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专利文献18334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开放时代、纵横、文史春秋等;
《循环日报》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余、马艺、徐新平等。
《循环日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3344篇
占比:99.94%
总计:183450篇
《循环日报》
-研究学者
- 王德余
- 马艺
- 徐新平
- 萧永宏
- 黄小榕
- 刘圣宜
- 宁树藩
- 常志刚
- 曹伯丽
- 曾建雄
- 朱健华
- 李伟
- 王立群
- 丁洪
- 东明
- 严芸
- 何成学
- 余三定
- 刘小清
- 刘振田
- 刘文韬
- 刘晓滇
- 刘蜀永
- 华雪
- 吴琼
- 吴琼12
- 周武
- 周韬
- 姚文华
- 姚春树
- 孙玉祥
- 孙苌蕊
- 宁如柏
- 崔亚芝
- 庄廷江
- 张云枫
- 张允若
- 张莉华
- 张萌
- 张迪
- 徐先国
- 方汉奇
- 施亮
- 李侠文
- 李频
- 杨文环
- 杨益群
- 林天宏
- 查树楼
- 汪家熔
-
-
崔亚芝
-
-
摘要:
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王韬主笔的《循环日报》进行分析,探析王韬对当下新闻评论产生的影响与贡献,鉴古照今,反思当下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以期当下的新闻评论能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服务于今天的社会生活。
-
-
张莉华
-
-
摘要:
谁是王韬?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为中国近代改良派思想家、新闻业元老。他一生笔耕勤奋,有随笔札记的习惯,其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1874年,王韬创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十余年。报名“循环”有“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
-
-
颜霞
-
-
摘要:
古往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素来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近代新闻事业中所出现的“文人论政”正是这种传统的一种表现。王韬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经营和管理的报刊、更是首创了以政论为灵魂的报刊——《循环日报》,使中国报刊首次以战斗的姿态介入国内外大事之中。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从《循环日报》诞生及“文人论政”色彩成因、王韬《循环日报》“文人论政”实践、王韬《循环日报》“文人论政”的影响及其对当下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
-
-
吴琼
-
-
摘要:
晚清社会,报人因社会地位边缘,职业认同危机严重,王韬是典型的一员.王韬与同时期的落拓文人不同,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报人从认同危机到自我实践的彻底转变.《循环日版》的办报实践不仅使其实现了经世济民的最初志向,更使其在民族独立、科学技艺、新闻理论等方面贡献巨大.
-
-
吴琼12
-
-
摘要:
晚清社会,报人因社会地位边缘,职业认同危机严重,王韬是典型的一员。王韬与同时期的落拓文人不同,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报人从认同危机到自我实践的彻底转变。《循环日版》的办报实践不仅使其实现了经世济民的最初志向,更使其在民族独立、科学技艺、新闻理论等方面贡献巨大。
-
-
郑雅君;
张迪
-
-
摘要:
王韬的经营策略颇具创意,其言论往往振聋发聩,他创办的《循环日报》因此而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盛誉.《云南日报》是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是云南省发行量最大、最权威、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大报,是云南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和主流媒体.通过论述《循环日报》的受众经营理念,结合当今报业发展的现状,对《云南日报》受众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
-
孙苌蕊;
张萌
-
-
摘要:
王韬的商业观念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从"重农抑商"逐渐转变为"恃商为国本",最后形成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商业思想.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时的商业思想就是其转变之后的思维模式,而《循环日报》的发展之路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王韬的商业思想,其商业之路在当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
-
-
石蓉蓉
-
-
摘要:
王韬的近代外交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启蒙和开拓意义,而其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近代性和启蒙性的内容,较集中地见于他在《循环日报》上所发表的多篇政论文章中.王韬近代外交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华夷观的突破,以及以此为基础所提出的外交“以自强为本”、以“和”与“法”为原则、以“势”与“力”为核心等的观点与论述之中.对这些内容加以梳理和探讨,是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王韬近代外交思想之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
-
-
-
-
-
-
-
-
-
- AGC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6-07
-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用于热循环系统的工作介质中,具有能够代替R410A的循环性能,且对装置的负荷小、燃烧性低、抑制了自分解性、而且对地球温暖化的影响低,因而即使泄漏也能够稳定使用的热循环用工作介质以及含有其的热循环系统用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的热循环系统。一种热循环用工作介质,以满足规定的式的量比、且总量相对于工作介质总量为90~100质量%的比例含有三氟乙烯和二氟甲烷和选自1,1‑二氟乙烷、氟乙烷、丙烷、丙烯、二氧化碳、2,3,3,3‑四氟丙烯以及(E)‑1,3,3,3‑四氟丙烯的至少1种,其温度梯度在10°C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