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右江盆地

右江盆地

右江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44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等;右江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洪德、田景春、覃建雄等。

右江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18.1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344 占比:81.13%

总计:424篇

右江盆地—发文趋势图

右江盆地

-研究学者

  • 陈洪德
  • 田景春
  • 覃建雄
  • 侯明才
  • 顾雪祥
  • 黄宏伟
  • 付绍洪
  • 徐仕海
  • 杜远生
  • 杨江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晓杰; 李超; 王庆飞; 翁玮俊; 陈家浩; 曾瑜山
    • 摘要: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其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一直是该类矿床研究的重点。中国西南右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MVT铅锌成矿带,本次研究选取了右江盆地东部北山铅锌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成矿期内黄铁矿开展了LA-ICP-MS微量元素分布分析和Re-Os同位素定年。8件黄铁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443.2±3.3Ma(MSWD=320),明显早于赋矿的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且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离散性,表明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不能够有效约束北山Pb-Zn矿床成矿时代。其中,2件黄铁矿样品具有较高的Re含量,分别是107.1×10^(-9)和260.0×10^(-9),结合对应薄片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裂隙有机充填物具有较高的Re含量,对黄铁矿Re-Os测试结果存在显著的干扰。年代学结果显示,裂隙较发育的具有较高Re含量的2件黄铁矿样品模式年龄分别为399.0Ma和402.0Ma,这与富含有机质的泥盆系赋矿地层的年代基本一致,初步表明黄铁矿中高Re含量的充填物质可能来自于围岩地层。基于北山Pb-Zn矿床黄铁矿Re-Os定年及硫化物面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本次研究认为复杂的矿石结构及其所影响的样品物质不纯是阻碍MVT矿床高精度定年的重要因素。
    • 覃洪锋; 李昌明; 邓宾; 蒋剑; 尹庭旺; 王学恒; 李玉坤
    • 摘要: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分布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对台地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隆或台地研究认为,盆地-台地间可划分为孤立台地相及斜坡-盆地相两大相区,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7种沉积相类型。台地孕育于早泥盆世晚期,并逐步演化发展,至早三叠世最终消亡,可划分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孕育阶段(D_(1)-D_(2))、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成型阶段(D_(3))、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持续演化阶段(C_(1)-P_(2))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收缩阶段(P_(3)—T_(1))等4个阶段。隆或台地是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扩张、沉降,扬子台地边缘破裂形成规模不等的块体逐步向盆地内滑移并接受沉积形成的,其后逐步发展演化直到最终淹没消亡,该过程与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同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盆地内陆源物质的输入影响。
    • 张永利; 苗卓伟; 巩恩普; 张倩
    • 摘要: 以都结剖面为例,逐步开展沉积环境分析和岩石学分析方面的工作,旨在进一步提高右江盆地下石炭统都安组白云岩的研究程度.该白云岩形成于同生、准同生阶段的萨布哈模式,并在后生埋藏阶段受到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改造.都安组白云岩地层、下伏潮间带黏结灰岩地层及浅水潮下带颗粒-泥粒灰岩地层共同构成环潮坪型碳酸盐岩米级旋回,为晚古生代冰川作用在谢尔普霍夫期的发育提供了沉积学证据.
    • 余树青; 张喜; 陆干强; 周辉; 李兴鹏
    • 摘要: 右江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存在着"F-F"事件以及"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不整合界线.通过对隆林县德峨地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平行不整合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区域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结合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相)的变化等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台地相存在短暂的暴露剥蚀,并缺失了5个牙形刺化石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由于强烈拉张所形成的一条北西向拉张并伴随强烈左行走滑断裂,将北东盆抬升形成台地相以白云质灰岩、 砂屑灰岩为主的局限半局限台地沉积,并形成沉积间断不整合面;南西盆则为深水盆地沉积的硅质岩、扁豆状灰岩,形成"北台南盆"的古地理局面;其与古特提斯海演化、右江盆地的伸展作用为主的构造格局密切相关.
    • 吴松洋; 刘书生; 侯林
    • 摘要: 黔西南册亨县丫他金矿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右江盆地中的重要卡林型金矿之一,产于三叠系巨厚的裂陷槽盆相复理石建造碎屑岩相区中.矿体受控于褶皱断裂带,其形态、规模、产状受高角度断裂带控制.根据典型矿物蚀变组合,可划分三个成矿阶段:铁白云石-黄铁矿阶段、白云石-黄铁矿-似碧玉岩-多金属矿物阶段以及毒砂-雌雄黄-方解石-石英阶段.本文为探究丫他金矿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特征,通过采集不同矿化程度的样品,采用Isocon图解法对元素质量平衡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在成矿作用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SiO2含量升高以及CaO含量的降低,指示硅化与去碳酸盐化与成矿关系密切;K2 O和TFe2 O3含量虽有变化但过程中有所波动,表现为载金矿物黄铁矿与黏土矿物的沉淀;TiO2和Al2 O3含量在各个阶段岩石中变化不大,且显示出较高的平均值.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是As、Sb、W、Hg、Ag、Cu、Zn、Tl,随着成矿流体通过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成矿过程中发生迁移,在金以Au(HS)0或是Au(HS)2-络合物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晶格中的同时沉淀黄铜矿、闪锌矿、硫砷锑汞矿等其他金属矿物.
    • 覃显著; 戴昱; 刘磊; 刘希军; 李政林; 廖帅; 胡荣国; 付伟; 王葆华; 潘罗忠
    • 摘要: 对靖西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了全岩主量、 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主要为辉绿岩,超基性岩则为苦橄岩;基性岩具有较低的SiO2(51.34%~53.17%)和较高的MgO(4.67%~6.12%)含量,(K2O+Na2O)在5.03%~8.06%,具有典型碱性玄武岩特征;超基性岩则具有更低的SiO2(39.76%)和极高的MgO(23.97%),二者均落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基性-超基性岩∑REE在(45.47~128.95)×10-6,(La/Yb)N值在6.67~10.75,δEu值为0.96~1.08,稀土特征总体显示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式,具有与OIB相似的配分趋势,指示源区相对富集;基性-超基性岩不相容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REE、Nb、Ti等),指示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结合前人研究及岩石沉积背景特征,认为靖西基性-超基性岩为右江盆地早期演化的产物,形成于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与裂谷作用相关,推测该区域晚古生代受金沙江-哀牢山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演化的影响,右江盆地局部拉张裂解,一系列深大断裂沿北西向展开,早期在局部形成与裂谷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晚古生代后期右江盆地可能已演变为弧后盆地属性.
    • 陈兴; 彭成龙; 陈建书; 吴开彬; 张德明; 王文明; 龚桂源; 邓贵标; 骆珊
    • 摘要: 右江盆地中三叠世充填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岩石,其独特的沉积特征颇受国内外地质学界关注,但目前对该套碎屑岩的物源尚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册亨地区中三叠世碎屑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碎屑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具近源沉积特征.SiO2(平均为58.49%)含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大,说明石英含量较低;Al2O3(平均为12.46%)含量较高,说明粘土矿物及长石含量较高;Al2O3/SiO2的比值平均为0.22,与杂砂岩(0.20~0.23)一致,说明碎屑岩成熟度较差,亦具近源沉积特征;CaO(平均为7.83%)含量较高,说明含碳酸盐类物质较多.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Rb、Th、La、Nd、Hf和Pb以及相对亏损P、Ti、Sr、Nb和Ta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REE变化范围大,轻稀土富集,Eu亏损的特点.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碎屑岩的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有少量中性岩及石英质沉积岩的混入;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有被动大陆边缘及活动大陆边缘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为53.93~74.80,均值为65.12.通过CIA以及Th/U比值,表明碎屑岩源区主要经历了中等化学风化作用.
    • 张知春; 阳纯龙; 龙鹏
    • 摘要: 桂西北林旺金矿是近年来右江盆地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位于乐业碳酸盐台地边缘乐业-浪全同生断裂带上。通过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并结合勘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发现I号矿体群与断裂、褶皱的时空联系具有构造分带的特征,以F 1断层为界,上盘褶皱鞍部发育石英杂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矿体,矿体近F 1断层破碎带部位发育破碎的硅化构造岩带,F 1下盘近破碎带部位发育强烈劈理化、炭化粉砂质泥岩带,指示矿区在印支期挤压过程中,石英杂砂岩顺着先存构造薄弱面以泥岩层为滑动系统,往上部逆冲并逐渐发生褶皱,产生许多张裂隙,成为成矿流体富集的场所。林旺金矿床是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与成矿流体耦合作用的产物,分析了矿床构造成矿规律,提出了以层滑-褶皱运动机制为基础的成矿模式以及成矿远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