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TLIF

TLIF

TLIF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现代诊断与治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学术论坛等;TLIF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文利、蔡勇、刘斌等。

TLIF—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76.9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96%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22.12%

总计:104篇

TLIF—发文趋势图

TLIF

-研究学者

  • 徐文利
  • 蔡勇
  • 刘斌
  • 何平
  • 刘建兴
  • 姜磊
  • 廖国荣
  • 张文志
  • 邱锅平
  • 郑晓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蒋小红; 郑亚东; 方旭; 陆生林
    • 摘要: 目的比较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及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e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2014年2月-2019年2月明确诊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PLIF组、TLIF组和MIS-TLIF组每组24例。记录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透视次数和术后卧床时间、VAS评分、ODI评分。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最短(P0.05)。3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融合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上均疗效满意,但均存在局限性,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张圣飞; 张亮; 张志强; 蔡俊; 黄吉军; 冯新民
    • 摘要: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辅助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隔合术(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选择同期行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隔合(TLIF)手术患者20例进行对照,两组患者都是L 4~5单节段病变。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O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T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OLIF组患者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顺利愈合。TLIF组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结论: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腰椎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康复等优势。
    • 钟务学; 汤杰; 周皓; 马南; 徐镇; 蔡海康
    • 摘要: 背景:近年来,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已成为腰椎融合固定的主流术式,术后留置引流装置是临床上的常规操作,而采用常压体位引流还是负压引流方式尚无统一标准。目的:评估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行单节段TLIF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压体位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发热、切口感染、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体位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相比负压引流组明显减少[(139±78)ml vs.(196±102)ml,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VAS及术后3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显性失血,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
    • 钟务学; 汤杰; 周皓; 马南; 徐镇; 蔡海康
    • 摘要: 背景:近年来,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已成为腰椎融合固定的主流术式,术后留置引流装置是临床上的常规操作,而采用常压体位引流还是负压引流方式尚无统一标准.目的:评估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行单节段TLIF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压体位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发热、切口感染、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体位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相比负压引流组明显减少[(139±78)ml vs.(196±102)ml,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VAS及术后3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显性失血,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
    • 廖国荣; 何平; 龚翰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同一名医师治疗的6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将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T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VAS、ODI量表评分更低,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P<0.05)。结论:TLIF可有效缓解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廖国荣; 何平; 龚翰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同一名医师治疗的6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将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T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VAS、ODI量表评分更低,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P<0.05).结论:TLIF可有效缓解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张圣飞; 张亮; 张志强; 蔡俊; 黄吉军; 冯新民
    • 摘要: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辅助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隔合术(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选择同期行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隔合(TLIF)手术患者20例进行对照,两组患者都是L4~5单节段病变.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O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T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OLIF组患者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顺利愈合.TLIF组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结论: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腰椎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康复等优势.
    • 刘雷; 夏学淼
    • 摘要: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笔者进修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组共收治的60例行腰椎TLIF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节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48、72 h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后血浆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术后切口感染及围术期输血及白蛋白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WBC、N%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24、48、72 h的HGB、ALB、PA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双节段组术后48 h和72 h的CRP和WBC水平均高于单节段组(P<0.05);双节段组术后48、72 h的PA水平低于单节段组(P<0.05).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单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后血浆引流量均多于单节段组(P<0.05).术后1周~1个月内,双节段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围术期输血及ALB比例均高于单节段组(P<0.05).结论:单节段及双节段TLIF手术均对患者的机体组织有一定的创伤及干扰,但单节段TLI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补液量少、术后血浆引流量少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更低,双节段TLIF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机体消耗比单节段TLIF手术患者更为明显,所以临床医生应对两者术后给予不同的关注,对双节段TLIF手术者应更加注重术后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且手术切口管理需加强.
    • 廖国荣; 何平; 龚翰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同一名医师治疗的6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将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T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VAS、ODI量表评分更低,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P<0.05)。结论:TLIF可有效缓解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徐伟明; 郭有为; 徐帅; 恩和吉日嘎拉; 刘斌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后路内固定+一期经腰椎间孔病椎间病灶清除(thoracolumbar single seg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pedicle screw fixation,TLIF)与经典的前后联合手术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5-01~2017-12收治的93例布病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对两组病人的基础数据、临床指标、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植骨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χ2=7.674,P<0.01).结论:TLIF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性较好,更有利于病人术后身体的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