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在生态风险

潜在生态风险

潜在生态风险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8264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开发与管理、生态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等;潜在生态风险的相关文献由137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建华、陈肖胤、于瑞莲等。

潜在生态风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0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264 占比:99.61%

总计:88608篇

潜在生态风险—发文趋势图

潜在生态风险

-研究学者

  • 马建华
  • 陈肖胤
  • 于瑞莲
  • 刘天骄
  • 刘洁
  • 吴晓霞
  • 孙庆业
  • 张勇
  • 张华
  • 张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勇; 单雅洁; 程浩; 吴旭雨; 钱佳宁; 冯家成; 徐鸿; 李娜; 楼睿焘
    • 摘要: 以南京市南河为研究对象,采集4个断面的沉积物柱状样(0~120 cm)分析其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及重金属(Cr、Ni、Cu、As、Cd、Hg、Pb和Zn)的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黑臭河道底泥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河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呈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北部河段TN、TP和OM的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深度方向上,TN和TP均随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在40~80 cm深度处含量最高。南河的南部和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其中南部的Ni、Cd和Pb及北部的Cu、Hg和Zn的含量均为中部的2倍以上;深度方向上,除Hg和Zn外,各重金属含量在60 cm以内呈现随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各断面Hg和Cd均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其次是Ni和Zn,而As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Cu与TP、TN和OM呈极显著相关,Ni和Cr呈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Zn呈显著正相关,Cd、Pb、As和Zn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南河底泥重金属及营养元素污染较严重,且存在复合污染的趋势。
    • 姚雪丹; 王俊; 王玉苗; 付建红; 徐彤
    • 摘要: 为解析乌鲁木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乌鲁木齐某工业园区土样中4种重金属污染物(Cr、Pb、Cu和Zn)进行分析评测。发现该区域土样中Cr、Pb和Zn的含量均小于国家二级标准,均处于较轻微的生态危害,主要超标元素为Cu,有33.33%点位超标率。从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等可知,Cu具有最高的污染水平,污染指数为Cu>Pb>Zn>Cr。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发现该区域为低等生态风险水平,指数均值为37.68。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发现,Cu、Pb、Zn之间可能污染来源相似,且可能与周围的工业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次也受到一定的自然地质背景因素的影响。
    • 杨俊; 王祖辉; 李昂; 胡泊
    • 摘要: 【目的】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26个重点湖泊中水质劣于Ⅳ类标准的湖泊有16个。研究武汉乌金港底泥中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分析确定合适的清淤深度,对该区域类似的小微水体污染防治及环保清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乌金港为例,通过2组实验分析乌金港底泥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①对乌金港3个点位0~60 cm深度的底泥进行分层采样,分析6种重金属(铜、汞、砷、铅、镉、镍)的分布规律,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价。②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3个点位污染层(0~15 cm)、过渡层(15~30 cm)和正常层(30~50 cm)底泥中磷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解析实验分析底泥中可溶性活性磷与总磷的释放规律。【结果】乌金港底泥重金属污染特性:重金属质量分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0~50 cm重金属质量分数趋于稳定,50 cm深度以下重金属质量分数接近土壤背景值或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地累积指数(I_(geo))分析可知: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多处于轻度-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小于40,风险较低。乌金港底泥中磷的污染特性:污染层、过渡层、正常层总磷质量分数呈现显著的递减规律;污染层和过渡层释放的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与总磷质量分数高于原上覆水,正常层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释放的可溶性活性磷与总磷均最低。【结论】乌金港底泥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污染层和过渡层,铜和铅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但处于低生态风险。为了更好地清除内源污染,综合分析底泥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确定小微水体乌金港最优清淤深度为40 cm。
    • 张国涵; 苏涛; 杨耀雷; 夏万永; 陈瑞娟; 刘云; 张俊华
    • 摘要: 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2014—2019年昆明市主城区5条主要河道底泥中As、Pb、Cd、Cr、Cu、Zn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污染负荷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5条河道底泥重金属的CF_(i)平均值范围为1.68~52.36,7项指标对污染的贡献程度大小为:Cd>Hg>Zn>Cu>Pb>As>Cr;5条河道的PLI值范围为3.02~18.88,污染等级均为“极强污染”,污染负荷大小顺序为:运粮河>船房河>新河>大清河>盘龙江。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5条河道中运粮河和船房河重金属累积程度远高于其它3条河道,各指标总体污染顺序为:Hg>Cd>Zn>Cu>Pb>Cr>As。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5条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平均值范围为3.36~1570.64,重金属危害程度顺序为:Cd>Hg>Cu>Pb>As>Zn>C_(r)^(i)RI值范围为1074.61~9157.91,5条河道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为“很强”;按照风险程度排列为:运粮河>船房河>大清河>新河>盘龙江。
    • 韩继博; 张晟瑀; 周昊; 田宇; 冯立民
    • 摘要: 以中国北方某湖泊(以下称A湖)为例,开展了底泥中氮磷污染及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探讨多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并分析底泥中氮磷元素向上覆水迁移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选取A湖中心区域的10个底泥监测点位数据,对其总氮、总磷及重金属(Pb、Cr、As、Cd、Ni)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总氮污染,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总磷污染,SEM/AVS比值法、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0个底泥监测点位的有机氮指数介于0.0037~0.1116之间,平均值为0.0674,总氮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磷污染指数介于0.86~1.64之间,平均值为1.24,总磷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底泥中氮磷元素较为丰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较大;SEM/AVS值均<1,地累积指数值均<0,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150,SEM/AVS比值法与地累积指数法显示无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最低级。
    • 侯雪燕; 唐永洪
    • 摘要: 以泸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陆域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以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泸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陆域7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价。成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G05号、S02号、S04号、W08号、W05号点位周围相关区域为Cd元素轻微污染,其余点位区域均属于清洁水平;G05号、S02号、W04号、W05号、W08号、W10号点位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属于尚清洁水平,但已属于警戒状态,S04号点位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属于轻度污染,而其余点位区域均属于清洁水平;研究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金属镉、汞元素污染,最明显致险因子是重金属元素镉,其次是汞,而其他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小。
    • 杨帆; 袁隆湖; 黎一夫; 何丹丹; 刘旭冉; 王冬波
    • 摘要: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湖南省内的湘、资、沅、澧以及洞庭湖5个主要水系共采集了75个位点的底泥样品,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Mn、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87、7.59、78.09、70.69、1182.60、85.64 mg/kg和482.44 mg/kg。湘江和洞庭湖的污染相对严重,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资江、沅江和澧水;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种重金属具有相同污染来源;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Cd为重污染水平,Zn为中度污染,Cu、Mn和Pb均为轻度污染,而As和Cr污染程度为清洁;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除Cr为轻度污染外,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其他6种重金属污染均为重污染级别;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总体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级别,各水系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洞庭湖>资江>湘江>澧水>沅江,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级别为很强,其他重金属元素都属于轻微级别。
    • 庞国涛; 阎琨; 李伟
    • 摘要: 为了解防城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系统采集了19件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检测了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均符合政府制定的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不同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排序为Hg>Cu>Cd>As>Pb>Cr>Zn,除Hg外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综合潜在风险评价指数显示除F17和F19站位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高外,其他站位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中或低,其中Hg是潜在风险的主要控制元素。地质累积指数评价表明企沙半岛南部区域存在轻微的Cu、Hg污染,且这2种元素含量在部分站位处于阈值效应含量和可能效应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概率引发毒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显示,Pb、Cr和As主要受陆源输入沉积的影响;Cu和Zn主要来自船体防腐涂料和工业污水;Cd和Hg的来源相对多元,既有陆源河流汇入,也有来自电镀、石油燃烧、生活工业污水和海水养殖的影响。
    • 孙志佳; 李保飞; 陈玉海; 袁庆政; 闫兴国; 赵明杰
    • 摘要: 为探明湛江市东北部地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保证土壤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采集189个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了其中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富集程度、污染等级,预测其生态风险,并初步探讨了Cd、Hg的来源。结果表明:湛江市东北部地区农用地表层土壤Cd、Hg、As、Pb、Cr、Cu、Ni、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0、0.15、3.51、18.12、32.13、13.94、8.08、31.65 mg/kg,Cd和Hg存在明显的富集,均值分别为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3.57和1.96倍,As、Pb、Cr、Cu、Ni、Zn平均值低于广东省背景值。13.23%的样品Cd元素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存在生态风险。区内农用地土壤样品未受污染的占93.12%,其中安全等级的样品占82.54%,轻污染和中污染分别占6.35%和0.53%。不同类型农用地的综合污染风险差异较大,旱地综合污染风险最低,果园最高,从低到高整体排序为:旱地、水浇地、乔木林地、水田、果园。整个研究区农用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以轻微和中等为主,共占样品总数的87.83%,有12.17%的样品风险等级为强或很强,元素Cd和Hg贡献较高。初步分析土壤Cd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有机肥的过量施用,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
    • 许泰; 鄂崇毅
    • 摘要: 高原高寒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以青海省木里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矿坑周边土壤和矿坑外围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草甸土壤样品共计54个,分析各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差异并不明显,仅Zn、Cd、Pb、Cr和Hg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矿区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总体表现为P_(Pb)>P_(Hg)=P_(Cr)>P_(Cd)>P_(Zn)>P_(Cu)>P_(Ni)>P_(As),在清洁安全范围内。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0.55-2.52,平均值为1.39,属于轻度污染,局部处于清洁、警戒线和中度状态。所有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平均值均为负值,污染级别为0级。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Hg>Cd>As>Pb>Cu>Ni>Cr>Zn,综合潜在风险生态指数平均值为110.38,以轻微风险为主。矿区周边土壤中Cu与Cr、Pb、Cd、Zn,Cr与Zn、Cd、Pb、Ni,Zn与Cd之间相关性显著,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依存,具有相对专一的来源。总体来看,除了局部有轻度污染的迹象,矿区周边土壤并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Hg和As对露天开采、矸石堆积等人类活动表现敏感,在后期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治理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