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QT离散度

QT离散度

QT离散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8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48640篇;相关期刊573种,包括中国综合临床、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八次中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等;QT离散度的相关文献由4819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张琴、陈晓婕等。

QT离散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8 占比:1.50%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8640 占比:98.49%

总计:150923篇

QT离散度—发文趋势图

QT离散度

-研究学者

  • 张琴
  • 陈晓婕
  • 唐文红
  • 黄颖
  • 杨苏萍
  • 吾柏铭
  • 何秉贤
  • 刘凡
  • 崔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迎春; 韩凌; 孙兵兵; 尹宁伟; 赵智琛; 连鸿凯; 王东伟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常驻居民调查研究,明确长期习练太极拳对静息心率及其他心电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团队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对陈家沟常驻居民进行入户登记调查,共有1937人参与这项研究,并统一组织于当地县医院体检。应用倾向性评分法纳入从未练拳及长期坚持练拳居民(心电资料完整),比较两组居民间静息心率、PR间期、QRS间期及QT离散度情况,明确长期习练太极拳对其影响。并进一步根据纳入居民的年龄段,分为青年组(18~35岁)、中年组(36~59岁)及老年组(60岁以上),观察习练太极拳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静息心率及心电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1例居民,其中从未练拳组282例;坚持练拳组27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合并心血管相关疾病、体质指数(BMI)等基线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与从未习练太极拳相比,坚持习练太极拳组中平均静息心率、QRS间期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纳入的居民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组后,结果发现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坚持习练太极拳的居民静息心率及QRS间期均显著改善;青年组及中年组中坚持练拳组居民的QTcd也显著改善,但在老年组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间期在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均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静息心率及心电活动产生影响,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获益,可能作为一种良性应激刺激改善QT离散度
    • 楼玉美; 葛晓颖; 郑哲岚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肌钙蛋白I(CTnI)与QT离散度(QTd)、左室长轴应变(G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入住宁波市某公立三甲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PCI前后患者肌钙蛋白I(术前1 d及术后24 h)、QTd及GLS(均为术前及术后4个周)。根据PCI术后CTnI数值,分为两组:CTnI(+)组(n=26)及CTnI(-)组(n=104)。同时测定PCI前、后两组的QTd、GLS,分析两组PCI前后QTd、GLS的变化。结果CTnI(+)组手术前后QTd分别为(52.3±16.2)ms和(46.1±12.5)m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组手术前后的QTd分别为(53.5±15.9)ms和(41.3±12.9)m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组PCI术前、后GLS分别为(-18.42±2.21)%和(-20.37±2.67)%,CTnI(-)组PCI术前、后GLS分别为(-19.38±2.88)%和(-22.21±2.63)%,PCI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现CTnI阳性者,其QTd缩短幅度变小,GLS改善幅度较小,表明其存在亚临床心功能受损,提示可能增加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 王晨光; 苏海霞; 王春燕
    •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氧化应激与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1.5%七氟烷(Q1组)、2.5%七氟烷(Q2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的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七氟烷达到设定浓度后15 min(T_(1))、30 min(T_(2))、45 min(T_(3))、拔管后(T_(4))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镇静深度,均使用12导联心电图(ECG)记录测量QT间期(QT)、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QTcB)、Fridericia公式校正QT间期(QTcF)、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刻QT、QTcB、QTcF、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Q2组与对照组T_(2)、T_(3)时刻相比MA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F=3.98;P<0.05);Q2组与对照组T_(1)、T_(2)时刻比HR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1,F=4.267;P<0.05)。Q2组T_(2)、T_(3)时刻MAP均下降,T_(1)、T_(2)时刻HR均减慢,与其他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69,F=8.302;P<0.05);Q1组、Q2组和对照组T_(2)、T_(3)时刻BIS均降低,与其他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68,F=8.302,F=8.119;P<0.05)。T_(1)、T_(2)时刻Q2组QT、QTcB及QTcF均延长,与T_(0)时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36,F=2.641,F=14.012;P<0.05)。T_(1)、T_(2)时刻Q2组QT、QTcB及QTcF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T1)=51.421,F=3.780,F=12.842;F_(T2)=26.502,F=2.845,F=9.532;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2.5%七氟烷维持对QT及其相关指标明显延长,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
    • 张海燕; 许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肥厚型心肌病(HCM)心室复极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46例HCM患儿为HCM组,同时选择同期同院健康体检66例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两组QT间期(QT)、校正后QT间期(QTc)、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末间期(Tp-Te)、校正后Tp-Te(Tp-Tec)等相关指标。结果HCM患儿QTc、QTcd、Tp-Te、Tp-Tec及Tp-Te/Q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98、5.710、6.504、6.255、2.107,P<0.05);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14例HCM患儿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32例患儿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H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p-Te、Tp-Tec及Tp-Te/QT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90、3.384、2.566,P<0.05);27例HCM患儿接受2个月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显示用药后QTcd、Tp-Te、Tp-Tec及Tp-Te/QT均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44、2.726、2.339、2.089,P<0.05)。结论HCM患者存在心室复极功能的明显异常,尤其Tp-Te等反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简单、无创、有效评估HCM患者危险度及疗效的重要指标。
    • 王新亮
    • 摘要: 目的探究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CHD-A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118例CHD-AP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QT离散度、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1%)较对照组(81.36%)高(P0.05)。结论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HD-AP,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QT离散度、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 曹俊达; 王浩成; 何华斌; 刘海龙; 陈玲; 王琦
    • 摘要: 目的探索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80例完成冠脉造影和24H动态心电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轻度狭窄组60例(冠脉管径狭窄75%)。三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进行围术期处理。观察三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24H动态心电图中的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SDNN、SDNN Index、r MSSD、pNN50、三角指数、HF、LF、VLF)及QT离散度相关指标(平均QT、平均QTc、QTd、QTcd)。结果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中的SDNN、SDNN Index、三角指数、LF,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正常/轻度狭窄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的SDNN、三角指数、LF较中度狭窄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QT离散度相关指标中平均QT、平均QTc、QTd、QTcd,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正常/轻度狭窄组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较中度狭窄组也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QTd、QTcd中度狭窄组较冠脉正常/轻度狭窄组也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及QTd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反应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有很好的临床预测价值,且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杨菲; 李汉丽; 李易
    •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T_(p)-T_(e))间期、T_(p)-T_(e)/QT比值、心率变异性(HRV)水平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8例CHD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34例、中度组40例和重度组24例,选择同期来我院检查的非CHD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CHD心绞痛患者均经PCI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PCI手术前后的QTd、T_(p)-T_(e)间期、T_(p)-T_(e)/QT比值、HRV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心电指标与术前心肌酶谱指标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的cTnI、CK-MB、QTd、T_(p)-T_(e)间期以及T_(p)-T_(e)/QT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的cTnI、CK-MB、QTd、T_(p)-T_(e)间期以及T_(p)-T_(e)/QT比值虽然明显低于其术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的HRV各参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研究组患者的HRV各参数水平虽然明显高于其术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的QTd、T_(p)-T_(e)间期、T_(p)-T_(e)/QT比值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HRV各参数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QTd、T_(p)-T_(e)间期、T_(p)-T_(e)/QT比值与cTnI、CK-MB水平、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HRV各参数与cTnI、CK-MB水平、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CHD心绞痛患者的心肌酶谱、QTd、T_(p)-T_(e)间期、T_(p)-T_(e)/QT比值及HRV各参数水平均出现异常,CHD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的各心电指标与患者术前心肌损伤、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均相关。
    • 毛淑慧
    • 摘要: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阿替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VA)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柘城中医院接收的80例V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接受门冬氨酸钾镁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检测并比较两组24 h心电图指标(室性早搏、短阵室速)、QT离散度[最长QT间期(QT_(max))、最短QT间期(QT_(min))、QT离散度(QTd)]及心功能情况;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阿替洛尔治疗VA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VA患者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次数,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 闵哲; 王小妤; 尹晶波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与心电图检查在新生儿窒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窒息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0例与重度组32例,另取同期72名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三组均行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与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血清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新生儿窒息程度越严重,LDH、CK、CK-MB和AST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轻度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5.00%,高于轻度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QT-离散度可预测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新生儿窒息程度越轻则心肌损害越小、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低。
    • 闵哲; 王小妤; 尹晶波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与心电图检查在新生儿窒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窒息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0例与重度组32例,另取同期72名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三组均行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与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血清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新生儿窒息程度越严重,LDH、CK、CK-MB和AST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轻度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5.00%,高于轻度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QT-离散度可预测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新生儿窒息程度越轻则心肌损害越小、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