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
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2073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法律与生活、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高校安全管理论坛、第十三次全国法制心理会学术研讨会暨首次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心理研讨会等;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殿朝、叶卫树、李涛等。
大学生犯罪—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073篇
占比:98.35%
总计:22443篇
大学生犯罪
-研究学者
- 吴殿朝
- 叶卫树
- 李涛
- 李茂久
- 林凤章
- 王琮喻
- 黄岳峥
- 黄春梅
- 仪富强
- 何毓婕
- 冉珑
- 刘丽娟
- 刘晓善
- 刘满芸
- 吴凡
- 员宁波
- 周淑伟
- 孔令雪
- 孙岩
- 孙耀胜
- 官国权
- 常沛
- 廖梦园
- 张保来
- 张冬梅
- 张虹
- 徐龙根
- 李欣容
- 杨洁
- 海剑
- 潘菊红
- 王丹旭
- 王兰高
- 王钦颢
- 王长亮
- 禄蕤
- 穆玲芝
- 葛海
- 詹丽萍
- 钟俊
- 闫宇清
- 陈春华
- 颜小冬
- 马海畅
- 魏自涛
- 鲁昕
- 麦达松
- 黄灿
- 龚国富
- 丁一
-
-
孔令雪
-
-
摘要:
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奋发图强,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复杂,除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应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品格,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认同感.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现象,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找到缓解和根治的有效途径,是逐步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增强法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
-
孔令雪
-
-
摘要:
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奋发图强,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复杂,除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应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品格,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认同感。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现象,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找到缓解和根治的有效途径,是逐步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增强法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
-
肖环环;
王雅
-
-
摘要:
在校大学生犯罪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对于大学生犯罪后是否能够继续回归校园接受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犯罪后的受教育现状与大学生犯罪后受教育的立法现状,发现大多数犯罪后的大学生回归社会后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对于大学生犯罪后受教育存在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无法保障犯罪后的大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本文认为有必要给符合一定条件的大学生犯罪后返校继续接受教育.
-
-
刘慧怡
-
-
摘要:
大学生犯罪与其他成年人犯罪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大学生犯罪的量刑,我们应根据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进行考量.根据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等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对大学生犯罪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又要实现刑罚的个别化.
-
-
江仿;
蒋毅
-
-
摘要: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本着宽严相济和从刑法的谦抑原则对大学生犯罪适用酌定不起诉决定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高校对酌定不起诉大学生教育改造和预防手段的缺失的现状,使得教育、感化、挽救目的不能得到实现,同时也加大了这部分大学生再犯罪的风险。文章在社区矫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建立高校教育机制,以弥补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不足。
-
-
孙唯钧
-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比较成熟,由于大学生的学业不像高中时期那么繁重,老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都了解到大学生的行踪,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大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出现大学生犯罪行为,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很多大学生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断送了自己的一生,这不仅对于自己是一种毁灭,对于整个家庭也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
-
-
-
-
-
张文忠;
曹广龙
- 《第七届海峡两岸高校安全管理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刑事和解机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非刑罚处罚的方式使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整和恢复的一种特殊处罚方式.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是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为其提供改过自新的最后机会,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
-
郭镰;
吕梅
- 《第十三次全国法制心理会学术研讨会暨首次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心理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大学生一贯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是,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且近年来,大学生实施诸如故意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任何犯罪都是行为人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有着自身价值。本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大学生犯罪的控制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