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工作人员
司法工作人员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2880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法学、法律适用、法律与生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等;司法工作人员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家永、苏哲、高景峰等。
司法工作人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2880篇
占比:99.75%
总计:163286篇
司法工作人员
-研究学者
- 潘家永
- 苏哲
- 高景峰
- 万春
- 张强
- 许江
- 赵炜
- 陈吉佳
- 陈国庆
- 丁俊
- 付兴
- 代亚男
- 何苗苗
- 侯亚辉
- 关福金
- 刘方权
- 卢承德
- 周光权
- 崔荣超
- 张兵
- 张小娟
- 张裕荣
- 徐建新
- 李慧芳
- 李铁静
- 杨金彪
- 梅亚兵
- 童建明
- 赵丽萍
- 赵秉志
- 邱利军
- 韩耀元
- 马济林
- 黄飞龙
- (?)继荣
- Gao Yifei1
- Lu Shiyao2
- Qi Jun(Translated)3
- 丁守鑫
- 丁晓虹
-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课题组
- 乔新生
- 乔梦麟
- 于浩
- 仇逸
- 付国文
- 付立忠
- 代明
- 伍正
- 伍正1
-
-
李五志
-
-
摘要:
司法工作人员奖励与惩戒机制的相关规范文本已大量出台,在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现有的规范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该机制依然存在与行政机关人员管理模式同质化、尚未完全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不足和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进司法工作人员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势在必行。基于此提出建设司法工作人员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名单、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实施标准、优化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措施、形成失信惩戒名单退出机制的建议,以助推司法公信力建设行稳致远。
-
-
常嘉文
-
-
摘要:
在"两反"转隶前,司法机关承担着职务犯罪侦查、起诉、批捕等一系列职能.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规定了监察委是国家监察机关,有对全部公职人员的监督调查权,对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行为侦查和处分的职能.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时代下检察机关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侦查工作的路径选择:(一)进一步加强侦查人员侦查水平,加强侦查队伍建设;(二)构建侦查一体化办案机制,实现上下协同;(三)完善线索收集管理机制;(四)进一步推广与监察委等单位多种协调沟通方式,形成办案工作合力;(五)发展信息化侦查手段,提高侦查部门装备水平.
-
-
侯亚辉
-
-
摘要: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将主动自觉履行刑事执行检察职责,扎实推进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积极参加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着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围绕中心、提高站位,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
-
宗永伟;
王朝恩
-
-
摘要:
近年,周口市川汇区城北街道办事处人大代表联络站坚持与党委同向、与代表同力、与群众同心,积极搭建人大代表履职新平台,改进代表接待方式,探索实施"4+"新模式,全力打造人大代表会客厅,将法官、检察官、律师、司法工作人员纳入代表日常接待选民工作中,凝聚力量、畅通渠道,倾听选民"心里话"、解决选民"忧心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架起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连心桥"。
-
-
霍炎豪
-
-
摘要:
民事枉法裁判罪是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罪名,是检察机关可以直接立案侦查的14个罪名之一,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主观方面要求必须出于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案件的事实真相和应当适用的法律而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一般具有徇私、徇情的动机。
-
-
王丹
-
-
摘要: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具有侦查权。随着国家监察制度的改革,检察机关中具有丰富职务犯罪侦查经验的检察人员大多已转隶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所必需的侦查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在新形势下,人民检察院如何更好地的落实新刑诉法的要求,如何更高效的培养—支专业的侦查队伍,充实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力量,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道难题。
-
-
王君宜;
王克;
陈翠平
-
-
摘要: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这种渊源主要是法的正式渊源,是司法工作人员办理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而在司法实践中,正式的法律渊源并不能完全覆盖案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为了弥补正式渊源的不足,又存在着法的非正式渊源。在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主要有政策、习惯、典型案例、道德规范、法律学说等。本文主要对法律学说在实际裁判中应用的情况进行探讨。法律学说在我国司法裁判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应的法律规定或者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作为一种参考,一般情况下并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直接依据。
-
-
周毛才让;
王青民
-
-
摘要:
司法工作是保证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司法公正是确保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司法工作人员犯罪概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社会性质恶劣,危害性强,也会破坏公民和人身的民主权利,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为此,本文认为应该加大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研究,分析职务犯罪的特点,并且提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减少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概率.
-
-
易卫中;
王德宇;
龚盼
-
-
摘要:
2018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保留了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权。本文试从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新特点出发,探讨传统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实现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型。一、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呈现的新特点(一)反侦查能力更强一方面,司法人员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及心理素质,检察机关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刑事拘留及讯问获取有效的口供信息;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员的职务特点使其对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过程及手段有相应的了解,因而具备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
-
陈海华
-
-
摘要:
犯罪线索不仅是侦查启动之源,而且贯穿于侦查破案的全过程,是侦查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保留了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管辖权,但检察机关在侦查实践中面临犯罪线索收集难题.收集犯罪线索具有一定规律可循,检察机关应当构建科学线索管理机制,有效解决犯罪线索收集难题.
-
-
刘昂
- 《第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提升司法公信力,既需要积极优化内部司法环境,加强司法机关自身能力建设,也需要努力改善司法的外部条件,为司法公信力的实现提供支撑.进而从法律制度、体制改革以及司法工作人员三个方面就司法公信力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