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
合肥经济圈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5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篇、专利文献75077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开发研究、经济师等;
合肥经济圈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蒋晓岚、吴云等。
合肥经济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077篇
占比:99.92%
总计:75135篇
合肥经济圈
-研究学者
- 徐明
- 蒋晓岚
- 吴云
- 孔令刚
- 徐琴
- 栾敬东
- 王乃举
- 王婷婷
- 罗宣
- 黄翔
- 严清清
- 何祥亮
- 侯明明
- 俞晓
- 储昭斌
- 刘复友
- 刘志迎
- 吴妍妍
- 吴波
- 吴琦
- 吴石英
- 周彬
- 姜栋栋
- 孙家敏
- 孙艳
- 孙贤斌
- 孟红兵
- 屠西伟
- 崔兴文
- 廖薇
- 张严玲
- 张亨明
- 张先锋
- 张子君
- 张成君
- 张晓敏
- 徐婷婷
- 戚姌
- 朱道才
- 李凌妹
- 李松健
- 李锦
- 李静
- 杨春
- 杨秋怡
- 杨苏
- 栾贵勤
- 江胜名
- 汤云云
- 汪克亮
-
-
郑兵
-
-
摘要:
一、工程概述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穿越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发展战略区,润泽皖豫、辐射中原、造福淮河、惠及长江,是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建设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设任务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
-
-
侯明明;
鲍安平
-
-
摘要:
徜徉琅琊古道,静听西涧春潮;感受滁州钟灵毓秀的气质,博古通今的慧识。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滁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正如苍松翠柏,厚植在滁州的山水之间……滁州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下辖两市两区四县,襟江带淮,林壑尤美,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东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
-
-
-
-
摘要:
学校概况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是国有公办全日制告通高等学校,坐落于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的院东历,史文化名城、商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学校紧邻国家4A级风最名胜区琅那山和全国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享。学校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112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一期已建成校园占地面积786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人。
-
-
陈苹苹
-
-
摘要:
经济圈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在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桐城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是实现桐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以平台为基础,以行业交融为路径,突出文化特色.
-
-
-
郑玉莲;
陆林
-
-
摘要:
以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探索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国内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增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减小,但入境旅游是相对差异形成的主导力量;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2)合肥经济圈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核心城市是合肥市;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入境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3)合肥市旅游经济发展速率最快,远高于滁州市和淮南市.(4)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城市GDP增加1亿元、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分别增加2.07亿元、2.04亿元、3.89亿元.
-
-
褚瑞
-
-
摘要:
从产业集群和产业供应链体系发展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发展的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物流运作模式,结合相关知识提出了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物流供应链的优化策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供应链优化应从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和协调机制方面入手.
-
-
戚姌;
潘和平
-
-
摘要:
扩散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区域内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分析了安徽省区域经济扩散效应的差异,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分析了合肥经济圈的扩散效应;通过其三次产业2009年~2014年GDP及其占全省比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的扩散效应;最后分析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的扩散效应,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
王婷婷
-
-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合肥经济圈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园区主要发展指标(货运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GDP总量及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GDP总量,总体上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最后为合肥经济圈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扩大物流需求等.
-
-
王婷婷
-
-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合肥经济圈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园区主要发展指标(货运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GDP总量及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GDP总量,总体上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最后为合肥经济圈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扩大物流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