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旱半干旱区

干旱半干旱区

干旱半干旱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465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大气科学、干旱气象、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干旱半干旱区的相关文献由8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铁军、张文煜、刘金荣等。

干旱半干旱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9.5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465 占比:90.16%

总计:2734篇

干旱半干旱区—发文趋势图

干旱半干旱区

-研究学者

  • 刘铁军
  • 张文煜
  • 刘金荣
  • 赵艳茹
  • 卢建男
  • 张强
  • 张琼
  • 李丕军
  • 李宏
  • 李小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晖; 刘永; 许博文; 曹朔; 左翔
    •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化发展促使不透水下垫面的扩张和连续,引发内涝,而快排式城市雨水管网浪费稀少的水资源,城市中雨水产汇流过程与绿地布局及绿化设计在时空上缺少合理匹配。自然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精准地选择在地表汇水低洼及背风、背光坡向的立地条件,也造就了地带性植物的耐旱习性。据此提出干旱半干旱区城市街区建设地块中"水绿时空耦合"绿地"蓄用协同"生境营造的技术路径,构建基于街区竖向关系产汇流分区、优化土壤持水能力、选取适宜的植物配置结构类型与植物品种及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等系列技术方法体系,并通过案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
    • 魏智; 王小娥; 吴锦奎
    • 摘要: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分析了白银市水资源供需现状以及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据此提出了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设立黄河上游特色创新试验区、营造甘肃中部沿黄特色生态走廊、建设高扬程灌区特色节水高地等区域水资源利用策略,该研究成果对提升水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韩翠; 康扬眉; 余海龙; 李冰; 黄菊莹
    • 摘要: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降水格局发生了改变。土壤酶是地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活化剂,在土壤养分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降水量变化下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可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下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基于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置的降水量变化野外试验平台,研究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其与气象因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种凋落物元素累积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0.077—0.138 g·mL^(−1)·h^(−1))呈逐渐上升趋势,蔗糖酶(7.075—19.550 mg·g^(−1)·d^(−1))和脲酶(0.483—0.998 mg·g^(−1)·d^(−1))活性无明显的时间动态。减少降水量处理对3种酶活性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处理有助于提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凋落物分解时间之间存在差异;对酶活性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土壤N꞉P和土壤NH4+-N质量分数(P0.05),其他情况下3种酶活性与植物种凋落物元素累积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P<0.05)。综上,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主要受气象因子调控;增加降水量提高了土壤水分和氮有效性,有利于刺激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着酶活性的增加,植物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碳和氮释放量增多;土壤温度是调控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之一。今后还需结合土壤温度等数据,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深入探讨降水量变化下荒漠草原酶活性的驱动因素。
    • 罗永清; 李玉强
    • 摘要: 沙漠化土地治理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质量及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沙化土地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产业结构改变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往的沙地治理模式出现了一定的不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思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我国沙地治理如何实施尚无明确的方向。本文基于我国沙地治理的历史、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出发,探讨了我国沙地治理的方向与潜在模式,以期为我国沙漠化土地治理及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张旭阳; 刘英; 龙林丽; 苏永东; 陈东兴; 陈孝杨
    • 摘要: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采煤沉陷导致地表形成裂缝,加上地下水位降低,使得干旱半干旱区本就很低的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干旱胁迫阈值时,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本文分析了采煤沉陷对水环境的影响,综述了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干旱胁迫阈值时,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包括叶片与根系形态结构、光合生理指标、渗透调节物质、水分生理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抗旱蛋白含量和组分等的潜在变化。未来应加强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理生态协同变化的监测,致力于揭示植物生理生态对采煤沉陷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同时,加强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植被生理生态影响的预测模型的研究。
    • 梁淑宝; 张蓉; 牛雪松; 孙长红
    • 摘要: 山黧豆是干旱半干旱区特色优势小杂粮作物之一,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养分含量丰富,不仅可用作优质饲草,还可作为清洁的有机绿肥来源。本文从产地环境、产量指标、选地整地、种子选择、起垄覆膜、种植方式、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干旱半干旱区山黧豆栽培技术,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区山黧豆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 赵思腾; 赵学勇; 李玉霖; 毛伟; 王宁; 陈云; 卢建男; 陈雪萍; 王瑞雄; 杨小菊
    • 摘要: 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是限制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我国北方普遍出现以极端气候变化、地表水体萎缩和地下水位下降为特征的生态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有关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变化驱动退化植被恢复和稳定性维持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存不足。系统总结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分别对植物、土壤产生的影响及其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驱动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对植物土壤系统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以期为今后应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对本研究做了展望。
    • 闫庆武; 厉飞; 朝鲁孟其其格; 董霁红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逐步由东部湿润地区转移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本底特征,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环境现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基于"井工"和"露天"两种不同煤炭开采方式,文章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基于生态累积效应理论,分析了采煤活动的生态累积评估方法.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策略.
    • 冯天骄; 张智起; 张立旭; 徐炜; 贺金生
    • 摘要: 凝结水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补给来源,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气象条件、地形环境和植被属性等因素对凝结水形成的影响,以及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凝结水产量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植被生长、生物土壤结皮、小型动物、微生物和地表水热平衡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凝结水产量变化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组成和过程的重要作用.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长时间序列的凝结水观测数据分析,(2)系统探讨凝结水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影响,并(3)完善气候变化背景下凝结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综述、建议和展望.
    • 程唱; 贺康宁; 俞国峰; 柴世秀
    • 摘要: 通过引入模糊物元模型优化水源涵养能力估算方法,从而为研究区林分结构调整、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欧式贴近度,以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小流域6种不同林型人工林云杉×白桦混交林(YB)、云杉×青杨混交林(YQ)、云杉×落叶松混交林(YL)、云杉纯林(Y)、落叶松纯林(L)、青杨纯林(Q)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价其水源涵养能力.结果 表明:欧式贴近度大小排序为YB(0.794) >YQ(0.723) >YL(0.655) >Y(0.494) >L(0.416) >Q(0.270),欧式贴近度越大,该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更强.6种林型中,白桦×青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青杨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