的实践应用展现了独特的价值。但是,循证矫正作为一种"舶来品",与我国本土社区矫正理论必然会产生摩擦和阵痛,如何有效合理的吸收国外循证理念的精髓,扎实探索适合我国的循证矫正实践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
王平;
安文霞
- 《中国行为法学会越轨预防与矫治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循证矫正概念起源于循证医学并发展于循证实践.它的基础是通过研究犯因性需求等获得的最佳证据.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循证矫正关注矫正项目的有效性,通过各种实证的手段检验评估其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循证矫正是一种新的矫正形式,它不仅仅是矫正方法上的创新,还带动了矫正观念的变革.监狱与社区矫正的联动效应与多元化、平缓化矫正手段的提出是对传统单一化、中心化、严厉化矫正模式的扬弃.
-
-
侯佳
- 《中国行为法学会越轨预防与矫治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循证医学领域的循证实践应用到罪犯矫正领域是矫正范式的重大转换.循证矫正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罪犯矫正危机的背景下出现,循证矫正遵循最佳证据原则,根据矫正对象的犯因性需求,制定具体的循证矫正方案,实施循证实践.循证矫正包括广泛的参与者,并遵循有效干预措施的八项基本原则,与常规矫正明显不同,解决了常规矫正的众多问题.其在提供最佳证据、促进矫正关系变革、发挥最优的犯罪预防作用、广泛传播与共享矫正经验以及降低矫正成本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