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路内固定术

后路内固定术

后路内固定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42166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黑龙江科学、大家健康(中旬版)、健康必读(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一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技术研讨会暨2014年海南省医学会骨科学术年会、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2006年骨科新进展研讨会等;后路内固定术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其、伍志勇、何斌等。

后路内固定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2166 占比:99.99%

总计:642237篇

后路内固定术—发文趋势图

后路内固定术

-研究学者

  • 张宏其
  • 伍志勇
  • 何斌
  • 冯凯明
  • 刘玉儿
  • 吕红
  • 吴建煌
  • 周冰
  • 崔小艳
  • 杨松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维明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4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电脑排序,来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均为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观察组均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观察组中患者手术时间显著比对照组长(P<0.05),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不同分型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陈晓燕
    •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按照抛硬币随机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DVT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马洪征
    • 摘要: 目的:评估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于我院就诊的95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成前路组、后路组,予以常规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后路组术后1周Cobb角及前缘高度均优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后路内固定术可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重建脊柱原有高度及结构.
    • 郭宝侠
    • 摘要: 目的 研究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实施手术配合护理干预的手术护理价值及术后VAS评分.方法 方便选择92例该院所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患者2016年8月—2019年8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46例.其中参照组护理措施为常规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护理,实验组干预方法 为手术配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长(84.15±7.53)min、出血量(121.36±11.28)mL、引流量(60.39±5.64)mL、术后VAS分(1.37±0.32)分;参照组分别为(99.86±9.91)min、(152.55±14.63)mL、(94.37±9.06)mL、(2.08±0.68)分(t=8.561、11.451、21.595、6.407,P<0.05),实验组出血量、引流量、术后VAS分低于参照组,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长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切口裂开1例,占比2.17%;术后切口感染1例,占比2.17%;术后切口渗血1例,占比2.17%.实验组术后总并发症3例,占比6.52%.参照组术后切口裂开4例,占比8.70%;术后切口感染3例,占比6.52%;术后肺部感染3例,占比6.52%;术后切口渗血3例,占比6.52%.实验组术后总并发症13例,占比28.26%.实验组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6.52%)低于参照组(28.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06<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患者通过手术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术后疼痛感与术中创伤,进而避免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
    • 李洪伟; 李鹤; 赵鹏飞
    •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72例,应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社会、躯体、环境、心理、综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LIANG Kali; HE Qizhou; DAI Guidong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后路手术路径的国人正常C2、C3椎弓根内倾角的范围.方法 搜集我院成人正常颈椎CT影像资料120例,依照临床后路内固定手术常用路径在工作站通过MPR法对原始薄层数据进行相应后测量:最佳进钉路线、最佳进钉点、最佳内倾角、最大内倾角、最小内倾角.将测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椎弓根之间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侧不同椎体间的差异.结果 对C2,其右侧最佳内倾角度为30.12°±8.35°,内倾角的范围是21.91°±9.15°~38.17°±7.92°:左侧最佳内倾角度为30.08°±8.61°,内倾角的范围是23.00°±9.76°~38.47°±7.45°.C2左右两侧内倾角的无明显差异(P>0.05).对C3,其右侧最佳内倾角度为45.71°±5.40°,内倾角的范围为38.69°±6.15°~51.52°±5.03°;左侧最佳内倾角度为48.35°±5.56°,内倾角的范围为43.34°±5.56°~53.84°±5.06°.C3左右内倾角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使用MSCT能准确测量出C2、C3椎弓根内倾角范围.本研究将为颈椎椎弓根后路钉道内固定术时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数据,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 罗荣森; 曹正霖; 禤天航; 付忠泉; 陆伟豪
    • 摘要: 寰枢椎脱位或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鉴于寰枢椎特殊的解剖结构,正确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的安全及保留颈椎活动功能至关重要.寰枢椎固定可采用前、侧或后方入路,后路内固定技术因具有手术适应证广、生物力学稳定性优越、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本文就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任鹏; 国丹
    •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该4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患者,设定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式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设定观察组接受后路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性出血水平 、内固定所需时间及出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3.91%),(P<0.05).结论:临床对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创伤性出血,减少内固定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