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电剂

导电剂

导电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2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50570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实用医技杂志、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全国耐蚀金属材料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导电剂的相关文献由1475位作者贡献,包括瞿美臻、于作龙、张庆堂等。

导电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0570 占比:99.97%

总计:650746篇

导电剂—发文趋势图

导电剂

-研究学者

  • 瞿美臻
  • 于作龙
  • 张庆堂
  • 周固民
  • 刘旭
  • 曹长河
  • 曾军堂
  • 陈庆
  • 张慧勤
  • 李国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学伟; 牛莹; 曹瑞雄; 陈晓红; 商红岩; 宋怀河
    • 摘要: 我们通过包覆炭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包覆的天然球形石墨(G/SG)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多种电化学测试手段考察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我们发现,在不添加乙炔黑(AB)的情况下,G/S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伦效率,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当石墨烯包覆量为1%时,材料5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可与添加10%AB的天然石墨电极(SG)等同;当石墨烯包覆量为2.5%时,材料的比容量完全高于添加10%AB的石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石墨烯的包覆。一方面,石墨烯的柔软可变性可以保证天然石墨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从而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另一方面,石墨烯的存在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促进更好导电网络的形成。因此,石墨烯包覆天然球形石墨材料中,石墨烯不仅是活性物质,也发挥导电剂的作用。当添加5%的乙炔黑时,在50 mA·g^(-1)电流循环50次后,5%G/SG电极的可逆容量从381.1 mAh·g^(-1)提高到404.5 mAh·g^(-1),在1 A·g^(-1)电流时可逆容量从82.5 mAh·g^(-1)提高到101.9 mAh·g^(-1),这表明G/SG电极仍然需要乙炔黑导电剂。乙炔黑颗粒填充在复合材料的空隙中,通过点接触的形式连接到G/SG颗粒,与石墨烯协同作用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导电网络。尽管石墨烯包覆和乙炔黑添加对天然石墨电极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增加了天然石墨电极的导电性和储锂性能(包括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但随着石墨烯或乙炔黑的增加,电极密度通常会降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石墨负极材料的质量和体积容量的平衡。这些结果对天然石墨的进一步商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工作为天然石墨电极在锂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有助于制备更高性能的负极材料。
    • 文芳; 彭小坡; 李爽; 郭华超; 黄国家
    • 摘要: 石墨烯具有柔性、二维、超薄的结构特性,兼具电导率高、导热性好、力学性能强及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石墨烯难以分散的问题是制约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结合石墨烯的结构特征、衍生物种类及制备方法,从提升石墨烯的浸润性、协同分散以及防止二次团聚等方面,综述了石墨烯导电剂的分散方法,包括化学改性法、原位还原法、复合导电剂法、引入分散剂法以及其它方法,并对未来石墨烯导电剂的应用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原新忠
    • 摘要: 以多孔碳为电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探讨了乙炔炭黑和超导炭黑两种导电剂对多孔碳材料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循环伏安测试中,超导炭黑对多孔碳材料电容性能的改善要优于乙炔炭黑;在充放电测试中,乙炔炭黑的工作电极存在高电流密度快充快放、低电流密度慢充快放现象,超导炭黑在所测试的电流密度范围内均呈现较稳定的充放电现象。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乙炔炭黑的比电容为66.6 F/g,而超导炭黑比电容为98.1 F/g,整体看来,超导炭黑作为导电剂对多孔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优于乙炔炭黑。
    • 潘强; 谷小虎; 林雄超; 马名杰
    • 摘要: 以煤为前驱体,通过物理、化学耦合方法,可制备高附加值的石墨烯材料,且可提高产品振实密度,具备一定的揉曲结构,但工艺流程长,需改善煤炭纯化脱灰、催化石墨化、氧化还原工序或热解CVD技术。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比表面积大和机械性能稳定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应用前景广阔。针对复合石墨烯对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和导电剂的影响,总结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石墨烯通过与活性材料和传统导电剂复合,可实现“面-点”和“点-点”充分接触,从不同空间跨度上在活性材料周围形成高效稳定的导电网络,同时发挥材料各自独有的特点,并且能够抑制充放电时活性材料产生的体积膨胀效应,稳定结构,从而提高整个体系的比容量、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电化学特性,改善电池体系的散热性能,提高使用温度上限,与传统的炭材料相比具备明显优势。煤分子结构、元素组成、矿物质组分、显微组分和变质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石墨烯产品的性能。变质程度高的煤种,可以获得石墨化度较高的产品,最终石墨烯微晶尺寸更大,片层更少;若以褐煤、烟煤为原料,必须经过深度破碎,石墨化条件更为苛刻。以锂离子电池应用为导向,宜采用煤直接氧化还原工艺,原料以变质程度较深的无烟煤为主,可生成石墨化度更高、微晶尺寸更大、片层更少的石墨烯。煤中本身含有一部分氧元素,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脱除大量含氧官能团,会在石墨烯片层留下部分缺陷与无序的碳空位,会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充当储电穴位,增加可逆容量。加强煤预处理研究,优化煤大分子基本单元的构造,改善芳烃结构单元,使有机多环芳烃分子较容易转化为层状石墨结构,利于后续氧化插层;在现有电池体系中,石墨烯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存在电压滞后、库伦效率低的缺点,需进一步研究嵌锂脱锂过程中石墨烯的微观变化。而电极厚度、活性材料颗粒的尺寸差异、石墨烯表面性质、官能团含量、层数及片层结构等因素影响石墨烯优势的发挥。
    • 朱志红; 闫益
    • 摘要: 选择短碳纳米管(SCNT)和管径相同的长碳纳米管(LCNT)作为导电添加剂,研究了碳纳米管的长度对LiCoO_(2)复合阴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负载SCNT和LCNT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形貌,用SEM和TEM观察了SCNT和LCNT的微观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与LCNT负载的LiCoO_(2)阴极(LCO-LCNT)相比,SCNT负载的LiCoO_(2)阴极(LCO-SCNT)具有更高的充放电容量、更低的电压滞后和更好的循环性能。TEM结果表明,LCNT的长度要比SCNT长得多。SEM结果表明,与LCO-LCNT相比,LCO-SCNT在SCNT和LiCoO_(2)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要大得多,这意味着LCO@SCNT的导电网络比LCO@LCNT更有效。这些特性使得LCO@SCNT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夏鼎峰; 周苗苗; 郭乾坤; 胡顺; 邹金; 钟盛文
    •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法对添加导电炭黑(SP)和导电炭黑复合石墨烯(SP+G)的两组不同导电剂,与LiNi_(0.5)Co_(0.2)Mn_(0.3)O_(2)组装成的电池进行锂离子脱嵌动力学研究,通过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探究不同导电剂对LiNi_(0.5)Co_(0.2)Mn_(0.3)O_(2)锂离子脱嵌动力学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添加单一导电剂SP和复合导电剂SP+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6、184 mAh/g,添加复合导电剂SP+G的放电比容量显著提升。
    • 石杰; 杨乐之; 李贺; 栾紫林
    • 摘要: 为探究石墨烯导电剂片径对LiFePO_(4)电极中电荷传输的影响,通过纳米砂磨法制备了不同片径分布的石墨烯导电浆料,采用四探针、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对电极电子、离子传输电阻进行表征,发现随着石墨烯片径D50增加,电极电子电阻呈反比例函数递减,电极离子电阻呈二次函数递增。当石墨烯片径D50为10μm左右时,电极电子电阻与离子电阻之和为20.85Ω,接近最小总电阻,且电池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3C放电比容量达到121.1 mAh/g,容量保持率为76.92%。
    • 石慧; 卢美珍
    • 摘要: 采用介于水性与油性之间环保溶剂的新型导电剂,不改变正负极、电解液配方,制作5万只LR6电池,与传统导电剂XDL-B进行对比。经老化(60°C2 d)和储存期(71°C7 d)后,试验电池综合放电性能较对比电池分别高0.1%和0.7%;新电经过储存期(45°C30 d)后试验电池综合放电性能较对比电池低0.6%左右。结论:新型导电剂是可行的,在使用时无需加丁酮稀释,可在现有的设备上直接使用;环保型导电涂层可以替代传统导电涂层,实现无害化生产。
    • 赵芸; 郭逸青; 赵晓欢; 梁杰; 矫庆泽
    • 摘要: 导电剂能否在电极材料中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改进Stöber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且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超细空心炭微球,以其为电极材料,对比研究了碳纳米管/炭黑复合导电剂与单一导电剂对基于超细空心炭微球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采用复合导电剂时其比电容为205.7 F/g,远高于单一导电剂时的比电容.尤其在100 A/g的大电流密度下,采用复合导电剂时的比电容高达104.0 F/g,相比炭黑导电剂提高了275%.分析表明,纤维状的碳纳米管和炭黑可在本身易团聚的超细空心炭微球中形成点-线协同作用的导电网络,这是提升超级电容器性能的主要原因.
    • 张丰洁; 张海涛
    • 摘要: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RFB)被认为是最高效的电网级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其引起广泛的关注.电荷传输性质是与储能装置的电化学性能有关的关键因素.通常通过调节材料形态和尺寸有效地减小离子的扩散距离,进而提高离子的扩散系数和电子的传递效率.纳米炭具有特殊的微结构和电子结构,并能呈现出众多奇异的物化特性,例如高离子电导、优异的导热性和出色的机械性能,其在电化学储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控碳的微观结构是改善其电子和离子传输行为的有效策略.本文回顾了纳米炭在RFB中的功能,特别是着眼于电极(悬浮电极)和双极板(集电极)中使用的纳米炭材料的改性和设计,其可提高能量效率、功率密度和流动池的稳定性.希望对纳米炭材料在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的应用进行更全面系统的介绍,可为高性能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