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418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南亚研究季刊、琴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等;《吉檀迦利》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尹锡南、刘燕、唐宏伟等。
《吉檀迦利》
-研究学者
- 尹锡南
- 刘燕
- 唐宏伟
- 张德福
- 曾琼
- 李晶
- 杨玉珍
- 欧东明
- 泰戈尔
- 熊南雁
- 石秀峰
- 蒋红霞
- 鲁先圣
- Carol
- Chris
- Rabindranath Tagore
- Zeng Qiong
- 万坤焱
- 业余农夫
- 五燕
- 余焰(摘编)
- 佚名
- 光玲玲
- 冰心(译)
- 凌孟华12
- 刘劲予
- 刘士林
- 刘家嘉
- 刘建
- 刘海清
- 卓玛
- 吴岩
- 吴燕
- 周令飞
- 周思
- 周祎
- 夏学胜
- 姚彦芳
- 孙凤玲
- 孙晋诺
- 安宁
- 小草
- 小齐
- 尼坤
- 岩泉
- 岳志华
- 崔道怡
- 张乃光
- 张林熹
- 张留生
-
-
蒋红霞
-
-
摘要: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推出湖南书香校园阅读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与湖南省内相关出版社联合编纂"四维阅读"丛书,铸湖湘阅读大观。"四维阅读"之《泰戈尔诗选》收录了郑振铎译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冰心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以及白开元译的《采果集》等五部散文诗集。这五部诗集在泰戈尔的五十多部诗集中应该是最富有代表性的。
-
-
蒋红霞
-
-
摘要: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推出湖南书香校园阅读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与湖南省内相关出版社联合编纂"四维阅读"丛书,铸湖湘阅读大观。"四维阅读"之《泰戈尔诗选》收录了郑振铎译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冰心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以及白开元译的《采果集》等五部散文诗集。这五部诗集在泰戈尔的五十多部诗集中应该是最富有代表性的。
-
-
孙晋诺
-
-
摘要:
一、作品导读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泰戈尔从小并没有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他主要靠家庭教育和自学获得学养。他14岁时就发表了长诗《野花》,1882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1913年凭《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奖。泰戈尔诗选的版本非常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泰戈尔诗选》是一部泰戈尔诗歌作品合集,共选择了《诗选》《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1921—1941年诗选》等七部作品。
-
-
周思
-
-
摘要:
一部好的译作使译者与作者的文化心理在作品中的碰撞与磨合.一个严谨的译者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与翻译志向来挑选适合自己的作品,从而重构出翻译佳作.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下,从作者和译者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和对爱的讴歌三个方面研究冰心译本《吉檀迦利》,力求拓宽《吉檀迦利》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
-
-
-
摘要:
年度儿童最近,《时代》周刊第一次进行了“年度儿童”的评选,包括脱口秀明星崔娃在内的评选委员会,先从5000名8到16岁的美国孩子中评出了5名入围者,最终确定15岁的印度裔女孩吉檀迦利·拉奥(Gitanjali Rao)为2020年度最佳儿童。
-
-
-
-
-
潘啊媛
-
-
摘要:
1913年之前泰戈尔在英国的接受对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泰戈尔在英国的接受研究又影响了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接受研究,可以说英国是泰戈尔走向世界的重要跳板.作为一位之前并未被欧洲所熟悉的东方诗人,泰戈尔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并享有崇高荣誉,研究者众说纷纭,"误读"说、"猎奇"说等不绝于耳,笔者从研究史料出发,重点探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在英国的接受研究状况.
-
-
阎雪凝1
-
-
摘要:
第一次读《吉檀迦利》时,只觉一头雾水。作者以大篇长什歌颂的''你''究竟是谁?世间是否果真存在如此大爱?为此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如''泛神论与博爱精神是贯穿于泰戈尔生命的两大主题''(谭立《论泰戈尔散文诗集的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由此可见《吉檀迦利》的歌颂对象实为神,而不是具体的人或物类。泰戈尔则是一名泛神论者,认为神并不独立于自然之外,而自然是神的体现。
-
-
Zeng Qiong;
曾琼
-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英文版的《吉檀迦利》由泰戈尔译自孟加拉语.泰戈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作性的翻译策略,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文化意象的置换、人称的变换以及部分或完全的重写三方面.英译本获得了译入语文学的审美特质,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在文学翻译中,也存在着文化的博弈.英译《吉檀迦利》是印度文化在西方文化压迫下的变形表现,但它的成功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前者对后者的一种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