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Q热

Q热

Q热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225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248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生物技术通讯、疾病监测、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国际热带病暨第三次全国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四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学术讨论会等;Q热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吴道洪、李华玉等。

Q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2482 占比:99.95%

总计:222588篇

Q热—发文趋势图

Q热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吴道洪
  • 李华玉
  • 王伟
  • 张伟
  • 张磊
  • 王涛
  • 王磊
  • 陈水渺
  • 肖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娟; 刘翩; 邱菊; 王开金
    • 摘要: Q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其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体内,引起急性Q热,严重急性Q热可出现肺炎、肝炎或心肌炎并发症。部分患者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Q热。慢性Q热为贝氏柯克斯体在机体局部持续感染,常需要外科手术及数年抗感染治疗,其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及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追其原因是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延误治疗所致。本文旨在报告1例Q热肺炎的诊治和体会,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
    • 孙洁
    • 摘要: 羊Q热属于人畜共患病,该病在国内已经出现数十年,其危害并未吸引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羊感染Q热的原因、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让广大养殖户和其他从业人员增强对Q热的了解,积极做好对该病的防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李春喜; 徐健辉; 董航明; 罗网
    • 摘要: Q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临床表现可引起肺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但合并横纹肌溶解病例相对少见。贝纳柯克斯体感染诊断相对困难,而高通量测序,包括纳米孔三代测序(ONT)在内,可作为诊断Q热较为敏感的检测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Q热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经ONT检测确诊为急性Q热合并横纹肌溶解的病例,该病例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 李爱; 吴红卫
    • 摘要: 目的回顾临床1例贝纳柯克斯体感染伴脓肿患者的诊治过程,提高对贝纳柯克斯体的认识,希望引起临床的重视。方法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用药分析,并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该患者脓肿范围明显缩小,临床药师在该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贝纳柯克斯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广泛且不典型,部分患者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感染,其药物治疗时间较长,需要临床医师对该病原体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临床药师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实施用药教育及药学监护,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 洪汝丹; 刘思彤; 贺琪楠; 罗云燕; 朱俊洁; 艾志琼; 尹家祥
    • 摘要: 目的调查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组以云南省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为采样点,使用夹夜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捕获野外鼠形动物,收集到2524份肝脾样本。采用巢氏PCR方法对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Com 1基因的保守片段进行扩增。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疫源地、海拔梯度、生境、季节、性别间Cb在野外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524份样本,Cb阳性23份,阳性率为0.91%。检出Cb的鼠形动物包括齐氏姬鼠、中华姬鼠、黄胸鼠、社鼠、锡金小鼠、大绒鼠、臭鼩鼱和毛猬。不同生境、性别间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无差异(χ^(2)_(生境)=6.514,χ^(2)_(性别)=0.076,P>0.05);季节间Cb阳性率春季(2.44%)高于秋季(0.37%)(χ^(2)=11.550,P<0.008);剑川鼠疫疫源地Cb阳性率(1.46%)高于玉龙鼠疫疫源地(0.34%)(χ^(2)=6.121,P<0.017);剑川鼠疫疫源地海拔2450 m以上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4.64%)高于2450m以下(0.13%)(χ^(2)=28.504,P<0.001)。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 Com1序列和Genbank相关参考序列高度同源。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较低,但野外鼠形动物Cb感染广泛,Cb Com 1基因片段在野外鼠形动物中呈现出高度保守的流行与分布。
    • 张培培; 王毓秀; 孙翔翔
    • 摘要: Q热是由伯氏柯克斯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本文根据Q热病原特征和流行特点,归纳、分析其传播影响因素,以期为Q热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伯氏柯克斯体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多在人或动物细胞质的特殊囊泡内繁殖.Q热宿主谱广泛,其中家养反刍动物是人类Q热的主要传染源.反刍动物感染后既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尿液、乳汁和粪便等排出病原,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给人类.蜱虫是动物间最重要的Q热传播媒介,可通过吸血传播.Q热几乎遍布全世界,但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Q热流行受气候因素影响,温暖多风的春季是流行高发期.目前,抗生素治疗、卫生消毒和疫苗接种是预防Q热的有效手段.Q热分布广泛、感染性强,可继发多种动物及人类疾病,因此对其防控必须引起重视,应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效药物研发,建立起有效的防控体系.
    • 纪洪艳; 王国平; 郭切; 周长凯; 张传洲; 杨雪; 梁瑜
    • 摘要: Q热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为贝纳特柯克斯体,其存在临床诊断困难且治疗疗程长的问题,目前血清学抗体滴度检测仍是Q热心内膜炎主要诊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协助确诊病例,但在如何精确治疗时间,评价治疗效果方面仍存在困惑,期待更多证据为这类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 冯淑萍; 张培培; 李春英; 姚玲; 孙淑芳; 孙翔翔
    • 摘要: 为了解Q热在广西部分地区牛群、羊群中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采集自广西4个地市的679份血清和247份其他样品[120份阴道拭子+33份奶样+94份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广西4个地市牛血清、羊血清的Q热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7% 和20.14%;组织样品的病原核酸阳性率平均为7.28%.说明广西4个地市牛羊中存在不同程度的Q热感染,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更完善的人兽共患病防控体系.
    • 赵锐; 许德荣; 张伟
    • 摘要: cqvip:Q热(query fever)是一种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家养反刍动物,传播媒介主要为蜱虫。该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慢性和亚临床等表现。急性型患者多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重症病患常伴发肺炎、肉芽肿性肝炎、心脏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若治疗不及时,约5%的急性患者可转为慢性Q热,可表现为心内膜炎或存在持续性感染病灶,治愈难度增大[1]。Q热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大多数国家均有关于Q热的病例报道。1950年,我国报道了首例Q热病例[2]。截止目前,经血清学和临床病例证实存在Q热病例的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广东、广西、海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21个省、市、自治区[3]。
    • 吴嘉文; 赵倩倩; 马继军; 刘晓雪; 李崇巍
    • 摘要: 本例患儿被蜱叮咬2周后出现高热、畏寒、皮疹、乏力、食欲及体质量下降和肝损伤,Q热立克次体抗体阳性,诊断为急性Q热,口服四环素痊愈.Q热并非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而易被漏诊、误诊,国内报道的儿童病例较少,应对临床疑似或有流行病学暴露史的患儿开展相关病原学检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