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累积指数法

地累积指数法

地累积指数法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2344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海峡科学、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11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分论坛暨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地累积指数法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国良、吴建兰、陈泓霖等。

地累积指数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344 占比:99.92%

总计:102423篇

地累积指数法—发文趋势图

地累积指数法

-研究学者

  • 邱国良
  • 吴建兰
  • 陈泓霖
  • 于云江
  • 仁珍
  • 冯媛
  • 刘坤
  • 刘敬勇
  • 卢少勇
  • 吴晓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冠宇; 邹雅雯; 曾志军
    • 摘要: 为了解广东佛山金陡涌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本研究采集了38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并测定样品中重金属Cu、Zn、Pb、Cd、Cr、As与Ni的含量,同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金陡涌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陡涌存在严重的金属富集,其中Cr、Cu、Ni、Cd、Z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且Ni与Cd潜在生态风险大,应即时控制污染源头进行针对性治理。
    • 卢君勇; 吴浪; 阳开龙; 唐茂林; 邓杰; 谭洪旗
    • 摘要: 马边老河坝磷矿资源丰富,矿业活动频繁,对矿区内水土环境影响不明。为查明老河坝磷矿区内矿山环境及水体、土壤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老河坝磷矿区水土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地表水及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Cd、As、Cu、Cr、Pb、Zn)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开展了生态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质较好,重金属及磷元素污染程度较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的相关指标。土壤中金属元素平均值与四川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8.75倍,Pb元素超标3.36倍,Zn元素超标1.94倍,As元素超标1.48倍,Cu元素超标1.36倍,P元素超标7.47倍。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10倍,Pb元素超标4.40倍,Zn元素超标2.48倍,As元素超标1.88倍,Cu元素超标2.12倍,Cr元素超标1.42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马边老河坝磷矿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Pb>Cu>Zn>Cr,Cd元素危害最大,其次是As、Pb和Zn,为中度生态污染风险。累积指数法显示,马边老河坝磷矿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Pb>As>Zn>Cu>Cr,Cd、Pb污染程度为中度。综上所述,马边老河坝磷矿重金属污染对水体影响小,而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可忽视。
    • 张怡萍; 王哲; 张振龙; 罗莹; 曾秋平; 贾文静; 王振雨; 张家千; 冯喜杨; 黄凤羽; 易发成
    • 摘要: 为查明攀枝花某矿区小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污染土壤对当地居民构成的健康风险程度,分析了重金属在研究区土壤中的污染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合ArcGIS空间分布特征判断其污染来源,基于USEPA模型结合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法对该流域进行了土壤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Cr、Cu、Ni和Zn含量均超过了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是研究区的主要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达到强-极强级别;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归因于土壤pH和道路运输;当地成人虽然未面临非致癌风险,但是致癌风险已超过可接受水平(1×10^(-4)),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已超过了阈值。因此,该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对重点污染区进行监控和防治已刻不容缓。
    • 李馨竹; 张玉虎; 侯丽丽; 李叙勇; 刘玉洁
    • 摘要: 评价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有助于识别河流生态环境健康.本文以清水河流域崇礼区河段6处沉积物重金属(As、Cd、Cr、Cu、Mn、Ni、Pb和Zn)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重金属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Mn、Ni、Pb和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7.85、0.52、82.28、16.04、403.75、19.77、24.40和50.03 mg/kg.地累积指数法与富集系数法显示,As和Cd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各元素污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为Mn、Zn、Ni、Cu、Cr、Pb、Cd、As.污染负荷指数法显示,清水河上游到干流中部、由西到东的支沟重金属污染程度升高.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As、Cd、Pb和Cu)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沉积物为中等生态风险.
    • 张雅茹; 黄伊恒; 于博媛
    • 摘要: 为了解煤矿影响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状况,该研究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元素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暴露风险评价模型评估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结果表明:Cr、Cu、As、Cd和Pb的均值含量均超过了安徽省表层土壤背景值,但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Cd的单因子指数最大,有67%的采样点达到了警戒限值,其次是As;Cd的地累积指数最大,所有采样点均处于轻微污染范围;As次之.7种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对儿童的影响大于成人,且在3种暴露途径中,手-口摄入途径最为显著;相比之下,Cr和As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较大.
    • 罗哲; 许仕荣; 卢少勇
    • 摘要: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为系统了解其库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的环境风险,采集了丹江口水库22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分析其中钒(V)、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砷(As)、铷(Rb)、锶(Sr)、钡(Ba)、铅(Pb)等11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评估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环境危害性.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丹江库区>汉江库区>河道"的特征;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表现为Ba>Sr>Zn>V>Mn>Cu>Pb>As>Cr,而Ni和Rb无明显富集;Cr,As,V和Ni可能来源于天然的地球化学过程,而Zn,Mn,Sr,Cu,Ba,Rb和Pb则受冶金为主的工业影响较大.地累积指数法显示风险主要来源于干流入库、临城区岸带以及丹江库区中心等区域的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元素如Cu,Zn和Sr等导致丹江口水库沉积物的重金属环境风险较低,整体状况较好.
    • 徐良; 陈新跃; 魏薇
    • 摘要: 采集湘江支流涓水下游涓水二桥附近0~80 cm深的河流沉积物为样品,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样品中Cr、Cu、Cd、Pb、Hg、As这6种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运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各重金属造成的危害由强至弱为Pb>As>Cd>Cr>Cu>Hg;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各重金属造成的危害由强至弱为Cd>Hg>As>Pb>Cu>Cr;总体上,2种评价方法都呈现出随着深度的下降,重金属对土壤的危害程度降低的趋势.这对以后涓水流域重金属污染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邱国良; 陈泓霖
    • 摘要: 根据2010—2019年舂陵水衡阳段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为砷(As)>铜(Cu)>镉(Cd)>锌(Zn)>铅(Pb)>锰(Mn)>汞(Hg)>铬(Cr)>钒(V),As为强污染到极强污染,Cu、Cd为强污染,Zn、Pb、Mn为中度污染到强污染,Hg为中度污染,Cr为无污染到中度污染,V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表现为Cd>As>Hg>Cu>Pb>Zn>Mn>Cr>V,Cd和As为极强生态危害程度,Hg为很强生态危害程度,Cu为强生态危害程度,Pb为中等生态危害程度,Zn、Mn、Cr、V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各年度9种重金属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为很强生态危害程度。罗渡镇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略高于入湘江口断面,10年来污染呈不规则波动变化,变化趋势不明显,污染减轻趋势不明显。
    • 卜祝龙; 吕英英
    • 摘要: 为降低采煤塌陷区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情况,提出一种采煤塌陷区周边土壤典型重金属污染监测方法研究.通过三层采样法采集土壤样本,使用ADS光谱仪测定所得样本光谱曲线,并对曲线做去除高光谱包络线、反射率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指标处理,通过光谱曲线特征得出样本中含有Hg、As、Cu、Ni、Cr、Pb、Zn七种典型重金属元素,计算各元素含量完成污染程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符合事实,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胡昱欣; 宋炜; 周瑞静; 金子文; 倪宝峰; 李小朋
    • 摘要: 以某搬迁企业原址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Pb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从多角度对土壤中Pb污染成因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Pb超标点位所占比例为73.56%.从污染水平看,研究区土壤中Pb的单因子指数平均值(PAVG)和地累积指数平均值(IAVG)分别为1.07和1.47,分别属于轻微污染和中等累积水平.垂向污染特征表现为地表以下0~10.0 m深度土壤Pb污染以>6.0~10.0 m污染最重,10.0 m以下逐渐减轻.从土壤Pb污染成因看,大量回填的硫铁矿渣、生产车间和原材料堆存区域的污染渗漏、厂区拆除垃圾以及极强碱性土壤环境是土壤中Pb污染较重的主要原因.从生态风险水平看,研究区土壤中Pb生态风险总体较低,污染较重的土壤生态风险较高.可见,采用多种方法对土壤中Pb污染进行评价和分析,其结果一致性较好,可靠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