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涡轮增压
废气涡轮增压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6926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对外贸易、中小学教学研究、农机使用与维修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华东四省一市内燃机学会第十四届联合学术年会、全国内燃机制造技术交流、交易会暨第六届学术年会等;废气涡轮增压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磊、秦龙、不公告发明人等。
废气涡轮增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6926篇
占比:99.93%
总计:137026篇
废气涡轮增压
-研究学者
- 刘磊
- 秦龙
- 不公告发明人
- 赫尔曼·布尔梅斯特
- 曼弗雷德·古特赫勒
- 杨柳春
- C.斯帕雷尔
- M·博格纳
- M·希勒
- R-M·肯佩尔
- R.贝宁
- R.赫富尔特
- 乔治斯·约西菲迪斯
- 托比亚斯·朔伊尔曼
- 朱会田
- 杨松
- 洛伦茨·耶尼克
- 詹森·瓦尔金绍
- 克里斯蒂安·温特
- 刘巽俊
- 张焱
- 托尔斯滕·格拉姆施
- 约阿希姆·德利兹
- 罗伯托·德桑蒂斯
- 许瑶
- 韩冰源
- 马丁·克雷谢尔
- 马库斯·吉尔希
- A.科克
- A·库斯克
- A·施瓦特
- C.乌利希
- C.尤利希
- C·施帕雷尔
- E·斯蒂尔曼
- F·A·萨默候夫
- F·克龙施纳布尔
- F·文德利希
- H-J·费尔德
- H·M·金德尔
- J.奥达尔特
- J.霍尔韦克
- J·丁格尔
- J·克默林
- M.保洛夫
- M·约霍
- R·赫富尔特
- S.韦尔茨
- T·布克哈特
- V·斯米利亚诺夫斯基
-
-
甄杨泽;
李明海
-
-
摘要:
如今,废气涡轮增压器已经在柴油机领域普及,其原理是利用气缸排出废气中的能量推动涡轮机旋转,带动与其同轴的离心压气机工作,实现进气压力的提升.本文根据某型直列6缸柴油机,在前人基础上,对排气管引流角提出改进,并利用Fluent软件,分析对比了不同引流角对排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小的引流角有利于排气通畅,降低废气对排气管内壁的冲击,减少废气动能的损耗,从而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排放污染.
-
-
-
文玉芳
-
-
摘要:
在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经济实力和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在节能减排的社会大环境下,汽车作为日益成熟的大众化消费品,单纯追求速度已经没有太大意义,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各种信息时代特色的汽车新技术层出不穷.本文阐述了发动机自动启停系统、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及废气涡轮增压技术,仅供参考.
-
-
房宏威
-
-
摘要:
发动机性能的完善及功率提高的主要方法就是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目前汽车大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来达到增压目的.本文以北京现代γ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为例,来研究γ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常见故障检修进行探讨.
-
-
张清武(文/图)
-
-
摘要:
通过一起汽车火灾调查实例,引领读者感受火灾调査过程,揭开火灾调查神秘面纱。现场概况现场为变动现场,位于某停车场,起火车辆为某国产品牌中型厢式货车,二手车,车龄7年,发动机为废气涡轮增压式柴油发动机,车辆驾驶室及发动机舱全部过火烧毁,货厢前部金属板变色,车辆余部未过火烟熏。驾驶员反映:行驶途中,发现驾驶室与货厢之间有黑烟和火光,随即停车检查,发现火起于驾驶室下方,当时无人吸烟,驾驶室内也无自燃性物品。立即用灭火器灭火,但没有起作用,就打电话报火警。
-
-
-
于栋
-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合理的利用尾气能量,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内燃机的能源利用率.本文针对汽车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原理和结构进行论述,并就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要分析.
-
-
景峥
-
-
摘要:
优良的涡轮增压柴油机排气系统,一方面要减少排气压力波反射对其它正在排气缸的干扰,保证排气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排气能量,减少废气可用能的损失,以保证涡轮增压器在设计点的功率平衡[1],为了同时兼顾以上两方面设计要求,对8190柴油机排气管系统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了新机采用优化后排气管系和原机采用MIXPC排气管系两者的排气相位角,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优化后的排气管系仿真研究表明:低转速范围内,发动机采用脉冲转换器增压系统,可以明显地提高增压压力,降低扫气干扰,降低油耗,获得较好的负荷性能;高转速范围内,同时采用脉冲转换器增压系统和MPC增压系统,可以防止高转速时增压压力过高,并可以保持原有油耗和功率.
-
-
-
-
周辉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N8170型柴油机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成为本司主打产品,备受广大客户青睐.但是随着当今排放制度不断完善,排放要求愈发苛刻,该机怠速低负荷的排放特性急需改进.由于单个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局限性,本司研究院遂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经验,采用双涡轮增压器切换技术,通过一些试验,成功改善低速油耗以及排放.除两台增压器之外,进气管内需要分别布置两个单向气阀,防止一个增压器工作时,增压气体倒灌到另一增压器,同时进气管内安装压力传感设备,监测压力信号,并通过ECU系统控制排气管上两个电控废气阀的开关。除此之外,需要安装两个排气总阀完全切断停工涡轮进气,保证另一涡轮单独工作。ECU系统自柴油机获取功率转速信号,带至切换范围40%-50%工况以内,逐步打开大增压器排气管进气阀,待至阀门全开,然后逐步减小小增压器排气管进气阀,并且根据进气压力实时调整大增压器排气阀门开启速度,最终实现小到大的切换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