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梗阻
小肠梗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331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放射学实践》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东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年会、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等;小肠梗阻的相关文献由10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文、赵玉国、邹晗等。
小肠梗阻
-研究学者
- 张建文
- 赵玉国
- 邹晗
- M.
- R.
- 丁佩媛
- 于洪波
- 何强
- 余东亮
- 侯纯升
- 傅昱
- 冯雨莲
- 凌晓锋
- 刘业星
- 刘君
- 刘婉晴
- 刘红艳
- 吴柏华
- 周孝思
- 周学付
- 周志球
- 唐伟
- 喻德洪
- 夏振龙
- 孙典学
- 孙凤涛
- 孙家邦
- 孙雪丹
- 孙风波
- 宣家文
- 常吉庆
- 张卫华
- 张厚宁
- 张学松
- 张宝南
- 张延龄
- 张新明
- 张清
- 张静
- 徐放
- 徐智
- 徐红星
- 旷连勤
- 曹传龙
- 曾祥泰
- 朱纯生
- 李娜
- 李强
- 李拥军
- 李文华
-
-
姜宝;
宫敏;
郑涛;
曹辉;
丁佳佳
-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2月进入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进行诊治的258例行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危险因素,采用R(R3.5.3)建立预测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所选258例行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中有39例患者术后发生小肠梗阻,小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5.12%(39/2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年龄≥60岁、腹部手术史、BMI>24 kg/m^(2)、糖尿病及手术医生经验≤5年是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危险因素(P24 kg/m^(2)、糖尿病及手术医生经验≤5年是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腹腔镜胃癌术后小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
-
余浩;
尹纯林;
李贺;
高明;
葛魏巍
-
-
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本科治疗的153例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急诊手术及放弃治疗患者29例,其余124例患者根据保守治疗是否有效分为手术组(n=50)、非手术组(n=74)。对影响治疗方式选择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小肠梗阻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组腹腔积液、肠鸣音减弱消失、腹膜刺激征、腹痛加剧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非手术组,小肠减压管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首日引流量多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加剧、腹腔积液、IL-6是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小肠减压管是保守治疗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应用小肠减压管可提高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率,腹痛加剧、腹腔积液、IL-6是影响患者治疗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在保守治疗中需密切注意相关指标。
-
-
唐群科;
张瑛;
张巍娜
-
-
摘要:
小肠梗阻占急诊外科住院患者的12%~16%,占急诊外科手术患者的20%。其中粘连性梗阻是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对于小肠梗阻患者需详细追问病史并仔细地进行体格检查,以判定是粘连性还是非粘连性肠梗阻。因为70%~90%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对于有盆腔手术病史、同时有肠梗阻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有粘连性小肠梗阻,除非有其他明确导致梗阻的病因。明确粘连性肠梗阻后,要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肠管缺血,以决定是否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探查,剧烈疼痛、疼痛的剧烈程度与体征不符、腹部有手术瘢痕三联征提示可能存在闭襻性梗阻。与X线平片相比,计算机断层摄影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是治疗的基础。腹部症状持续无缓解或恶化者应行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粘连松解术被推荐应用于肠粘连松解术,术中应加强中精细操作减少再次粘连,应用机械粘着屏障是防止粘着形成的有效措施。
-
-
旷连勤;
黄燕;
唐伟;
金波;
张静;
王毅
-
-
摘要:
目的探讨评价多排螺旋CT(MD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梗阻(small bowel obstruction,SBO)评估中的准确性及时间效率。方法选取90例SBO患者的临床及MDCT影像资料,由3位放射学医师分别采用常规后处理方案(方案1)和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方案2)对其MDCT原始数据行回顾性后处理及影像分析,并完成病情评估报告。比较两种方案对评估SBO的准确率、时间效率及重组影像数量。结果3位医师采用方案2的时间花费和重组影像数量均显著大于方案1(P0.05)。方案2显著提高了MDCT评价SBO部位、病因和继发性肠缺血的准确率(P0.05)。结论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能够提高MDCT对SBO部位、病因及继发性肠缺血评价的准确度,但显著降低时间效率并增加重组影像数量。
-
-
佟伟华
-
-
摘要:
背景:小肠梗阻通常采取非手术治疗。然而,难治性小肠梗阻或闭袢梗阻需要手术干预。长期以来,开腹手术一直是小肠梗阻粘连松解的标准手术干预方式。但随着外科医师越来越熟练地使用微创技术,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治疗小肠梗阻的方法。该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小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单个学术医学中心的小肠梗阻手术病例资料。数据来自初步诊断为小肠梗阻的患者的账单数据和电子病历。
-
-
杨先龙;
潘坤凤
-
-
摘要:
目的探析多排螺旋CT诊断小肠梗阻患者梗阻程度、性质、部位、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56例确诊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多排螺旋CT检查,并将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法分析CT对患者梗阻程度、性质、部位和病因诊断符合率。结果CT对完全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3.75%(30/32),对不完全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87.50%(21/24);CT对小肠单纯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3.55%(29/31),对绞窄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6.00%(24/25);CT诊断对空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3.75%(15/16),回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88.00%(22/25),十二指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3.33%(14/15);CT诊断对肿瘤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3.33%(10/12),肠粘连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3.33%(15/18),肠扭转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8.24%(15/17),炎性疾病诊断符合率为88.89%(8/9)。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可有效提高小肠梗阻患者梗阻性质、部位、程度和病因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
-
包文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诊断小肠梗阻中的应用及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观察,共110例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研究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梗阻部位、程度以及病因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对小肠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96.3%(106/110),多层螺旋CT对小肠梗阻程度的诊断准确率为94.5%(104/110),对小肠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00/11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肠梗阻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诊断出小肠梗阻部位以及程度,并且准确率较高,在临床手术治疗中有着较强的指导价值.
-
-
笪晓海;
金黑鹰;
王俊;
王小峰
-
-
摘要:
目的:观察结肠动力不足导致小肠麻痹性梗阻的临床特征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麻痹性梗阻住院的2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治疗经过.结果:10例无明确便秘病史,2例有1~2月便秘病史,14例有1年~10年便秘病史.主要症状有腹胀、腹痛、便秘、呕吐.发生肠梗阻的特点为突然出现低位回肠肠梗阻的症状、伴有结肠肠型和回肠蠕动波;腹部影像学表现特点为X腹部立位平片提示低位小肠梗阻,腹部CT提示结肠、甚至直肠扩张,时有粪石阻塞.通过影响支持治疗,并给予小承气汤灌肠、粪菌移植,待腹胀缓解后给予中药治疗,症状完全缓解.肠梗阻症状反复发作则行手术治疗.结论: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麻痹性梗阻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恢复结肠动力的非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长时间不能恢复者可以进行回肠造口手术,尽量不要行急诊全结肠切除手术,何时进行手术尚需进一步探讨.
-
-
李晓月;
陈琦;
时红光;
谭诗坤;
鲁盈
-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儿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43.3±279.7)d;既往腹部手术次数(1.1±0.6)次.术中顺行置管51例(76.1%),逆行置管16例(23.9%).统计本组患儿术中情况、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复发率.结果 67例患儿均接受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院内死亡3例(4.5%).其中1例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性休克;另2例均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呼吸功能衰竭.余64例患儿术后平均禁食水时间2.6d,平均置管时间21.6d.除失访7例外,余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3±12.5)个月.复发肠梗阻4例(7.0%),3例梗阻复发后均再次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1例梗阻复发后行肠切肠吻合术、肠粘连松解术.4例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长期随访均未再次出现梗阻复发.术后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2例(3.1%),包括拔管困难1例,给予分次拔除肠排列管;拔管后出现小肠套叠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后肠梗阻复发率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
宁勇;
史佩东
-
-
摘要:
cqvip: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80%为小肠梗阻[1-2]。大部分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会好转,但近30%的急性小肠梗阻会发生肠绞窄,如临床表现怀疑为肠绞窄[3],或腹部CT提示有肠缺血,以及经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试验性口服造影剂等保守治疗失败的急性小肠梗阻[2],需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反复发作的小肠梗阻,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通气早、进食早、排便早、复发率低,而且出院后第1次复发间隔时间长[4],建议行手术治疗[5]。
-
-
刘丽杰
-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应用大承气汤治疗一位老年小肠梗阻合并硬膜下血肿意识欠清一例,经治疗患者腑气得通,意识转清,疗效佳.本例患者虽年已耄耋,但痞满燥实皆俱,故仍可用之。此例患者还存在硬膜下大量积液,脑病形成,意识欠清,予以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虽然复查头颅CT:右侧硬膜下血肿较前吸收不明显,但腑气通后,神志转清,故考虑与腑气通亦有一定关系,有资料显示,通腑法可改善脑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能降低颅内压,使脑水肿减轻,故对意识障碍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此例患者使用大承气汤泻下通腑达到两方面作用,一是泻下腑气通,治疗肠梗阻,另一方面腑气通,减低颅内压,改善了患者意识水平。
-
-
张斌斌;
郑新;
常泰
-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梗阻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对50例经手术和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小肠梗阻病例的MS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梗阻的影像表现包括梗阻近端肠管的扩张并有液气平面,肠管的积气和积液.扩张肠袢和萎陷肠管间的移行带是判定梗阻的可靠征象.对50例小肠梗阻病例,MSCT判定的准确率为100%,病因符合率为92%.结论:MSCT对小肠梗阻的定性、梗阻原因的判定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
-
Zhang Ting;
张婷;
Guo Tianchang;
郭天畅;
Wu Caiyun;
伍彩云;
Ye Wenwei;
叶文卫
- 《《放射学实践》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东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中肠壁增厚结合密度改变征象对单纯性小肠梗阻(SI)和绞窄性小肠梗阻(ST)的鉴别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且术前CT有小肠壁增厚(厚度>3mm)的小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SI27例,ST26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3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把增厚肠壁的密度改变分为:内层密度正常、内层密度减低、全层密度减低、内层密度增高和全层密度增高.对SI和ST患者增厚肠壁的密度改变进行分析,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2组患者肠壁密度改变的差异.rn 结果:CT平扫表现为内层密度正常者,SI21例,ST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5.859,P值0.05),提示增厚的肠壁内层密度正常对鉴别SI和ST无肯定的价值.平扫表现内层密度减低SI4例,ST5例;增强扫描内层密度减低SI4例,ST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增厚的肠壁内层密度减低对SI和ST的鉴别无价值.平扫全层密度减低ST10例,增强全层密度减低ST5例,均无SI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说明增厚的肠壁全层密度减低对SI 和ST 鉴别有价值.rn 结论:CT影像上肠壁增厚与密度改变结合进行分析,对SI和ST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
李娜;
赵晓军;
王海红;
王昕;
李爱琴;
谢惠;
余东亮;
韩英;
盛剑秋
- 《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CT小肠造影(MSCTE)与单气囊小肠镜(SBE)在小肠梗阻(SBO)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2月临床和/或腹部X线平片疑为小肠梗阻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先行MSCT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SBE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梗阻性病变的诊断率.结果:①MSCTE检查诊断小肠梗阻的灵敏度为85.19%,特异度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95.83%,阴性预钡l值为33.33%。SBE检查分别为81.48%、100%、100%和37.5%。②MSCTE和SBE检出病变一致性为53.33% (16/30 ) 。③根据MSCTE检查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SBE检查,MSCTE检查阳性指导SBE选择进镜方式正确率高于MSCTE检查阴性(76.67% vs 33.33% , P = 0.0 ) 。结论:MSCTE和SBE对小肠梗阻的诊断率相当,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对小肠梗阻性病变的诊断率。MSCTE检查结果可以指导SBE选择进镜方式。
-
-
张耀朋;
王爱英
- 《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小肠减压管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探讨其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效力.方法:总结2008年4月~2012年4月北医三院消化科进行的选择性小肠造影98例患者,对照小肠造影与出院诊断的结果,进行诊断价值评估.评分标准分五级:0分,造影检查无意义;0.25分,能够确定肠梗阻存在,但无法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0.5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但不能确定病因;0.75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有可疑病因诊断,且与最终临床诊断接近;1.0分,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与临床完全一致.总结漏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结果:在评分为0.75和1.0分的较高一致性者为50例,评分为0和0.25的较低一致性者为25例,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用鼻肠减压管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突破了常规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梗阻检查的限制,对梗阻部位、范围、程度及病因分析均具有重要价值。影响诊断价值的因素主要是置管的位置,动态监测至为重要。
-
-
张卫华;
李拥军;
于洪波;
江娟
- 《第12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研讨会暨2012消化介入/内镜/放射/肿瘤微创外科新技术国际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鼻肠减压管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的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治疗15例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患者,其中10例在鼻胃减压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鼻肠减压管.在梗阻症状改善后,给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rn 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17根鼻肠减压管,操作成功率94%.15例患者梗阻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例患者在经过动脉灌注化疗后解除了梗阻.所有患者生存期都超过了3个月,最长的大于16个月.rn 结论:鼻肠减压管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目前解决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值得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
-
-
韩耀华;
薛昌永;
国世刚;
胡志;
孙晓云
- 《第十一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2全国儿科影像医学高峰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研究阐述非手术无创性X线下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新方法,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49例实施X线下松解小肠粘连,还纳肠袢间疝等方法,对照组44例实施住院外科保守治疗方法,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X线表现等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49例,治愈40例,治愈率81.6%,平均住院0.325天,治疗平均用时3.25小时;对照组44例,治愈37例,治愈率84.1%,平均住院时间7.636天,治疗平均用时183.26小时.结论:X线下小肠粘连松解术、肠袢间疝还纳术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效果优于住院外科保守治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