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激障碍,创伤后

应激障碍,创伤后

应激障碍,创伤后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专利文献97816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华护理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 应激障碍,创伤后的相关文献由7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庆松、王正国、朱佩芳等。

应激障碍,创伤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97816 占比:99.81%

总计:98000篇

应激障碍,创伤后—发文趋势图

应激障碍,创伤后

-研究学者

  • 王庆松
  • 王正国
  • 朱佩芳
  • 李凌江
  • 谭庆荣
  • 严兴科
  • 刘军
  • 张建华
  • 张彦峰
  • 郭渝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阮莉莉; 薛冰; 付会威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务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对我市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务人员进行了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医务人员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45例)和试验组(心理干预45例),比较2组医护人员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3个维度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6个维度评分、症状自评量表3个维度评分、社会支持量表3个维度评分以及应对方式量表6个维度评分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2组医护人员干预前后创伤再体验、麻木和回避、警觉性增高、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忧郁、焦虑、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率、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和退避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创伤再体验(2.26±0.24与2.56±0.31)、麻木和回避(1.92±0.26与2.43±0.37)、警觉性增高(2.01±0.26与2.67±0.33)、睡眠质量(1.20±1.14与1.74±0.28)、入睡时间(1.05±0.17与1.83±0.29)、睡眠时间(0.86±0.08与1.54±0.19)、睡眠效率(1.14±0.20与1.53±0.29)、催眠药物(0.15±0.03与0.18±0.04)、日间功能障碍(1.50±0.42与1.78±0.40)、躯体化症状(1.34±0.18与1.97±0.26)、忧郁(1.21±0.25与1.58±0.37)、焦虑(1.26±0.14与1.83±0.21)、客观支持(12.4±1.0与13.4±1.4)、主观支持(5.2±0.5与6.9±0.8)、对支持的利用率(4.6±1.0与5.8±1.2)、解决问题(5.0±1.1与6.2±1.4)、合理化(5.0±1.2与5.2±1.3)、求助(3.8±0.7与4.9±0.9)、自责(3.8±0.5与4.3±0.6)、幻想(3.4±0.6与4.0±1.0)和退避(3.0±0.4与3.6±0.8)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相比于常规干预而言,心理干预措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可明显改善。
    • 何亚林; 王炫力; 王雪; 贺兰; 但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人格特征、正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方法 抽取成都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妇科肿瘤病房2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大五人格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进行调查.结果 大五人格得分为(45.88±6.20)分,正念得分为(58.40±15.27)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20.61±14.13)分.外倾性人格、宜人性人格、尽责性人格、神经质人格及正念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相关.正念、神经质人格和宜人性人格对创伤后障碍起预测作用,联合预测力为35.0%.正念在神经质人格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27.42%.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正念水平越高,神经质人格越低,其创伤后应激障碍越轻,临床工作人员应采取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正念水平和神经质人格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
    • 曾凯; 陈小芳
    • 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网络的特点,探寻其核心症状.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两家三甲医院心内科病房2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分析法分析PTSD各维度的症状网络密度及节点特性.结果 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PTSD,占55.47%.与非PTSD组比较,PTSD组各维度症状网络密度均较低;两组再体验维度及回避维度中的核心症状存在不同,症状"仿佛你再次体验创伤事件"及"回避想到或谈论创伤事件"可作为PTSD诊断关键症状,各维度的核心症状可作为干预靶点.结论 从网络的视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SD症状间的关系并探寻核心症状可为PTSD的诊断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 王艳琼; 黄建琼; 吴直惠; 陈俊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对减轻烧伤患儿急性疼痛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效果. 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6例烧伤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疼痛管理组97例(男51例、女46例,年龄1~6岁)和阶梯疼痛管理组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1~6岁).常规疼痛管理组患儿入院后采取常规急性疼痛管理方法;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入院后在常规急性疼痛管理的基础上,采取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方案(即中度疼痛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干混悬剂,每次10~15 mg/kg,每4~6小时1次;重度疼痛予吗啡静脉注射,每次0.1~0.2 mg/kg,每4小时1次).采用舒适行为量表评估2组患儿伤后3d内(每天1:00、9:00、17:00)的静息疼痛水平,记录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采用PTSD修订版量表评估2组患儿伤后1个月内的PTSD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伤后1d的1:00、9:00、17:00,伤后2d的1:00、9:00、17:00,伤后3d的1:00、9:00、17:00,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疼痛管理组(t=2.71、3.44、4.05,4.18、4.08、4.19,4.25、3.69、3.71,P<0.05或P<0.01).2组患儿疼痛评分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阶梯疼痛管理组96例患儿中有84例患儿口服了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干混悬剂,12例患儿静脉注射了吗啡,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伤后1个月内PTSD发生率为3.12%(3/96),明显低于常规疼痛管理组的14.43%(14/97),P<0.05. 结论 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可减轻烧伤患儿伤后急性疼痛程度,降低PTSD的发生率.
    • 张兰; 江会
    •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压力在产妇社会支持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作用机制,为产妇心理健康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上海市某三甲妇产科专科医院的1 178名进行产后检查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妊娠压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 178份,回收有效问卷1 162份,有效回收率为98.64%.结果 社会支持与妊娠压力、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负相关(P< 0.01),妊娠压力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正相关(P< 0.01);妊娠压力在社会支持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中介效应为-0.229,占总效应的58.9%.结论 妊娠压力是产妇社会支持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中介变量,社区保健人员及医务人员应关注产妇的妊娠压力水平,在产妇进行产检时进行妊娠压力水平的评估,为后续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
    • 谭香艺; 杨祎玲; 赵久波; 王宁; 史蕾
    • 摘要: 背景 由于干预场所易获得、成本低,干预方法简便,易于大范围实施、具有更少的交谈暴露,正念冥想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关于其治疗PT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不一.目的 评价正念冥想治疗PTS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及结局指标质量.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ienceDirect、Wiley Oline Library、OVID LWW、Cochrane Library、JBI Database,筛选正念冥想治疗PTSD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11-28.2名研究员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应用AMSTAR 2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GRADE分级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结果 共纳入11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仅1篇方法学质量为高,7篇方法学质量为低,3篇方法学质量为极低,主要缺陷为缺乏前期设计方案、纳入的研究设计描述不详、未解释研究资金来源等.11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包含7个结局指标,共28个证据体;GRADE分级结果显示:4个为中等质量,20个为低等质量,4个为极低等质量.结论 正念冥想对于缓解PTSD患者的症状、改善睡眠、提升正念水平均有一定效果,且效果稳定,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创伤敏感正念.正念冥想治疗PTSD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及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为低质量.建议完善研究设计,获得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系统评价,规范报告研究结果.
    • 陈颖; 钱红艳; 朱雨婷; 王圆圆; 钱丽华; 孔祥
    • 摘要: 背景 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复杂,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至关重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筛查和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外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cINFO、Scopu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关于产后PTSD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同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使用美国卫生保健和研究机构(AHRQ)评价标准评价横断面研究质量,使用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队列研究质量,由2名研究人员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数据、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6.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6篇为横断面研究,6篇为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高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OR=10.73,95%CI(4.91,23.45)〕、妊娠期并发症〔OR=4.80,95%CI(1.91,12.03)〕、创伤性分娩体验〔OR=3.57,95%CI(2.20,5.80)〕、剖宫产〔OR=3.46,95%CI(2.82,4.24)〕、紧急剖宫产〔OR=3.05,95%CI(2.11,4.41)〕、器械分娩〔OR=2.47,95%CI(1.65,3.69)〕心理一致感水平低〔OR=2.27,95%CI(1.64,4.51)〕、硬膜外麻醉〔OR=1.55,95%CI(1.19,2.02)〕是产后PTSD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满意度〔OR=0.30,95%CI(0.21,0.44)〕、早期母婴皮肤接触〔OR=0.20,95%CI(0.16,0.25)〕、社会支持〔OR=0.13,95%CI(0.03,0.48)〕是产后PTSD的保护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紧急剖宫产外,其他因素均提示分析结果可靠,且无发表偏倚.结论 产后PTSD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妊娠期并发症、创伤性分娩体验、剖宫产、器械分娩、心理一致感水平低、硬膜外麻醉更易引发产后PTSD.
    • 孙恒; 杨芳; 李长新
    • 摘要: 中国消防职业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急救援队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面临新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应急救援队员PTSD的社会心理因素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制定进行了建议与展望.
    • 王茜鑫; 曹洁; 杨延国; 徐飞; 夏磊; 胡晓文; 刘寰忠
    • 摘要: 背景 2020年9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状况随访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横断面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但仍缺乏其动态随访研究.目的 动态随访调查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4月于安徽省两家定点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发放问卷125份,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收回有效问卷121份)的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92%(12/121)、26.45%(32/121)、1.65%(2/121)和4.96%(6/121).出院后3个月(收回有效问卷85份)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6.47%(31/85)、83.53%(71/85)、8.24%(7/85)和18.82%(16/8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有无家人心理支持、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以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经济状况、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CES-D总分、ISI总分、SSS总分和PCL总分均高于出院后2周(P<0.05).在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身心是否受损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3.997倍〔OR(95%CI)=3.997(1.708,9.351),P=0.001〕.在以失眠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失眠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10.255倍〔OR(95%CI)=10.255(2.796,37.611),P<0.001〕.结论 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存在明显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且随访期越长症状发生率越高,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 徐梦露; 彭叶捷; 王德任
    • 摘要: 目的 总结病毒性脑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并筛查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与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以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分析PTGI评分与年龄、APGAR和CD-RISC评分的相关性,筛查创伤后成长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回收有效率95.45%.PTGI总评分平均为57.76±15.23,各维度评分依次为人际关系维度(16.92±3.49)、人生感悟维度(12.44±3.20)、个人力量维度(11.91±3.50)、精神改变维度(8.82±3.48)和新的可能性维度(7.67±3.49).偏相关分析显示,PTGI总评分与APGAR评分(r=0.331,P=0.001)和CD-RISC评分(r=0.286,P=0.003)呈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并发症(OR=0.029,95%CI:0.003~0.320;P=0.004)负向影响PTGI评分,APGAR评分较高(OR=1.260,95%CI:1.051~1.511;P=0.013)和CD-RISC评分较高(OR=1.093,95%CI:1.035~1.153;P=0.001)正向影响PTGI评分.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欠佳.针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强化心理干预,同时充分认识到家庭关怀度和人格坚韧程度对创伤后成长的协同促进作用,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此类患者建立更好的创伤后心理调控机制,加快创伤后成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