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77218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广东土木与建筑、结构工程师、江苏建筑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第二十一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全国抗震加固及改造技术应用与发展会议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庆轩、门进杰、杨坤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2180篇
占比:99.99%
总计:1772308篇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研究学者
- 史庆轩
- 门进杰
- 杨坤
- 梁兴文
- 吕西林
- 周琦
- 朱晞
- 李波
- 盛国华
- 于海博
- 冯永伟
- 刘崇奇
- 周玉
- 周雷靖
- 周颖
- 彭雪平
- 方鸿强
- 朱浮声
- 朱鸣
- 李建中
- 李沛豪
- 李青宁
- 杨克家
- 杨君
- 江辉
- 王春磊
- 王珏
- 皮音培
- 章宏东
- 胡莹
- 阎茹
- 陆道渊
- 陈祥
- 马宏旺
- 高依强
- 魏巍
- 黄志华
- 龚洁
- Giada Gasparini
- HE Cheng
- Ilaria Ricci
- LI MengKe
- LU Xiao
- LU XinZheng
- MA XiaoWei
- Stefano Silvestri
- Su Liang
- Tomaso Trombetti
- Wang Yi
- Xiao Nan
-
-
蒋利学;
李向民;
王卓琳;
张富文
-
-
摘要:
探讨了砌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砌体结构的延性能力及强度折减系数;其次,从强度角度分析了砌体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认为砌体结构抗倒塌能力是多遇地震下最不利构件的设计强度、抗震措施、材料超强、内力重分布超强和结构延性等效超强五个因素的综合反映;再次,从理想弹塑性骨架曲线模型分析出发,提出了“小震”控制刚度“、中震”控制强度“、大震”控制位移或延性的砌体结构抗震分析的理想模式;最后,对砌体结构抗震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
-
周强;
孔子昂;
时吉涛;
邱玲玲
-
-
摘要:
青岛蓝色中心酒店项目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局部穿层柱等不规则项,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小震弹性分析和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针对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加强措施。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可以实现预期的D级抗震性能目标。同时还对网壳屋盖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了弹性支座的弱连接方式,减小了网壳的跨中挠度,并且使水平推力相对较“均匀”地传递给下部结构。对超长结构楼盖进行了温度应力分析,对温度应力较大部位的楼板进行了加厚处理,并根据温度应力计算结果对楼板配筋进行了加强。
-
-
华文;
叶继红
-
-
摘要: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要求将结构划分为多个性能状态,并合理定义结构的性能指标。该文基于Park-Ang损伤模型,根据网壳结构的位移与耗能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点,提出由最大变形与塑性耗能两项无量纲参数非线性组合的双参数模型。结合我国抗震规范、网壳结构自身特性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四个性能点LS-1、LS-2、LS-3与LS-4将网壳结构划分为五种性能状态: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与倒塌。通过216组考虑不同跨度、矢跨比、屋面质量、杆件尺寸与地震作用的覆盖性算例,拟合得到模型的待定参数取值,进而提出适用于网壳结构的双参数准则,在四个性能点LS-1、LS-2、LS-3与LS-4处相应的指标(D)值分别为0.3、0.6、1.0与∞。以两个大型网壳振动台试验验证准则的有效性和普适性。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双参数准则与各性能点的指标值能够体现网壳结构的性能状态,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普适性。该准则可服务于网壳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地震风险评估。
-
-
吴双文;
尹晓娜
-
-
摘要:
成都某项目为超B级高度的复杂高层建筑,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穿层柱、斜柱、核心筒剪力墙收进的抗震不利情况。设计中采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结构重要性提出了高于性能D、低于性能C的抗震性能目标,对结构进行了小震弹性分析及弹性时程分析、中震及大震的等效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整体和各构件的抗震性能均能达到设计的预期目标。对于核心筒收进位置的竖向构件,通过计算分析及构造措施加强,可以确保结构构件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
-
杨建平;
季新强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结构的大量兴建,越来越多的高层结构超过规范限制要求,如何安全、经济地对此类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显得愈加必要与迫切.扬州软件园7#楼超高层办公楼为35层,主体结构高度147.70 m.文章首先介绍了其地基与基础设计、结构选型,并讨论了结构超限情况,确定了抗震性能目标;随后,开展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并进行了不同水准下的承载力和变形设计,最后,针对高度、扭转位移比和楼板开洞等超限问题,探讨了各关键问题的应对措施.通过采取各关键应对措施,本结构能够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并可为超高层办公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
徐丽萍
-
-
摘要:
本篇论文着重介绍钢板剪力墙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首先研究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基于考虑弯曲—剪切变形的悬臂梁模型理论及虚功原理。由此引入了基于能量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概念: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将通过结构的阻尼和弹塑性变形逐步消耗,在明确了总输入能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大结构的阻尼耗能,或者保证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耗能能力来实现结构的抗震目标。其次研究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
-
-
敖晓钦;
刘明;
魏剑;
王兴叶
-
-
摘要:
桃源站站房主体结构为超长结构,且结构存在特别不规则.弧形屋顶高低错落,前檐悬挑大,部分钢梁倾斜角度大,其轴压力明显较大.通过屋盖结构选型对比,确定了钢结构屋盖体系;依据设计规范,采取了在外幕墙与屋盖悬挑钢结构之间设置摇臂连接的措施以减小悬挑区域荷载、在倾斜H型钢梁平面外采取了设置圆管支撑的措施以减小钢梁截面;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梁与桁架连接处的复杂节点进行补充分析;依据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特别不规则结构进行补充分析和设计.分析和研究解决了若干实际工程问题,确保了结构安全合理,其思路及措施方法可供其它站房工程设计参考和借鉴.
-
-
李立树;
陈光远
-
-
摘要:
某超高层建筑结构高度为299.8m,位于8度地震高烈度区,采用钢框架-钢支撑简体系.介绍了该高层建筑的减震结构体系、地基基础和钢柱脚节点设计.为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了防屈曲支撑和钢连梁作为耗能构件.采用了PERFORM 3D软件分别对减震模型和非减震模型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表明,防屈曲支撑既起到了耗能作用,又维持了支撑筒内各支撑框架的刚度(相对于普通支撑),有利于发挥钢连梁的耗能作用;罕遇地震下消能构件耗散了大量能量,减轻了主体结构的损伤,达到了预期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
-
-
付亮
-
-
摘要:
该项目结构塔数多,且采用了两种混凝土和钢结构两种材料的新结构体系,需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本文针对项目在裙房屋顶塔数较多(37个塔),且裙房采用混凝土结构、塔楼采用钢结构的新结构体系的特点,采用的多模型的比较及包络计算,同时根据性能化抗震设计的概念进行设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整体达到《抗规》附录M性能4的要求,从而满足结构在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下抗震性能要求、层间位移限值要求以及构件性能要求.
-
-
史庆轩;
门进杰;
杨坤;
杨君
- 《第三届全国抗震加固及改造技术应用与发展会议》
| 2007年
-
摘要:
通过分析结构变形与损伤的关系,选取层间位移角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15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中的26组关于层间位移角的实测数据和国内外12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试验数据,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时的量化指标。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和时程分析,对提出的抗震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以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其各级性能水平所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可以满足本文所提出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