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孢囊线虫

孢囊线虫

孢囊线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23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植物保护、大豆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届全国植物线虫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孢囊线虫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德良、彭焕、黄文坤等。

孢囊线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3.4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923 占比:96.44%

总计:4068篇

孢囊线虫—发文趋势图

孢囊线虫

-研究学者

  • 彭德良
  • 彭焕
  • 黄文坤
  • 孔令安
  • 崔江宽
  • 亓晓莉
  • 王高峰
  • 贺文婷
  • 王连铮
  • 郑经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晶晶; 杨艺萌; 尹添; 赵增旗; 徐玉梅
    •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 郑庆伟
    • 摘要: 马铃薯孢囊线虫包括马铃薯金线虫和马铃薯白线虫,是马铃薯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一般造成30%的产量损失。在热带发病严重地区,产量损失高达80%~90%,甚至绝收。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将其列为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的发生报道,但随着贸易全球化,马铃薯孢囊线虫传入我国的风险日趋增高。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的“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验收。该项目在全国11省建立试验基地24个,建立防控示范区29个,示范面积440多万亩,辐射面积2123万亩,防效为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综合经济效益2.98亿元,有效地遏制了小麦、大豆、水稻和甜菜等作物孢囊线虫的猖獗危害,全面提升我国作物孢囊线虫综合防控能力。
    • 邓苗苗; 郭晓黎
    • 摘要: 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PPN)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强,通过与寄主植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寄生关系对粮食作物、园艺作物以及森林植物构成严重危害.其中,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和孢囊线虫(cyst nematode,CN)是影响最大研究最多的2类定居型植物内寄生线虫,其侵染方式、取食细胞的形成及繁殖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这两种PPNs在侵染植物后会对寄主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在线虫抗病基因克隆、效应蛋白作用机制、寄主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进展.本文将对CNs和RKNs与植物互作的机理进行概括总结,主要从寄主抗病基因、线虫分泌蛋白以及植物激素响应3个方面侧重比较CNs和RKNs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在线虫防治中的潜在应用进行展望.
    • 黄文坤; 于敬文; 贾建平; 彭德良
    • 摘要: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孢囊线虫(Heterodera spp.)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类内寄生线虫.线虫入侵植物后,通过在取食位点形成巨细胞或合胞体汲取营养、完成生活史.植物通过控制生长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水平,与侵入体内的线虫建立起良好的互作关系.本文从线虫取食位点建立与形成、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在线虫取食位点的表达与调控方式、植物激素对线虫取食位点建立与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对植物激素在线虫取食位点的协同作用相关问题及最新研究进行探讨,以揭示植物激素对植物寄生线虫取食位点建立与发育的影响,为深入开展作物线虫病害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 王继雯; 李磊; 刘莹莹; 甄静; 岳丹丹; 李冠杰; 慕琦; 杨金星; 陈国参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棘孢木霉SFC-3菌剂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防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SFC-3菌剂对小麦的株高和主根长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可提高小麦的出芽率,当施菌剂量为1.0~2.0 g/kg时小麦的出芽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用SFC-3菌剂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施菌剂量为1.0 g/kg时最高.而小麦叶片中的MDA含量在施菌剂量为1.0 g/kg时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施菌处理(P<0.05);当施菌剂量为0.5~1.0 g/kg时,小麦叶片中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进一步增加施菌剂量,小麦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均随之显著降低(P<0.05).当施菌剂量为1.5 g/kg和2.0 g/kg时每克根中小麦孢囊线虫2龄幼虫数量最少,发病级别最低,其相对防效分别为88.68%和87.04%,其次为施菌剂量1.0 g/kg的处理,其相对防效为80.50%.施用不同剂量的棘孢木霉SFC-3菌剂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当施菌剂量为1.0 g/kg时对小麦生长和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 马芳骥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的“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验收。该项目在全国11省建立试验基地24个,建立防控示范区29个,示范面积440多万亩,辐射面积2123万亩,防效为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综合经济效益2.98亿元,有效地遏制了小麦、大豆,水稻和甜菜等作物孢囊线虫的猖獗危害,全面提升我国作物孢囊线虫综合防控能力。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的"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验收。该项目在全国11省建立试验基地24个,建立防控示范区29个,示范面积440多万亩,辐射面积2123万亩,防效为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综合经济效益2.98亿元,有效地遏制了小麦、大豆、水稻和甜菜等作物孢囊线虫的猖獗危害。
    • 摘要: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文大力推行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以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为害。土传、种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硅噻菌胺等包衣或拌种,防治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等。地下害虫重发区推行辛硫磷、吡虫啉等拌种,或选用吡虫啉等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麦蜘蛛等。条锈病越夏、越冬区重点推行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包衣或拌种,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兼治后期黑穗病。
    • 陈丹
    • 摘要: 通榆县在大豆生产中受大豆孢囊线虫危害等因素影响,产量一直不高.该文通过对抗线虫高产大豆栽培技术进行探索研究,提出重点从大豆的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栽培模式等方面提升大豆产量与质量,缓减线虫病带来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