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9431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第六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等;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其荣、薛泉宏、万淑婉等。

土壤微生物区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4319 占比:99.97%

总计:494448篇

土壤微生物区系—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区系

-研究学者

  • 沈其荣
  • 薛泉宏
  • 万淑婉
  • 谭中文
  • 郑超
  • 刘月廉
  • 孟平红
  • 康萍芝
  • 张建丽
  • 李桂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庆伟
    • 摘要: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教授团队在利用生物有机肥调控土壤菌群、防控植物土传枯萎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Microbiome》上。该成果揭示了生物有机肥携带的“将军型”功能微生物不仅可以独自抑制病原真菌,降低其生存能力;同时还能够重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激发土著有益菌群,并与其协同增强抑病能力。
    • 张贾宇; 佘婷; 鄂晓伟; 唐罗忠; 田野
    • 摘要: 为了探讨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杨树(Populus spp.)人工幼林阶段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林下设计了林下植被物种数量递增的3种处理,即清除林下植被(无林下植物)、保留单一林下植物(一种林下植物)和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多种林下植物),于处理1年后采样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基于Biolog-ECO微平板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以及与土壤碳、氮转化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差异,以期从土壤养分转化和供应的角度为科学管理人工林林下植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处理对8月份0-5 cm 土层的土壤MBC、MBN含量以及酶活性有较大影响.与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相比,保留单一林下植物处理8月份0-5 cm 土层的土壤MBC、MBN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芳基酰胺酶活性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7.91%、54.48%、14.74%、32.53%和6.20%,而保留物种丰富度高的自然林下植被处理林地土壤的上述指标进一步分别增加了 4.88%、14.93%、9.22%、13.63%和12.86%.此外,林下植被处理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8月份0-5 cm 土层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随着林下植被物种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包括部分糖类、氨基酸类和酯类,与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相比,保留单一林下植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提高了对上述几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同时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和有机酸类碳源的利用种类范围明显扩大,而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的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基本上可以全面有效利用.因此,保留林下植被,特别是提高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分解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土壤的物质转化和养分循环功能.
    • 沈建平; 舒勤静; 李小龙; 张明宇; 李红丽; 王岩
    • 摘要: 文章采用16S/18S rDNA基因测序研究了烟稻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而探讨烟稻轮作对防控烟叶青枯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后绿弯菌门(Chi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21.5%、94.8%和80.4%,Sobs、Shan-non、Chao指数分别增加了13.3%、4.0%和15.5%,土壤中青枯病病原菌数量显著降低.植烟后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青枯病病原菌含量增多,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与土壤碳氮循环相关的功能菌显著降低.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烟稻轮作与烟草连作相比,烟叶青枯病发病率平均降低了41.7%.
    • 艾丽菲热; 王祥; 陈雪; 郑伟; 简大为; 朱亚琼
    • 摘要: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新疆昭苏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生长季的补播草地(RG)、豆禾混播草地(LG)、围封天然草地(NG)和农田(CR)土壤表层(0~10 cm)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它们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土层均为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0~5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大于5~10 cm土层.与天然草地相比,农田放线菌比例增加,真菌比例下降,豆禾混播草地真菌比例增加.0~5 cm土层MBC和MBN值大于5~10 cm土层.与天然草地相比,农田的MBC和MBN降低,且7月初与7月末0~5 cm土层的MBN有跃升现象;豆禾混播草地4月、5月的MBN和8月的MBC和MBN波动较大.0~5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大于5~10 cm土层.与天然草地相比,豆禾混播草地和补播草地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相差较小,而农田的蛋白酶和脲酶活性较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由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可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可导致细菌数量、MBN、蛋白酶和脲酶活性改变;脲酶活性还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真菌数量.退化草地围封可使土壤恢复到较高生态功能水平,进行重建或补播后,土壤维持功能较好或生态功能活跃度较高,而垦殖成农田则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显著改变,其维持的土壤生态功能水平也显著下降.
    • 康萍芝; 田生虎; 吴晓燕; 白小军; 杜玉宁; 张治科
    • 摘要: 采用高温密封土壤熏蒸法研究了棉隆熏蒸剂不同用量(20、30、40 kg/667 m2)对设施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效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 表明,棉隆熏蒸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十分明显,尖孢镰刀菌可培养数量几乎为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大大减少;随着棉隆剂量的增加,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越强,土壤熏蒸适宜的棉隆剂量为30~40 kg/667 m2;棉隆熏蒸土壤结合施用生物有机肥后,细菌数量恢复最快,放线菌次之,真菌第三,尖孢镰刀菌数量最低;棉隆熏蒸处理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85.2%~100.0%,兼防根结线虫病最佳防效达93.8%以上,增产效果达18.51%,且对黄瓜植株具促生长作用,可至少连续种植4茬黄瓜,土壤微生态环境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能够解除设施蔬菜连作障碍.
    • 李荣田; 郭宗珊; 高士童; 高祎; 刘长华
    • 摘要: 研究了种植转Bt基因早粳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区系结构的影响,为转基因水稻环境释放及评估其生态风险提供依据.以田间种植的转Bt基因早粳稻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根际及行间土壤为试材,用平板计数法测得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丰度等数据.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田间根际及行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及丰度等性状,在转Bt基因早粳稻HD1、HD2等品系及其受体品种间或HD3、HD4等品系及其受体水稻间均未见显著不同.寒地转Bt基因早粳稻田间土壤微生物区系状态与普通水稻相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区系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 房彦飞; 徐文修; 符小文; 张永杰; 杜孝敬; 张娜; 安崇霄
    • 摘要: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两年大豆平均增产23.59%,并有利于改良后茬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本研究结果为周年轮作模式下后茬大豆合理施氮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正洋; 王若斐; 乔策策; 张楠; 沈宗专; 李荣; 沈其荣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有机肥(OF)和木霉生物有机肥处理(BIO)对不同季白菜-甘蓝轮作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解析生物有机肥提高白菜和甘蓝产量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机制,为白菜-甘蓝轮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连续2季在白菜-甘蓝轮作体系下分别施用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比较不同肥料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季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与OF处理相比,BIO处理显著增加白菜和甘蓝的产量,第1季和第2季增幅分别为4.25%和8.85%。此外,BIO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电导率(EC值)、速效钾与速效磷含量。除第2季的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外,BIO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OF处理;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OF和BIO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且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微生物贵州木霉NJAU4742(Trichoderma guizhouense NJAU474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BIO处理的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Bhargavaea属、木霉属(Trichoderma)和红酵母属(Rhodotoru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OF处理,且其相对丰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加白菜和甘蓝的产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添加的功能菌和激发的关键微生物与产量增加相关。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能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并提高白菜-甘蓝轮作体系产量。
    • 刘晓丹; 戚秀秀; 宋晓爽; 窦彩霞; 王转; 熊伟东; 姜瑛; 韩燕来
    • 摘要: 为了探究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及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不施化肥氮)、T2(单施化肥氮)、T3(牛粪替代50%化肥氮)、T4(秸秆替代50%化肥氮)、T5(牛粪替代50%化肥氮+腐熟剂)、T6(秸秆替代50%化肥氮+腐熟剂),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活性及其区系组成.结果表明:在小麦成熟期,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增加最大,其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分别显著提高13.20%、12.98%;T3处理使土壤呼吸强度提高37.14%,且差异显著;T5处理对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96.23%、47.67%;T4处理使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提高了27.89%;T3处理使小麦产量显著提高8.06%.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活性以及优化微生物区系组成,多数呈现显著正相关.无论从对土壤微生物量、活性以及优化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方面还是对小麦产量提高方面,均以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肥氮处理为最佳.
    • 王成己; 郭学清; 曾文龙; 陈庆河; 唐莉娜; 黄毅斌
    • 摘要: 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分布广、危害重、毁灭性强,是热带、亚热带烟区的主要病害.生物质炭是生物质材料在厌氧高温条件下热裂解产生的高度芳香化的富碳物质,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对改善烟田土壤环境具有较大潜力,是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长效途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了农业、化学及生物等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研究现状,认为单一的农业、化学或生物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效果均不理想,农药或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植株、牲畜及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可消除单一措施带来的短板效应.文章提出利用生物质炭定向调控烟田根际微生物、重建健康根际生态系统、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途径:(1)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提升土壤肥力;(3)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4)提高土壤酶活性.生物质炭通过调控土壤生境来改善烟草农艺性状,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发生,同时促进烟草碳氮代谢,有效调控烟叶化学品质.生物质炭的农业应用可为全面解决烟草连作障碍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