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媒介

多媒介

多媒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81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3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成才之路、消费导刊、新闻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等;多媒介的相关文献由2950位作者贡献,包括伊藤基志、植田宏、东海林卫等。

多媒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4.3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730 占比:95.53%

总计:1811篇

多媒介—发文趋势图

多媒介

-研究学者

  • 伊藤基志
  • 植田宏
  • 东海林卫
  • 山本义一
  • 石田隆
  • 程凤荣
  • 中村敦史
  • 山本保夫
  • 徐康洙
  • 金炳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学栋
    • 摘要: 大卫·霍克尼是当下艺术界负有盛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涉及众多领域,作品类型广泛。该文选择霍克尼的波普艺术、摄影与拼贴艺术、油画艺术、手机与平板电脑绘画艺术,结合其作品,探究其艺术风格。
    • 杨操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介的渗透,人类进入多种媒介并存的时代。多媒介的普遍使用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与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且也对人的自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聚焦多媒介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媒介素养的培养,认清媒介所构建的现实,重点探讨多媒介对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构建自我方面产生的作用的分析,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多媒介对自我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 孙超
    • 摘要: 龙牌作为皇权象征,原本是寺院、铸钟等实体空间内作为民众僧侣供奉的“圣物”,经过不同媒介转换,在佛道经卷等纸质媒介上以带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碑”式视觉图像呈现。龙牌在不同媒介之间,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不断转换和调适,驱使观者去观看、发现并想象。不论何种呈现形式,龙牌或许均可被视作皇帝“缺席”的象征,隐喻皇帝主体形象。由此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促使观者建构出一个神圣的礼仪性想象空间。
    • 施学顺; 于婧
    • 摘要: 面对审美代沟乃至社会文化的分化,我们应该以一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态度,永远在追求艺术与真理的道路上秉持更加开放、宽容、平等的胸襟和姿态,以多元共生的状态激活自身文化创造而达到文化自信。任何一种方法与观点都不能成为唯一,只能是一个阶段性地呈现,我们或许只是在整合整个时代的碎片,去追寻完整的世界。
    • 彭芳燕; 徐莉萍; 肖春兰
    • 摘要: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基于国际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核心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场景方面探索出了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且与成都本土艺术相交融,强化审美陶冶与意趣探索,兼顾创新与现代设计思维养成并积极推进产教研转化,融合多媒介、多维度、多空间的课程教学体系化举措。一、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教学核心思想针对多国籍、多民族、多层次的国际生,中国传统艺术课程要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作为教学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成都地方本土艺术发展及现象进行链接,在广泛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绘画、书法、建筑、园林、雕塑、服饰、舞蹈、音乐和戏曲等基础上聚焦传统艺术,帮助国际生在初步明晰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与技艺精髓、基本意趣和形式类别的同时,延伸到成都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文化、地方民间艺术的发展及现象的知识普及。
    • 叶希希
    • 摘要: 一、再现多媒介阅读环境该单元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与前二篇课文是常见的单篇独立文本最大的不同是,《故宫博物院》属于混合型文本,由四则不同材料组成,分别是文艺性说明文、传说故事、官方网站、平面示意图等样式。这是统编教材的独特创举,这些文本、网页、地图等不同的传播介质,正是当今数字时代生活的真实的阅读形态。新课标提出了“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与呈现信息。”这体现了新课标对资讯时代的语文学习外延扩大的呼应。
    • 吴天楚
    • 摘要: 维克多·雨果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之一。目前学界对雨果接受史的研究往往以其作品的译本为中心,注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雨果浪漫主义形象在中国的构建,忽视了文学接受中多种媒介形式的参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雨果作品的多媒介接受。鉴于此,本文拟截取1900—1930年代这一雨果汉译的初期阶段,借助《申报》等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材料,综合考察报刊、电影、广告等不同媒介对作家浪漫主义形象构建的影响,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 丁志红
    • 摘要: 在新兴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文章以"升华和凝华"教学为例,分别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阵地,具体阐述如何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媒介的方式,有效促进物理体验性活动和实验的开展,丰富常规物理教学体验和表达形式,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丁志红
    • 摘要: 在新兴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文章以“升华和凝华”教学为例,分别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阵地,具体阐述如何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媒介的方式,有效促进物理体验性活动和实验的开展,丰富常规物理教学体验和表达形式,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杨静
    • 摘要: 在多种艺术媒介的音乐作品中,音乐不仅在历时性时间和共时性空间中产生运动,并且在视觉影像介入听觉音乐的场域中,物理空间的延展引发了叙事空间的虚实切换、交融,进而激发了心理空间的多重体验。这其中视听元素的相互关系,则在时间与空间建构中产生了多线索、多层级的多重结构现象。谭盾创作了大量视觉影像介入听觉音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时间与空间相互关系中产生了动态化的多重结构。探究谭盾音乐作品的空间机制、多媒体音乐空间建构以及时间与空间结构引发的结构对位,进而从不同视角解读谭盾的音乐,探索具有听觉与视觉艺术元素音乐作品的研究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